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法规论文以旅游安全管理对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作用为例班级: 1714401学号: 171440128姓名:黄聪以旅游安全管理对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作用为例摘要:旅游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它不仅关系到旅游者的生命财产,而且还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是旅游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
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急剧扩大,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日趋复杂化,旅游安全事故呈现出高发态势。
尤其是在黄金周期间,由于旅游设施、从业人员均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旅游安全事故更是频繁发展,使得旅游安全成为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因素。
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法律保障体系的缺失,通过结合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现状,提出生态旅游的旅游安全管理的完善措施,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使生态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关键词:生态旅游法律保护旅游安全管理1.生态旅游的概念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的进步,“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全球各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众多学者从自己所研究的角度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其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名叫贺兹特,时间是 1965年。
他建议对文化、教育和旅游进行再反思,并提出包含生态旅游含义(ecological tourism)的倡议[1]。
早期的生态旅游是旨在满足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从事对环境和文化影响较小的游乐活动。
然而此概念被提出后,受到全球工业高速发展和冷战格局的影响,反响并不大,18 年后才在文献中首次出现“生态旅游”的概念,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在 1986 年召开的国际环境保护大会上正式确认这一名词。
他把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一种非常规的旅游方式,游客在欣赏古今文化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尽情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
”[2] 最早研究生态旅游的国际机构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其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Elizabeth Boo)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为“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也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受到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3]2.旅游安全管理概念我国历来十分重视旅游安全工作。
国家旅游局、公安部曾于1988年6月14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来华旅游者的安全。
1989年10月,国家旅游局召开了全国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座谈会,要求所有旅游安全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忠于职守,认真抓好旅游安全工作,为重振我国的旅游业做出贡献。
1990年2月20日,在总结多年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并于1994年1月23日颁布了《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使我国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初步纳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使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旅游安全管理》从旅游安全风险因素与旅游系统之间的关系入手,详尽阐述了旅游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气象、地质、水难、生物危害等自然灾害,交通、消防、游乐设施等事故,饮食卫生、传染病、急病急症等公共卫生事件,政治社会、刑事案件、人群聚集、文化习俗等社会文化事件的防范对策和应急处置方法,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旅游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旅游危机管理等。
3.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近年来,生态旅游在全球的年增长率高达 15%,是各类旅游形式中发展最快的一类,年产值已超过 3000 亿美元。
2006 年我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人数达 2.13亿人次,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入达到 11.83 亿元。
2006 年森林公园带动社会综合收入达到 950 亿元[5]。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为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天然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截止 2006 年底,我国建成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2395 处,总面积 15153.50 万公顷,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56 处,总面积 9185.5万公顷,己建成各类森林公园 1071 处,总面积 1469.19 万公顷。
近几年前往各地生态旅游景区的中外游客每年以大于 30%的速度增长。
生态旅游在我国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我国目前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参与到生态旅游中的企业、旅游者和组织也越来越多,而生态旅游法制的建设速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却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速度。
这样的格局产生的结果就是使许多生态旅游景观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 100 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发现,有近 11%出现了资源退化现象,12%出现水体污染,44%存在严重的垃圾公害,3%有空气污染,11%有噪音污染。
可以说生态旅游景观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造成其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都明显降低,从而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相背离。
那么造成上述这些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是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3.1为了经济利益而为的乱开发现象造成了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性破坏”。
可以说这种破坏对景区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
这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传统的经济开发工程或建筑施工工程,如在景区外围地带开山炸石,截水筑坝、开采煤矿等。
二是在景区内开展一些不恰当的旅游类设施建设,如宾馆和人造景观等。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国的著名世界遗产地——张家界风景区,曾经花亿元巨资兴建号称“世界最高的全暴露户外电梯”,引起广泛争议,最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示了“黄牌”,项目没能继续实行。
3.2生态旅游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存在很多生态旅游景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顾及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的管理机制。
如我国存在很多自然保护区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开发旅游活动,建设各种旅游设施,这本是被严格禁止的,结果造成了这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动植物大量死亡,没有遵循保护区应有的管理体制。
3.3广大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
由于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时间较短,再加上国民的素质可谓良莠不齐,很多游客的环保意识还没有形成,不文明行为在各旅游景点时常发生,例如有些游客不遵守旅游区内的规章,随处乱刻乱画,乱点火,乱折花草树木,乱扔垃圾等等,这些行为无疑会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从而抑制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多数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人数已经超过其环境承载力。
旅游界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任何一个景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上。
根据坏境容量理论测定,主要景点的游客容量应为 60—100 平方米/人,一般景点为 100—2000 平方米/人,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使生态环境超载,导致生态失衡,环境破坏。
[6]我国目前多数景区根本没有测算自己的环境承载量是多少,一到节假日等旅游旺季就门户大开,能进多少就让进多少,结果一方面造成了景区内的拥堵,影响了游客参观游览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4.安全管理旅游现状及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旅游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大降低了旅游的安全性,严重阻碍了旅游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了解旅游安全管理的现状,采用有效的对策,改善旅游安全管理的现状,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
本文通过分析旅游安全管理的现状,指出有效的改善对策,以期为提高旅游安全管理的水平提供有用的参考。
旅游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为旅游活动提供强大的保障,因此,重视旅游安全,提高旅游安全管理的管理水平,确保旅游的安全性,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之一。
但是,由于旅游中存在着行业意识薄弱、旅游设施陈旧落后、安全管理不科学等问题,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重视安全管理,解决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5]4.1行业意识薄弱。
我国的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随着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行,我国的旅游业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种现象既增强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又使得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着行业意识薄弱的问题。
虽然一些管理者意识到危机不可避免,但是却没有制定预防、避免危机的有效计划,另外,许多行业的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应急机制,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使得企业不能有效的化解危机,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2旅游设施陈旧落后。
旅游设施是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许多景区的旅游设施比较陈旧落后,存在着严重安全的隐患,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一些景区存在着设计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定时检查和维修等现象,使得旅游设施不仅不能满足旺季游客的需求,而且可能会产生一些安全事故,进而给景区发展带来良好影响。
4.3安全管理不科学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而且人的不安全行为、动物的不安全行为等,都会给增加旅游的危险性,给游客和景区造成困扰。
旅游业的正常运营需要旅游景区、消防、林业厅等主管部门的有效合作,但是,由于主管部门繁多,管理范围混乱等,致使安全管理不科学,降低了安全管理的效果。
而且,在旅游业内部,仅有部分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设立了专门的旅游安全管理机构或者旅游安全管理人员,而很多旅游企业、旅游主管部门缺乏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管理人员。
5.改善生态旅游开发安全管理现状的对策5.1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旅游安全管理不仅仅是旅游企业的事情,也需要其他相关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是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
旅游企业应该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联合武警、交通、消防、工商、卫生、通讯、公安等部门,建立旅游安全管理系统,尽量避免和减少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在旅游危机多发地区,旅游企业应该制定旅游危机预防和控制计划,及时监控旅游情况,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战略、功能区域划分、产品开发方案,以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旅游企业健康发展,以推动本地的经济增长。
[6]5.2积极落实安全预警工作。
警示牌可以限定游客的活动范围和游览空间,确保游客的安全。
因此,旅游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落实安全预警工作,及时提醒游客的行为,以提高旅游的安全性。
旅游工作人员应该明确告知游客游览路线、游览范围以及不能进入的景点等,并且在景点、道路的危险处设置警示牌、标示牌等标志,提醒游客重视警告牌,同时,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景区的巡视,及时劝阻、制止或者纠正游客的危险行为,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