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述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述

空气
z
丙酮

NA

Dp ln RTz
pB2 pB1
单位面积液面汽化的速率用液面高度变化的速率:
dnA dmA A dVA A A dz A dz Ad M A Ad AM A d AM A d M A d
A dz Dp ln pB2 M A d RTz pB1
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的关系
由质量分数 求摩尔分数
xA
wA / M A
N
wi
i 1
/
M
i
由摩尔分数 求质量分数
wA
xAM A
N

i 1
xi
M
i
三、质量比与摩尔比
1.质量比
XA

mA m mA
质量比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XA

wA 1 wA
wA

XA 1 XA
2.摩尔比
XA

nA n nA
1

1
1
)2
D
MA MB
1
p(vA 3

vB
1 3
)2
2、液体中的扩散系数 液体中溶质的扩散系数与物质种类、温度、粘度
及浓度有关。对于很稀的非电解溶液,物质在液体中 的扩散系数
D 'AB

7.4 1015 (M B )1/2
T
V 0.6 B bA
m2 /s
【例】有一直立的玻璃管,底端封死,内充丙酮,液 面距上端管口11mm,上端有一股空气通过,5小时后, 管内液面降到距管口20.5mm,管内液体温度保持 293K,大气压为100kPa,此条件下,丙酮的饱和蒸 气压为24kPa。求丙酮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场分离
电泳 热扩散 高梯度磁场分离
钕铁硼永磁场 磁化精馏实验装置
3. 分离方法的选择
分离方法选择的原则
被分离物系的相态 被分离物系的特性 产品的质量要求 经济程度
7.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1.质量浓度 密度
A

mA
V
kg /m3
混合物的总质量浓度
(2)传质通量
传质通量NA:在任一固定的空间位置上,单位时间 通过单位面积的A物质量。
NA

J
A

D
dc A dz
D dpA RT dz
z1 0, pA pA1
z2 z, pA pA2
NA
z
dz
0


D RT
dp PA2
p A1
A
NAz


D RT
( pA2
பைடு நூலகம்
p A1 )
液相
YA

n
nA nA
气相
摩尔比与摩尔分数的关系
X xA A 1 xA
xA

XA 1 XA
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 7.2.1 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一、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1、分子扩散:一相内部有浓度差异的条件下,由于 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造成的物质传递现象
A
B
2、菲克定律 (1)扩散通量: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扩散传递的 物质量 ,单位:kmol/(m2.s) (2)菲克定律(Fick’s law)
分子扩散系数是物质的传递性质,其数值可从三种 途径获得。在用经验关联式估其物性数值时,明确 关联式的适用范围,了解物性的影响因素及校正关 系是重要的。
对流传质包括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由于流体的流 动,尤其是涡流的混合作用,大大强化了传质过程。
引入有效膜模型后,虽然使对流传质过程的数学描 述得以简化,但由于有效膜厚度及界面浓度难以测 定,工程计算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1、双膜理论two-film theory(惠特曼Whitman,1923) (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间有一个稳定的界面,界 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气液两相处于平衡状态。 (2)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两层很薄的停滞膜:气膜 和液膜,气液两相间的传质为通过两停滞膜内的分 子扩散过程。 (3)膜外的气液相主体中,流体强烈湍动,溶质的 浓度很均匀,传质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传质阻力 集中在两层膜内。
NA

D zRT
( pA1
pA2 )
cA

pA RT
2、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1)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总体流动:气相主体中组分A 扩散到界面,通过界面进入液 相,界面左侧附近p ↓ ,主体 与界面产生压差,促使A、B混 合气体由气相主体向界面处流 动,此流动称为总体流动。由 于组分B不能通过相界面,当B 随总体流动运动到界面后,又 以分子扩散返回气相主体,其 传质通量为0。
7.2.3 相际间的传质
一、相际间的对流传质
(1) 溶质由气相主体扩散至两相界面气相侧(气相内传质); (2) 溶质在界面上溶解(通过界面的传质); (3) 溶质由相界面液相侧扩散至液相主体(液相内传质)。
相界面 气相主体 液相主体
溶解
气相扩散 液相扩散
二、相际对流传质三大模型
双膜模型 溶质渗透模型 表面更新模型
离1时,便可采用平衡分离过程使均相混合物得以
分离,越大越容易分离。
四、速率分离过程
1、膜分离
在选择性透过膜中,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 而实现混合物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
膜分离
超滤 反渗透 渗析 电渗析
2、场分离
在外场(电场、磁场等)作用下,利用各组分扩散 速度的差异,而实现混合物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
δb
部集中在一层虚拟的
膜层内,膜层内的传
质形式仅为分子扩散 。
湍流主体:涡流 扩散,浓度分布 为一平坦曲线
缓冲层:分子扩散 +涡流扩散,浓度 分布为一渐缓曲线
主体平均cAb 湍流中心cAf
流体与管壁间的浓度分布
2.对流传质速率方程 描述对流传质的基本方程
N
A

k
L
(c
Ai
c )
Ab
kmol/(m2·s )
结晶(溶解) 吸附(脱附)
浸取
4、气固传质过程 指物质在气、固两相间的转移 主要包括气体吸附(或脱附)、固体干燥等单元 操作过程
吸附(脱附)
干燥
平衡常数(分配系数)
Ki yi / xi
分离因子
xi、yi分别表示组
分在两相中的组成
ij Ki / K j
通常将K值大的当作分子,故一般大于1。当偏
氨水
三、平衡分离过程 1、气液传质过程 物质在气、液两相间的转移,主要包括气体的吸收 (或脱吸)、气体的增湿(或减湿)、蒸馏(或精 馏)等单元操作过程。
吸收(脱吸) 增湿(减湿) 蒸馏(精馏)
2、液液传质过程
指物质在两个不互溶的 液相间的转移,主要包 括液体的萃取等单元操 作过程 。
萃取
3、液固传质过程 指物质在液、固两相间的转移 主要包括结晶(或溶解)、液体吸附(或脱附)、 浸取等单元操作过程
液-固分离:过滤 均相物系分离
不能通过简单的机械方法分离,需通过 某种物理(或化学)过程实现分离。
均相物系的分离方法
某种过程
均相物系
两相物系
实现均相物系的分离
根据不同组 分在各相中 物性的差异, 使某组分从 一相向另一 相转移:相 际传质过程
相际传质过程
均相物系分离
例:空气和氨分离 空气 水
吸 收 塔 空气+氨
RT
z2

z
2 0

M A p ln pB2 2
pB1
790 58
8.314 293 100 ln 100
0.02052 0.0112 2 18000
1105 m2/s
76
7.2.2 对流传质
一、涡流扩散
流体作湍流运动时,若流体内部存在浓度梯度, 流体质点便会靠质点的无规则运动,相互碰撞和混合, 组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传递,这种现象称为涡流 扩散
一些常用物质的扩散系数 – P313附录一
扩散系数的来源 – 实验测定 – 物理化学手册,化学工程手册等查阅 – 经验或半经验公式估算
1、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气体A在气体B中(或B在A中)的扩散系数,可
按马克斯韦尔—吉利兰(Maxwell-Gilliland)公式进 行估算
3
4.36 105T 2 (
过程分析 •稳态等分子反向扩散
JA JB
•总体流动
设总体流动通量为N,则其中
A、B的传质通量分别为:
N cA
N cB
c
c
(2)传质通量
组分B不能通过气液界面,故NB=0
N NA NB NA
组分A因分子扩散和总体流动所产生的传质通量NA为:
NA

JA
N cA c
DAB
dcA dz
NA
cA c
NA

Dc c cA
dcA dz
z=0,cA=cA1 z=z,cA=cA2
NA

Dc z
ln
c cA2 c cA1
NA

Dp zRT
ln
p p
pA2 pA1
pA1 pB1 pA2 pB2 pA1 pA2 pB2 pB1
NA

Dp zRT
涡流扩散的速率远远大于分子扩散
总扩散通量:
J

(D

DE )
dc A dz
注意:涡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不同,不是物性
常数,其值与流体流动状态及所处的位置有关。 处理方法:与对流传热过程类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