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某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某某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编制组成员组长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副组长李红玉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规划室主任、副研究员、硕导王业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兼协调人)成员苏红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武占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城乡规划学博士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赵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后,西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白联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生韩镇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生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1)一、区域概况 (1)二、发展基础 (2)三、机遇与挑战 (4)(一)发展机遇 (4)(二)主要挑战 (5)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思路 (7)一、指导思想 (7)二、基本原则 (7)三、战略定位 (8)(一)“两区” (8)(二)“一城” (9)(三)“四基地” (10)四、发展目标 (12)(一)总体目标 (12)(二)具体指标 (12)五、发展思路 (15)(一)坚持“一条主线” (15)(二)突出“两个抓手” (16)(三)实施“四大战略” (16)(四)培育“五大优势产业群” (17)第三章产业发展导向 (22)一、现代服务业 (22)(一)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22)(二)创新发展健康服务业 (25)(三)重点培育高端商务服务业 (27)(四)大力提升现代商贸物流业 (31)(五)做大做强科技教育服务业 (34)二、高端及绿色制造业 (36)(一)积极推进大数据和电子信息制造业 (36)(二)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39)(三)大力发展新医药产业 (41)三、现代都市农业 (42)(一)积极培育现代高效农业 (43)(二)融合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46)第四章空间布局与分区指引 (48)一、空间总体布局 (48)(一)强化“一核” (48)(二)构建“一带”:综合产业发展带 (50)(三)打造“三大功能区” (51)(四)培育“十一个特色产业园区” (52)二、人口集聚导向 (54)(一)以产业发展促人口集聚 (54)(二)以“三区融合”促人口集聚 (56)(三)以完善配套促人口集聚 (57)(四)以“第二居所”促人口集聚 (58)三、分区发展指引 (58)(一)高端产业培育区 (58)(二)特色产业提升区 (62)(三)生态文化旅游区 (64)四、生态涵养保育 (70)五、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70)第五章发展行动计划 (73)一、大力实施五大工程 (73)(一)产业配套提升工程 (73)(二)产业人才建设工程 (75)(三)产业科创促进工程 (78)(四)品牌推进建设工程 (79)(五)产业绿色发展工程 (81)二、强化规划实施引导 (84)(一)项目准入引导 (84)(二)企业退出机制 (85)(三)分期实施计划 (86)(四)招商引资措施 (89)第六章政策保障措施 (94)一、建立健全新型管理体制 (94)二、优化投融资机制 (95)三、创新支持政策 (96)四、完善生态环境转移支付机制 (100)五、实施差别化绩效考核机制 (100)六、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 (101)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加快新区产业发展,形成都市圈中部隆起带,是做大黔中经济区,引领贵州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是贵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象征。

加快新区产业发展有利于整合贵阳和安顺的优势资源,促进贵阳—安顺一体化,为贵州崛起打造强大的增长引擎;有利于探索一条落后地区跨越发展、转型赶超的之路;有利于为全国绿色增长建立一套标准;有利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呈现一种模式。

一、区域概况规划范围。

新区规划控制范围包括清镇市红枫湖镇以及百花社区、红新社区、新岭社区、红塔社区、巢凤社区,花溪区石板镇、党武镇、湖潮乡、麦坪镇,平坝县鼓楼街道办事处、安平街道办事处、夏云镇、天龙镇、白云镇、羊昌乡、高峰镇、马场镇、乐平镇、十字乡,西秀区蔡官镇、七眼桥镇、大西桥镇、旧州镇、刘官乡、黄腊乡,,约179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3万人。

其中:直管区所管辖范围为两乡两镇七村(居),即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党武镇,安顺市平坝县马场镇、高峰镇,清镇市红枫湖镇平寨村、芦猫塘村、中一村、中八村、兰安村、池菇村、中八居委会,约470平方公里,人口约14.4万人;规划控制范围的其他区域为非直管区,约1325平方公里,人口约50.6万人。

产业分布。

新区东西两翼开发较早。

西部形成了以省级经济开发区——安顺西秀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新产业聚集区。

东部有清镇城区、清镇物流园、清镇职教园、金石产业园、花溪大学城等人口及产业聚集带。

中部地区发展较晚,平坝县城为居民集中区,平坝县城南侧为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该园区为“一区三园”架构,下辖夏云工业园区、羊昌工业园、乐平工业园。

新区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初具规模,但是产值比重较小。

煤化工、水泥、电解铝等重化工业为主要工业门类。

人口概况。

2010年末,新区共有户籍人口68.7万人,常住人口57.7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9万人,占总人口的16%;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率为22.7%。

新区人口密度高于安顺市,低于贵阳市,存在小幅人口外流。

城镇人口主要集中于平坝城关镇、夏云镇、白云镇,西秀区七眼桥镇等工业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较小的乡镇有以农业为主的马场镇、高峰镇和以文化旅游为主的天龙镇、旧州镇。

二、发展基础产业是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区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较好的经济基础、较低的要素成本以及突出的政策优势,这为新区加快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交通区位优越。

新区位于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北接成渝都市群,南望东盟自由贸易区,处于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中间位置,是连接大西南与泛珠三角的枢纽区域。

沪昆铁路、沪昆高铁(在建)贯穿全境,“三横两纵”路网沟通黔中。

境内路网对接厦蓉高速、乔望高速、普纳高速,使整个西南地区成为新区的经济腹地。

新区东西两侧有龙洞堡国际机场和黄果树支线机场,航线直通东南亚、南亚、长三角、京津冀,为西南地区航空枢纽之一。

生态环境良好。

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3℃,每年1月平均气温6.0℃,7月平均气温23.5℃,气候温和,舒适宜居。

境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湿地总面积占24%,自然风景区面积占24%,森林覆盖率达42%。

新区位于贵阳市水源地上游,拥有发达地区少有的洁净空气和水体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具有吸引高端人才、培育总部经济、发展健康产业的天然优势。

旅游特色突出。

新区位于世界级黄金旅游带上,在自然景观、地域文化、观光农业三个方面特色明显,优势突出。

一体化地区喀斯特地貌特色鲜明,形成了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等享誉海内外的风景名胜;汉族先民创造的屯堡文化与少数民族孕育的夜郎文化,交相辉映,异彩纷呈;新区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具有发展都市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从空间分布来看,大范围内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安顺市和贵阳市,并且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便于新区充分发挥旅游管理和服务职能,形成黔中旅游集散和管理服务中心。

经济基础较好。

以新区为核心的黔中经济区是贵州省经济最发达、城市发育最成熟的区域。

新区所在的一体化地区又是黔中经济区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

贵阳市为贵州省会,是全省经济最发达、产业基础最雄厚、研发能力最强的城市;安顺市为中国“民用航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基础雄厚。

2012年,一体化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48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8.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进出口贸易、引进外来资金等均占全省30%以上。

要素成本较低。

贵州省是中国劳务输出大省,劳动力价格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

2012年,贵州省年平均工资为37448元,是重庆市的84%,陕西省的87%。

贵州省电力资源丰富,是国家“西电东送”南线输电大通道的重点地区。

正在进行电力直供试点,使得用电大户的供电价格将降低到成都和重庆的1/2左右。

新区地势平坦,土地开发条件较好,而且享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在开发低丘缓坡、土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具有灵活性,有助于控制土地开发成本。

政策优势突出。

新区是国家布局在西南地区的三大城市新区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扶持区;国发[2012]2号文件提出将支持贵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新区将成为国家支持贵州发展的重要着力区;安顺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 年)》确定的95个地级市之一,使新区成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延伸区。

新区所在的黔中经济区是珠江、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未来生态补偿将逐步从退耕还林扩展到水源保护、污染控制等领域,新区将享受更多的生态补偿收益。

三、机遇与挑战目前,新区产业发展正面临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贵州举全省之力发展黔中经济区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机遇;但是,也存在诸如环境敏感性较高、产业基础总体较弱、区域竞争压力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相互叠加,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相互叠加,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变革相互叠加,为新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重要契机,使新区有可能依托交通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得新区有可能成为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发展的引领和示范,并为新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吸引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人才,走资源集约、生态友好的产业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区被定位为西部大开发五大重点新区之一,在土地、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有利于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进行战略谋划和机制设计,建立灵活多样、独具特色的新区产业发展模式。

国发2号文件提出把新区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便利资源要素集聚,有利于打造成跨区域合作平台,形成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橱窗和海内外资源集聚的新高地。

贵州省举全省之力发展黔中经济区,使新区的区域地位更加突出,政策优势更加明显,历史使命更加重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新区产业发展后劲,改善新区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新区产业发展平台,为新区提供更宝贵的发展机遇。

(二)主要挑战环境敏感性高。

新区生态敏感区占比较高,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51036公顷,约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6.85%,风景区面积占17.5%,贵阳市水源保护区占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