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 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
六气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
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
导致发病 即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①依风相合 ②同类相兼
5.转化性
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 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燥 便干结等。

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
艽 12g,木瓜 15g,五加皮 15g,忍冬
藤 15g,土茯苓20g,防己 10g,萆薢
15g,7剂。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
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
痞、小便短赤、苔黄厚腻,脉象滑数。诊
断:凡具备主症加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
湿
为本病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证。

辨证:脾虚失运、湿热内蕴。 治法:健脾助运、清化湿热。
•审证求因——主要方法

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 分析,从而推求病因。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
1.《内经》阴阳分类法:

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述 2.《内经》三部分类法:
喜怒不节则伤脏 风雨则伤上 清湿则伤下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
3. 张机-传变途径分类法:
如风疹之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风温(流脑)初起仅见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
但可迅速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等热闭
心包等危重证候。
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风性主动
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眩晕、震颤、

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临床常常将咽痒咳嗽,瘙痒等归属于动症,从风
论治。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 风为百病之长湿 Nhomakorabea关节重着疼痛,如“湿痹”或“着痹” 2、浊—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

①湿浊在上:面垢眵多 ②湿滞大肠: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
③湿浊下注:小便浑浊、妇女白带量多腥臭
④湿淫肌肤:皮肤流黄水。
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湿性黏滞
湿
1、症状的黏腻性——分泌物及排泄物涩滞

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涩 滞不畅。
风 邪
轻扬
开泄 善行
数变 主动
为百病 之长
风邪性质
致病特征
风性轻浮,向上向外
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头项 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
腠理开张,如汗出,恶风等
行无定处,善行走窜
病变部位不固定,如风疹,荨麻 疹,行痹
发病急,变化快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 中风、惊风
动摇不定、风胜则动
凉燥:发于晚秋,兼有初冬寒凉,治疗上宜温

燥邪为阴邪,见于王孟英《温热经纬》。 燥为秋季之主气,秋气已凉,燥为次寒, 其气肃降,理当属阴。
燥 燥邪为阳邪,见于喻昌 《医门法律》。 邪 火性就燥,各从其类,属阳。
入侵途径: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
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 症状,如口唇、鼻、咽喉干燥,毛发干枯,皮肤干涩,大
第六章
病因
1
基本概念
•病因:

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
“致病因素、病原、病邪”。
述 •病因学说:
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 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病因学说
核心内容
病因的性质 及致病特点
病因所致病 证临床表现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问诊求因
湿为阴邪
脘痞泄泻等
损伤阳气 易伤人体阳气,尤易损伤脾阳
沉重重着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 湿性重浊 秽浊垢腻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粘 腻 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等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 缠绵难愈
下行 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以下症状为多
外感病因的共同特点:
⒈来源:源于自然界

⒉侵犯途径: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
⒊形成病证: 初起多形成表证,具有起病急的特点
基本概念
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
六 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
淫 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 感致病因素的统称。
六淫产生的因素:
a.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

自上而下全身逐渐浮肿,尿少色黄,伴头昏,全身无力。
10-05上午9点左右突然抽搐,10多分钟后自行停止,

以后又类似发作两次。 症见:患儿全身浮肿,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
即起,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
滑数。
中医辩证:小儿水肿,风水泛滥型。
病案2
患者李某,女,43岁,2005年4月12日来诊,自诉全
身关节游走性疼痛1年余,近来日益加重,关节疼痛时

有针刺感,怕风,双膝关节尤甚,下肢无力,上楼困 难,口微渴,纳可,大便三日一行,偏干,小便平,
月经量少,舌质红,苔薄,脉细弦。
邪 辨证为行痹, 治宜养血祛风, 通络蠲痹。
处方: 防风10g,羌独活各10g,当归10g,川芎10g, 白芍15g,甘草6g,威灵仙15g,乌梢蛇10g, 薏苡 仁20g,鸡血藤30g,海风藤15g,寻骨风10g,7剂。
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 的外邪,称为寒邪。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外寒 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1、单纯的实寒证 寒遏卫阳: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等。
邪 2、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
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食欲不 振、肢冷、神疲等。
方药:自拟清化溃结汤。
药物:白头翁15g,红藤30g,黄连10g,广木香 10g,虎杖15g,焦四仙各10g, 六一散20g, 生黄芪20g,生苡米15g,生白术10g。
治疗小议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 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渗湿。 酸从木化,木能制土,故佐以酸,使酸而非淡,则味 厚滋腻,非所宜也。湿热之湿,以苦燥之;湿濡之 肿,以淡泄之。
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由水气化生,水性寒凉,故湿为有形之阴邪;
湿 阻滞脏腑经络气机。
1、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

2、湿阻胸膈:胸膈满闷 3、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减退
4、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湿性重浊
1、重—症状具有沉重感—头重如裹,四肢沉重,
除,续以黄芪建中汤善后。
病例 2,男,52 岁。1992年7月就诊。近两 年来,每因劳累即腰痛,左下肢麻木。至今 年以来,腰痛反轻,左下肢却发凉、疼痛。 现已卧床不能行走二十余日。摄片示“第 3、 4、5、6 腰椎退行性变”。左下肢疼痛剧烈, 不能转侧,发凉,舌红润,苔少,脉细。
寒 中医辨证:肝肾虚弱,血气不足,寒邪入侵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 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
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述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中医病因的分类及沿革:
4.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三因学 概 说”
外所因:六淫

内所因:七情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
附子、肉桂等甘辛大热之品常用于祛寒之剂组 方,如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方,用于治疗阴寒内 盛之证,均属“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治则的体现。
概念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 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

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湿
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另外,湿邪
致病,也与居住环境,工作条件有关。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等
易与它邪相合,为外邪致 易合它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
病的先导
湿、风热、风燥等
外风的治疗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以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辛主发散,过 辛则易伤真气,故佐以苦甘,以苦能胜金,甘能益气故,木 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此又与“五脏 苦欲补泻”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 以散之”之义合。 《千金方》小续命汤被誉为六经中风之通剂。方剂组 成:防风、桂枝、麻黄、川芎、白芍、人参、黄芩、防 己、附子。主治外风入中经络所致之筋脉拘急,半身不 遂,口眼 斜,语言蹇涩等。方中防风、麻黄、川芎、桂 枝、防己、附子辛以散风,诸药合用,辛散之性不为不峻 烈,故以黄芩之苦,人参、白芍之甘,既能制诸辛燥烈伤津 耗气,又能益气养血,扶正以达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