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考情分析核心素养结合区域图考查区域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和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以综合题为主。
往往将某种或几种自然地理要素与某种人类活动联系起来,考查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确定区域地理位置,认识区域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区域图文材料,综合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成因,并结合区位条件分析其可持续发展措施。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3页考点一中国的地形[核心突破]强化核心素养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我国主要地形区都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
(1)四大高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青藏高世界最高;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于雅鲁(2)四大盆地(3)三大平原[考法体验]提升解题能力在周围山坡环绕的山谷或盆地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向谷底注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形成所谓“冷湖”。
而在坡地上,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暖带”。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1月份不同坡向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图中Ⅰ、Ⅱ为极端和平均最低气温)。
回答1~3题。
1.该山可能是()A.长白山B.太行山C.贺兰山D.武夷山2.属于该山地西北坡向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3.关于该山地“冷湖”和“暖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山地西北坡近地面附近地区全年会出现“冷湖”现象B.该山地在“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递增的C.该山地“暖带”中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霜害较轻D.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300米附近高度出现“暖带”解析:第1题,该山山麓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0 ℃以上,可判断该山位于亚热带地区,则D正确。
第2题,1月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气温要低于东南坡;则图中气温较高的实线代表东南坡、虚线代表西北坡。
则①是西北坡极端最低气温、③是西北坡平均最低气温。
第3题,图示1月份西北坡300米处气温最高而形成“暖带”,但并不能看出全年西北坡近地面会出现“冷湖”现象,则A错误,D正确;“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先增后减,则B错误;“暖带”中气温升高,农作物的生长变快,使生长周期变短,则C错误。
答案:1.D 2.C 3.D考点二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核心突破]强化核心素养1.我国气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季节特征影响因素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长于南方,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相对偏低地势高吐鲁番盆地最热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干热风;沙漠广布,吸热快;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挡,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2.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法体验]提升解题能力(2019·高考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
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
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
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路位于()A.吉林B.内蒙古C.西藏D.新疆2.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A.洪水频发B.路面积雪严重C.泥石流多发D.路面冻融沉降解析:第1题,材料显示该公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等信息,符合新疆的有关特征。
D对。
吉林气候相对湿润,没有绿洲分布。
A错。
内蒙古西部干旱,东部湿润,没有冰川分布。
B错。
西藏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
C错。
第2题,新疆冬季暴雪频繁,路面积雪严重,影响道路交通。
B对。
新疆降水少,冬季冰雪不会融化,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为当地河流的枯水期,不可能出现洪水频发的现象,也不可能出现泥石流。
A、C错。
道路封闭的大部分时间段新疆气温相对较低,不会出现冻土融化现象,因而不是封路禁行的主要原因。
D错。
答案:1.D 2.B(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3~5题。
3.据图可知()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4.该区域()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5.芒种至小暑期间()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清明节之前35°N以北地区降水稀少,A项错误;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B项正确;35°N以北地区秋高气爽,C项错误;35°N以南地区伏旱严重,D项错误。
第4题,读图可知,该区域35°N以南地区伏旱严重,说明包含长江中下游地区,包含部分第三级阶梯,A项正确;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丰富,绝大部分属于外流区,B项错误;该区域大部分为季风区,东部降水受夏季风影响大,C项错误;根据我国人口分布规律,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D项错误。
第5题,芒种到小暑期间处于中国的夏半年,中国夏季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的影响,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差异小,A项错误;塔里木河主要依赖冰雪融水补给,此期间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B项错误;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北京比上海白昼时间长,C项正确;此期间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处于极夜,不适合进行科学考察,D项错误。
答案:3.B 4.A 5.C考点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核心突破]强化核心素养1.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2.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含沙量特征小大小成因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少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土质疏松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保护较好结冰期特征长较短无成因冬季长,气温低冬季较短冬季气温在0 ℃以上图解考点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3.我国三大河流的开发与治理长江黄河珠江水利①灌溉;②航运“黄金水道”;③发电“三峡”;④调水“南水北调”;⑤冲积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业区①引黄灌溉;②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①水能的梯级开发;②航运水害中、下游洪涝灾害①上游凌汛;②下游“地上河”、凌汛①下游河口附近“咸潮”;②中下游洪涝整治措施防洪是首要任务。
①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②营造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①兴修水利,上拦下排;②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保持林;③加固堤坝①引淡压咸;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考法体验]提升解题能力(2019·高考浙江选考)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
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1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图2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原因是()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解析:第1题,降雨较多,蒸发量较小,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典型气候特征,但不一定会引发区域内涝,①错误;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度大,河流流速缓慢,排水不畅,加之夏秋季节常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故内涝易发,③④正确、②错误。
故选D。
第2题,黄浦江河道每隔几年会进行疏浚,主要河道出口处建有水闸挡潮,可减少河道淤积,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风暴潮位也相应升高,因而不得不增加防汛墙高度,B正确;陆地构造抬升会将河床和两岸地面(包括防汛墙)同时抬升,而汛期水位相对没有抬升,因此不需要加高防汛墙,C错误。
汛期河流水位较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变化并不能直接影响风暴潮的最高潮位,D错误。
答案:1.D 2.B(高考经典题)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
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回答3~5题。
3.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4.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5.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解析:第3题,该地河床枯水期泥沙淤积,汛期(6~9月)径流冲刷河床。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
甲断面形态河床低,受径流冲刷,为汛期的断面;乙断面形态河床高,泥沙淤积,为枯水期的断面。
故9~12月最能反映从冲刷到淤积的过程,D项正确。
第4题,水库建成后,河流下游水流更平稳,径流量不会增大,A、C两项错误。
水库竣工后,水流平稳,流速在洪水期明显降低,对河床的冲刷作用减弱;而潮流带来泥沙淤积,河道淤积明显,河床不会展宽,B项正确,D项错误。
第5题,在河口修建水闸,可以在枯水期关闭水闸,使潮流带来的泥沙减少,减少河道泥沙淤积,A项正确。
修建水闸,阻碍了洪水下泄,减小了潮流的冲淤能力,B、C两项错误。
不宜拦截河流入海泥沙,因拦截后泥沙会在河道淤积,会加大河流下游洪涝灾害,故D项错误。
答案:3.D 4.B 5.A考点四中国主要自然资源[核心突破]强化核心素养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问题及对策类型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特点总量丰富,分布不均类型多样,比例不当分布广泛,相对集中自然条件优越,类型丰富总量较大,人均较少,分布不均,开发较难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沿海多内陆少;时间分配不均,降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耕地: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湿润、半湿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