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的美国银行业盈利能力
净利润增长率。
在经历了2008年和2009年的低迷后,美国银行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2011~2012年,花旗、美国银行、富国三大银行均实现盈利,201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为63.45亿美元、34.6亿美元和138.07亿美元。
相比而言,危机对花旗以及美国银行的冲击尤为明显。
2008年花旗银行的净亏损达到近280亿美元,美国银行则从在危机中收购美林证券后,盈利能力受到明显拖累,2010年出现亏损,2011年后虽有明显复苏却仍尚未达到危机前的盈利水平。
而富国银行一直表现较佳,即使在2008年危机时,也一直保持净利润为正,这主要得益于富国银行主营商业银行业务,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有限。
从六大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富国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的报表来看,按2012年三季度净利润高低排名,依次是:第一,摩根大通57亿美元,同比增长32%,创历史最高纪录。
第二,富国银行49亿美元,同比增长22%,连续6个季度创新高。
第三,高盛集团15.1亿美元,而上年同期则亏损3.93亿美元。
第四,花旗4.68亿美元,因出售美邦银行的损失导致利润同比减少88%。
第五,美国银行2012年三季度净利润为3.4亿美元,较2011年同期下滑。
最后,摩根士丹利是六大行中唯一出现亏损的银行,亏损达10.1亿美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则为22亿美元。
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银行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代表银行运用一单位资产带来的净利润和银行运用一单位净资产(即银行资本金)带来的净利润。
通常,影响该指标的因素包括净利润、平均资产余额、净资产额、信贷资产质量、中间业务税收、利息及经营支出水平以及税收等。
自2010年开始,美国银行业整体收益率有明显改善,2012年前三季度保持了近两年来的较高水平,2012年三季度ROA和ROE分别升至1.06%和9.38%,均高于2011年的水平(1.03%和8.71%)。
从不同规模银行的情况来看,ROA和ROE呈现的变化趋势几乎相同。
自2010年开始,规模越大的银行,收益率越高。
超大型银行的表现最佳,小型银行垫底。
其中,大型银行在2012年二季度成为例外,排名第一,ROA和ROE分别为1.43%和12.14%。
2012年前三季度,花旗、美国银行和富国三大银行的ROA分别是1.20%、0.21%、1.39%,富国银行表现最佳,而美国银行相对较差。
各大银行报表显示,金融危机遗留的重组及相关法律诉讼问题依旧拖累其收益状况。
仅2012年三季度,美国银行用于法律诉讼的费用达到16亿美元,且由于被指控收购投资银行美林证券时未向股东披露重要信息,美国银行同意支付24亿美元以达成和解协议。
花旗则由于出售与摩根士丹利合资的美邦银行部分股权,承担了47亿美元(税后29亿美元)的损失。
另外,美国政府也对富
国银行发起诉讼,指控其住房抵押贷款产品存在欺诈,要求对其进行民事处罚。
应该说,金融危机的遗留问题仍在影响着美国银行业的业绩及未来发展前景。
利息收入水平。
利息收入水平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
利息收入比为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
2012年前三季度,由于银行业平均净息差从3.56%缩小至3.43%,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水平受到一定影响,实现净利息收入3178.93亿美元,同比增长仅0.6%。
一方面,由于平均资产收益率比平均融资成本降低更快,有67.8%的银行报告了净息差的降低。
另一方面,由于生息资产增长了4.6%,抵消了息差降低的影响,从而带来了净利息收入的增加。
花旗、美国银行和富国三家代表性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危机前后相对比较稳定,各银行间差异不大。
自2010年起,花旗保持缓慢上升趋势,在三家银行中相对较高,2012年前三季度已达到60%以上的水平,另两家基本保持在50%左右。
非利息收入水平。
根据FDIC的规定,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分为四类:托管收入、存款账户服务收入、交易账户盈亏和附加非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大部分都是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的净收入,即通常所说的中间业务。
对于美国银行业来说,由于银行不断开拓手续费收入等非利息收入业务,目前,非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贷款利息和投资收入增速,金融机构看准了非利息收入,把它作为未来扩张的关键。
以2012年前三季度为例,美国银行业实现非利息收入1858.66亿美元,同比上升5.9%,这一指标成为美国银行业2012年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其中,固定收益产品及抵押贷款业务是其主要推动力,而这两类业务方面均与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美国楼市复苏密切相关。
整体而言,2008年至2012年三季度,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5%~36%的水平,2009年除外(39.58%);非利息收入占资产比重,基本保持在1.6%~2%,仅2008年四季度受危机影响下降到1.2%以内。
一般而言,超大型银行的该比重一直相对最高,但自2010年后略有下降,2012年三季度回升至1.95%,而大型银行在2012年增长更明显,中小型银行排名依次靠后,近两年内,基本维持在1%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中间业务收入对推升银行业绩仍存在不确定性。
尤其是《多德-弗兰克法案》对银行业施加了诸多限制措施,预计将对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以高盛为例,2008年9月,高盛等投行为获得美联储提供的流动性,转变为银行控股机构,因此也被纳入“沃克尔法则”的监管范围。
高盛自营交易收入约占集团总收入的10%,而其他大型银行自营交易收入也大多占集团总收入5%~10%的水平。
不过对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而言,不排除其来申请转回投行的可能性,以避开监管。
毕竟2008年的被迫转型主要是为了获得联邦贷款的贴现窗口优惠,而如今,需要援助的时刻已经过去。
成本收入比。
美国银行业的营业支出包括经常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即非利息费用。
对于大多数金融机构,最主要的非利息费用是雇员薪酬及人事费用。
由于近年来银行雇佣高水平人员和从竞争对手处挖走阅历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一费用迅速增长。
美国采用效率比例考察营业支出的水平,这一指标主要考察的是营业支出与净营业收入的比例,数值越低表明效率越高。
整体而言,近两年来该指标波动不大,2012年三季度银行业整体为60.38。
从不同规模银行情况来看,规模越大,效率比例越高。
可见,超大型银行和大型银行在控制营业支出方面具有较明显优势,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流程管理和实现成本节约等。
从美国银行和富国的报表数据来看,2011年和2012年前三季度,美国银行的效率比例分别为85.01和82.23,而富国银行同期分别为61和58.5。
相比之下,美国银行表现较差,其在近两年里的营业支出比重远高于银行业整体水平,这主要归因于金融危机遗留的重组及相关法律诉讼问题,造成诉讼成本和抵押贷款相关
的违约服务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