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犹太教与犹太文化发展的关系摘要:宗教对文化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着重以犹太教与犹太文化为例对此论述二者之间协调发展、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宗教;文化;犹太教;犹太文化;意义。
一.犹太教的发展历史犹太教是一种单神教,犹太人的祖先是古希伯来人,原为阿拉伯半岛南端的游牧民族。
公元前20世纪迁到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希伯来人受其奴役。
希伯来人聚居在乌尔城,首领为他拉。
他们信奉自己的部族神雅赫维(后来基督教称之为耶和华),意思是"永远存在"。
他们不敢直呼其名,称为"阿特乃",意为"我的主"。
他拉死后,其长子亚伯兰继任为首领。
为了摆脱巴比伦人的奴役,希伯来人在亚伯兰的带领下,来到迦南(今之巴勒斯坦)地区定居下来。
亚伯兰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加强自己的统治。
他强调上帝耶和华是希伯来人的保护神,他们和上帝订立了圣约,永远忠实于上帝。
按照圣约规定,凡是男婴生下来的第八天,都必须实行割礼。
亚伯兰还假托上帝之意,改名为亚伯拉罕,意为"万民之父"。
还宣称,上帝要亚伯拉罕杀死自己的儿子做祭品,当他真的要杀死儿子时,上帝表示相信他的虔诚,可杀死公羔羊来代替。
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威望。
亚伯拉罕死后,儿子以撒继承其权位。
以撒死后,长子以扫继承其权位。
以扫死后,其弟雅各为首领。
雅各宣传他曾和天神摔跤,天神险些被他摔倒,情急之下,天神狠狠拧了雅各大腿,他才松手。
于是天神让雅各改名为"以色列",意为"同神摔过跤的人"。
后来迦南地区发生大旱,雅各带领希伯来人迁徙到埃及东北部的歌珊地区定居下来,时为公元前18~前16世纪。
希伯莱人在歌珊地区生存约四百年,至埃及第19王朝的第三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处境愈加恶化。
拉美西斯二世出于向东方亚洲扩张的野心,把希伯莱人视为其东进的第一个敌人。
他带领希伯莱人与埃及法老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终于迫使法老同意他们离开埃及。
从此,希伯莱人结束了在埃及400年的奴隶生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离开埃及后,摩西率领希伯莱人打算经过西奈半岛回到迦南地区。
西奈半岛的沙漠、荒山环境极为艰巨。
有些人开始动摇了对耶和华的信仰,不断离队逃跑。
摩西对此进行了组织整顿,并且宣称他在西奈山上与上帝耶和华订立了圣约。
上帝耶和华授给他10条戒律,要他们遵守。
摩西把羊血涂在人们身上,表示坚决遵守对上帝的誓言。
摩西通过者10戒来坚定人们的信念,统一人们的行动。
可以说,犹太教就这样诞生了。
公元前十一世纪,分裂的希伯莱人实现了统一。
他们选出了扫罗为第一个国王,定都耶路撒冷。
扫罗死后大卫为国王,他继续扩张领土,定犹太教为国教,并健全其制度、礼仪。
大卫之后,所罗门继承王位。
所罗门善于治国,国家繁荣昌盛,成为犹太民族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
他在耶路撒冷修建了宏伟的圣殿,在其中安放了圣柜(内存与上帝订立的誓约盟书)。
圣殿从此成为犹太教信仰的象征。
所罗门死后不久,国家分裂为二: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南部为犹太王国。
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入侵,以色列王国被并吞,犹太王国沦为其附庸国。
公元前605年,新巴比伦占领耶路撒冷,把犹太国王室、贵族、祭司、工匠等掠到巴比伦。
对此,史称"巴比伦之囚"。
此后,犹太人的宗教观念有了新的发展:耶和华成了全宇宙最高的神;企盼上帝派"弥赛亚"(救世主)降临人间来解救他们。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掉新巴比伦,犹太人又被波斯人所统治。
波斯人允许犹太俘虏返回故国并重建耶路撒冷及圣殿。
受波斯宗教观念的影响,犹太教有了"后世"、"天国"等思想。
二.犹太文化的历史进程发端于4000年前的犹太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两个主体精神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文明之一。
不过,与汉儒文明乃至世界上几乎所有文明都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在近2000年里失去了故土和家园,没有固定的主体活动地域,因而流散并渗入世界各地域的文明。
正因为此,在漫长的岁月里,犹太文明常常被视为“外来”的甚至“异端”的东西以致受到客居地主体文明的强烈冲击乃至挤压,还经常遭受敌对势力的打击和摧残。
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状况之中,犹太文明居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不仅能不断发展自身,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内中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主要是因为犹太文明具有超乎寻常的内聚力和生命力,而这种力量来源于犹太文明的三大支柱: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体的民族认同感;以犹太教为纽带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以家庭为基础、犹太会堂为核心的社团网络。
犹太文明的主体一以贯之,并非说犹太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就是互相排斥、互不影响的。
实际上,犹太文明从其一诞生便与其他文明互相碰撞、交融,4000年来包融、吸纳、筛选、改造了诸多外部文明的种种特征和质素,同时也对其他文明如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乃至现代美国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犹太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的接触,不但是犹太文明发展史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因为正是这三大文明的互相碰撞和交融,使犹太文明发生了内在的深刻变化,也为后来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犹太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地中海区域,特别是伊比利亚半岛的交融和结合,产生了犹太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瑰宝——塞法迪文化。
犹太文明与中东欧文明,特别是日耳曼文明和斯拉夫文明的接触和交融,又产生了犹太文明的一大分支——意第绪文化。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与犹太文明有着许多相同、相似之处。
古代开封的犹太社团与当地的汉、回等民族和睦相处,逐渐融为一体。
像这样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犹太社团在客居地被完全同化的情况,在犹太民族离散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近代以来犹太人又在上海、香港、哈尔滨、天津等地安居乐业,在这些城市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响和痕迹。
纳粹大屠杀期问,上海成了全球惟一无条件接纳犹太难民的大城市,这段历史至今仍传为佳话。
三.犹太教对犹太文化间的密切关系犹太文化是一种颇有特色的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一以贯之。
犹太民族是一个充满灾难的民族,但他们却并没有在迫害、驱逐、同化和屠杀面前屈服,他们的文化也因为他们的顽强而被继承下来。
是什么在其中起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民族的共同命运使他们必须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犹太教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的犹太教对其整个民族、整个文化发展、延续所起的作用则较其他宗教更为显著。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宗教与文化是互相交融、互为依存的,文化包含宗教,宗教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
犹太文化历来就是一种宗教性极强的文化,犹太教的核心思想是犹太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灵魂。
了解犹太文化必先了解犹太教在犹太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首先,作为犹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生活中无不充斥着犹太宗教的气息。
在物质层面上,犹太教融贯于整个民族的居住饮食、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之中。
犹太教的宗教节日比较多,并各有不同的蕴意。
以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为例,如安息日,它是犹太节日中最为特殊也是最为重要的节日,犹太教将其视为“圣日”,一个休息的日子。
根据犹太教教义,安息日制度是同这样一些观念联系在一起的:①与上帝创世联系在一起;②与神圣的观念联系在一起;③安息日是上帝和以色列人立约的标志和象征,所以犹太人要以世世代代守安息日为永远的约。
安息日的宗教文化含意深远。
从宗教出发,犹太教认为这一天是献给上帝的。
在传统犹太文化中,与上帝交流、祈祷、学习经典是最重要的活动,安息日(不劳作)是为这些活动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守教的犹太人认为遵守安息日的诫命甚至比生命还重要。
正是犹太教赋予安息日这一神圣的意义,于是今天,无论是信教者还是不信教者,他们仍然都守安息日。
除此之外,犹太教的三大传统教节——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都是犹太人的重要节日。
这些节日文化由于犹太人对上帝的敬畏而变得神圣,并世代遵守。
可见,如果失去这些宗教节日,那么犹太文化也将失去几分色彩,变得暗淡。
独特的宗教礼仪、习俗及节日是犹太民族文化的外在标志,其实也是犹太人历史轨迹的描绘,时刻提醒着犹太人的身份认知,使犹太民族在历经苦难时也不动摇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仰,有利于强化犹太文化的认同和巩固。
正是通过普通犹太人继承本民族特有的节日、风俗、礼仪,并使用本民族独创的语言使得犹太文化没有被其他文化所消融。
其次,对犹太教的信仰形成了犹太人特有的民族精神,它是构成犹太文化内在的内容与要素。
犹太教作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主要内容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在维护犹太民族特征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对犹太文化中所特有的民族性的体现与发展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第一,犹太教成为分布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加强精神联系的唯一纽带。
犹太教的教义使犹太人形成了牢固且特有的犹太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成为犹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如特选子民观,根据契约观,上帝与犹太人建立了一种特殊关系,犹太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是耶和华你主的圣洁的民,耶和华从地上的万民中拣选你们作自己的子民”。
第二,犹太教的律法、教义对犹太人生活的规范和教化,是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得以保留和继承。
总之,犹太教因其在犹太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它的存在与延续直接决定了犹太文化的传播与延续;犹太人的节日与习俗等社会生活方面的文化也因赋予它们在宗教上的神秘性与神圣性的特征而通过世世代代的犹太人流传下来;犹太民族依赖对犹太教的信仰而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一种精神,依靠犹太教维系着本民族的长期生存、团结和发展。
犹太教对犹太文化实质上起着一种生成、固化的作用,才使得犹太文化生生不息,一以贯之,延续至今。
可见,宗教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
③参阅R.G.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版,第19—25页。
④阿赫默德·艾敏:《阿拉伯文化的黎明时期》,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6页。
⑤阿赫默德·艾敏:《阿拉伯文化的黎明时期》,第30—31页。
⑥参阅格立克:《中世纪前期伊斯兰教对西班牙的影响》,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76、258、286页;西席尔·洛斯:《文艺复兴中的犹太人》(Cecil Roth, The Jews in the Renaissance),费城1977年版,第64—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