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通过圈划和品读,感知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以及意味深长的结尾,具有初步赏析能力。
2.感受作者于关键时刻理直气壮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精神,从而萌发爱国责任感。
说明:这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特写,短小精悍,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现实生活中一幕真实的场景——“我”(一名留法学生)和一位法国教授之间的一场扣人心弦的唇枪舌战。
在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上,学生基本没有障碍。
因此,透过引人入胜的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的角度入手,然后在圈划品读中让学生自然感受到文字间蕴藏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学生的自悟自得,同时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此外,这篇文章又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爱国主义教材,文中的“我”机智敏捷,不卑不亢,以自身的高素质赢得了外国教授的尊敬,维护了国格。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讨论交流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其时、其景和其情,但更应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对爱国责任感作深层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体会文章如何在叙写一场剑拔弩张的唇枪舌战中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我”敏捷应变,自尊自爱,维护国格的形象。
2.难点:在学生感受作者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情感的同时,如何进一步联系现实萌发爱国责任感?说明: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紧凑,由于突出的文学性使其读来兴味盎然,因而其写作特色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八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自己体验和自己感悟,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如果仅仅是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感,这点并不难,但停留于这个层面的理解是肤浅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联系现实对爱国责任感作深一层的思考,从而深化本文的主旨,开拓学生的思维。
当然,这里的教学设计是力求创新,富有挑战性的。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在文章丰富的表现手法中,语言描写,也即文中的对话最为精彩,扣人心弦的情节基本上是由“我”和教授的对话描写推动的。
因此,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出色的对话描写,并学习以敏捷的思维和机智的应变能力提高说话的技巧,也是一个良好的教学途径。
不过,这里需要一些相关的说话训练材料。
(后面附录,供参考)练习举隅1.如果有兴趣,在课余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并组织学生观赏评说,以求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2.思考:假设在第二回合中,面对教授“来自哪个中国”的发问,台湾同学没有和“我”达成一致,而是站在陈水扁的立场,借机抛出两个中国的言论,那么“我”该如何作答才能捍卫祖国的尊严?(此问题的回答要有机智,可要求学生课余查资料或请教政治教师寻求解决。
提供的回答是对台湾同学说:“兄弟啊!这是我们的家事。
我们还是回家再谈,好不好?”)3.针对以下两个材料,你对于“向中国人脱帽”(中国人如何赢得世界的尊重?)这样的话题,会作出怎样的思考?用200个左右的文字写下你的思考,要求有明确的观点,并言之有理。
材料一:九月,香港迪斯尼乐园正式开园迎客,有许多中国内地游客前去游玩。
由于天气炎热,有的内地游客随意脱衣服,几乎赤膊,而与之相反的是:园内的外籍工作人员虽然汗流浃背,却照样西装革履。
材料二:晚报近日报道:一美国公民在一辆大众出租车上遗忘了一个皮包,内有护照,钱物等贵重物品,正心急火燎之时,该司机却设法将东西送回,美国公民感激之余,盛赞中国人GOOD!设想角度:1.为他人着想,像雷锋那样塑中国人可敬形象。
(材料二)2.富有责任感,每个人恪尽职守。
3.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自我。
……附录1.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顺手拿起派克钢笔,意味深长地笑了一笑说:“”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啊!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他说这是抗美战争的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
我是不习惯收礼的。
可朋友说这个特殊的纪念品,它能让我们想起那并肩战斗的年代。
我觉得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2.一位中国外交官员在一次招待酒会上,不断向客人敬酒致意。
当他刚刚停下来时,一位外国女记者走过来说:“尊敬的先生,您该向我道歉。
”外交官一怔,轻声地说:“我有什么做得不对吗?”女记者说:“您刚才向我敬酒时,眼睛总是看着别处,我认为这是对我的不尊重,不是吗?”外交官面带微笑地说:“” 女记者笑出了声,高兴地说:“谢谢您!”(“对不起,我没有不尊重您的意思。
只是在我们中国,向女士敬酒,尤其是漂亮的女士,紧紧盯着对方。
那才是最不礼貌的。
您太漂亮了,我真的不敢面对。
”)3.一天,北宋名将曹玮正大宴宾客,突然,一名士兵慌慌张张跑进来,大声报告:“大事不好,有好多士兵叛逃到西夏那边去了!”一听到这消息,众将官和宾客都面面相觑,曹玮也暗吃一惊。
但曹玮深知,身为主帅,切不可举止失措,以免动摇军心。
于是,他故意压低声音说了一句话。
宴席散后,人多嘴杂,曹玮的话很快就传到西夏人那里。
谁知西夏人竟把这句话视为珍宝,并且立即一个不留地把叛逃过来的宋兵全部杀掉,还把这些人的头颅抛到北宋的边境内。
你知道曹玮说的是怎样一句话吗?“”(“不要声张,那都是我暗中派过去的。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教学设计执教者:安阳三中陈绿梅[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朗读、体验、拓展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体验语文学科的魅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互动中生成。
[教材处理]1、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篇幅不长、内容浅白的文章,对于职高学生而言不会有阅读上的困难,也是职高生乐意去读的文章。
2、结合学校读书节“知荣辱、树新风”的主题,选择了职高实验本教材“走进英雄”这一单元,通过对文中“我”的品质的归纳,来拓展“英雄”这一词的内涵,并以此来呈现这一主题活动的效果。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通过归纳“我”的品质,拓展“英雄”的内涵。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人物形象的把握(“我”、教授)[教学难点]“英雄”内涵的拓展。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刻意隐去文章标题,要求学生自拟一个合适的题目设计意图:通过拟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初步感知文章。
二、导入新课1、让学生呈现自拟的题,并说说理由。
2、这是一篇篇幅不长、内容浅白的文章,象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学些什么?让学生先发表意见,然后结合“阅读提示”,教师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把握文中人物形象(“我”、教授)。
2、品味语言,学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品读对话1、文章最有特色的是人物的对话,以“对教学目标1.通过圈划和品读,感知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以及意味深长的结尾,具有初步赏析能力。
2.感受作者于关键时刻理直气壮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精神,从而萌发爱国责任感。
说明:这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特写,短小精悍,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现实生活中一幕真实的场景——“我”(一名留法学生)和一位法国教授之间的一场扣人心弦的唇枪舌战。
在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上,学生基本没有障碍。
因此,透过引人入胜的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的角度入手,然后在圈划品读中让学生自然感受到文字间蕴藏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学生的自悟自得,同时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此外,这篇文章又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爱国主义教材,文中的“我”机智敏捷,不卑不亢,以自身的高素质赢得了外国教授的尊敬,维护了国格。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讨论交流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其时、其景和其情,但更应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对爱国责任感作深层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体会文章如何在叙写一场剑拔弩张的唇枪舌战中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我”敏捷应变,自尊自爱,维护国格的形象。
2.难点:在学生感受作者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情感的同时,如何进一步联系现实萌发爱国责任感?说明: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紧凑,由于突出的文学性使其读来兴味盎然,因而其写作特色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八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自己体验和自己感悟,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记者“我”和教授先生。
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授的问话,了解教授的语言特点与人物特点;通过分析“我”的答话,了解“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是:如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去表现人物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本文是通过描写教授先生刁钻古怪的问话以及“我”充满爱国激情的答话,来表现“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人手,分析文本内容,理解“我”的爱国情感。
二、学生分析:三、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篇散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时如何注意表现人物的语言和情绪特点。
2、正确理解文中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七、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尊严,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在海外,维护自己的尊严,就是捍卫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海外游子爱国情怀的作品《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标题《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二)第一教学板块:理解质疑1、学生默读提问《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教学设计绍兴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郭莉【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所再现的真实的人物、场景、气氛,了解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特别是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
2.充分调动学生爱国情感,明白只有理直气壮地维护国格、树立自尊的人格,才能赢得他人尊重的道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坚定维护祖国尊严和独立的信心。
3.分析“我”的答辩技巧,培养听说和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1. 梳理各个回合回答的关系及层层推进的方法。
2.体会“我”不卑不亢、自尊自爱、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格,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及“我”敏捷的思维和随机应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