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八)答案

2019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八)答案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八)答案一、(一)1.D.(“将更有助于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分析不当。

原文第7段为“更多地强调美德作为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的优先意义,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并确认我们的美好生活同我们自身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

”) 2.C(主要是为了说明“美德”会对情感和欲望提出“适度性”的要求。

)3.B(A.理解有误,原文有“在心理层面”的限定,相关信息见原文第4段。

C.说法绝对,原文第7段是说“美德与每个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更相关”,不能说明“发挥能动性和自主性,就能获得美德”,另外原文第6段的表述为“美德并非实现幸福的充分条件”。

D.断章取义和曲解文意,原文为“强调美德作为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的优先意义,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并确认我们的美好生活同我们自身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

)〖阅读导引〗文章首先提出问题,即美德之于幸福究竟有怎样的意义。

然后从幸福的完整性、美德的基础意义和美德的优先地位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第一个层次,作者的观点是:完整的美好生活,全都有赖于美德的支撑与保障。

第二个层次,作者的观点是:美德的统一性或稳定性乃是至关重要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使得美德为一个人获得贯穿一生的幸福提供一种跨情境的基础和保障。

第三个层次,作者的观点是:更多地把幸福的实现基础置于行为者的主体层面,更多地强调美德作为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的优先意义,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并确认我们的美好生活同我们自身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

总之,文章强调的是美德之于幸福的生活意义重大,强调的是践行美德与实现幸福密不可分。

(二)4.D(从整篇文章来看,母亲执着于建房子不仅仅是为在亲朋好友面前扬眉吐气,更是为了实现父亲年轻时的诺言,可以说这座房子代表了她藏在心底不曾说出的对丈夫深深的爱。

所以她在明知道房子将被拆迁的情况下坚持要把房子盖完整,并且希望房子的奠基石上刻丈夫的名字,当儿子提出房子门口要放上父亲当初做的对联时,她害羞地笑了,“满是皱纹的脸突然透出羞涩的容光”,这样的神态正是心事被说破的表现。

)5.①与文章开头房子即将被拆掉,母亲决意修房子的情节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2分)②卒章显志,深化主题,说明房子本身并不等同于“家”,房子的象征意义即爱情、亲情等情感才是作者珍惜并着重表现的;(2分)③虽然房子会被拆除,但房子带给“我”的精神上的财富和心灵的感动却是永存的,使文章的感情得到升华;(1分)④情感表达较委婉,点到即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本文含蓄凝练的风格相符合。

(1分)(本题要求学生不仅要赏析段落的内容,还要分析其作为文本结尾段的作用,所以要结合文本内容从主旨结构、文章情感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解答。

)6.①“母亲的房子”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描写对象;②从艺术手法上看,小中见大,“母亲的房子”象征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和一家人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亲情,房子代表了母亲对父亲深深的爱,情感含蓄动人;③从人物形象上看,修建房子是母亲执着一生的梦想,房子的描写对表现母亲的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④从作者感情上看,“我”答应房子的建造者冠以父亲的名字,但题目为“母亲的房子”,寄托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敬爱之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答本题涉及对主题的探究、对人物形象的探究、对创作技巧以及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等方面,但不论从何种角度切入,都要紧扣原文内容答题。

)〖阅读导引〗《母亲的房子》是青年作家蔡崇达的一篇散文,读者在阅读理解时,要从整体视野来处理文本的局部关系。

文章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是母亲坚持修建房子的过程;暗线则是母亲对父亲的感情,在文章的结尾才抽丝剥茧般显露出来。

母亲的一生都与房子有关,第一次和父亲约会时,父亲承诺会为她建造一栋房子。

后来,他兑现诺言,这个诺言也为她后半生的追求埋下伏笔。

父亲因病致残,这个穷困的家庭被亲朋疏离,母亲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修建房子,给出的理由是“争口气”。

读者看到这里时,只会以为母亲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人。

但后来母亲坚持要把即将被拆迁的房子修好,这异乎常理的行为就不能用“争口气”来概括了。

作者在结尾才揭示出母亲之所以对修房子如此执着,只是因为她想将父亲的诺言一步步完善,更好地实现父亲的愿望,这是母亲从来没表达过,也不可能直接说出口的爱情。

和歌颂母亲的大多数作品不同,《母亲的房子》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赞美母爱这一方面,而是以分析母亲的另一个身份即妻子和爱人的角度入手,以房子为线索,展现母亲平凡又伟大的一生。

文笔简洁凝练,在朴素的叙事中渗透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之情,同样能唤起读者心中的温情,这种情感的洗礼反过来又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情含蓄内敛,唯有在体会语言时融入联想、思考,才会产生感情的共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7.A(材料一中说的是“致力于建设中国创业创新第一镇”,而非选项所说已经实现。

)8.D(通过概括材料二、三可知,中国特色小镇以旅游业为主导,向多元产业结构发展;而法国格拉斯小镇从香水产业延伸到农业加工、旅游和休闲等多个领域,重点开拓旅游市场。

二者的发展路径并不相同。

)9.①材料一报道侧重介绍中国特色小镇的兴起案例,彰显特色小镇产业强、水平高等特点;②材料二从整体介绍我国特色小镇在国家推动下的发展趋势,体现出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发展状态与未来趋势;③材料三以法国格拉斯小镇发展为例,强调特色小镇产业的纵向深入与横向跨界融合的发展思路,为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提供借鉴。

(每点2分)(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整合概括并围绕中心主题词,分析材料的组织意图。

题干设问关于“阐述侧重点”的不同之处,需要概括分析每则材料的侧重点。

)〖阅读导引〗特色小镇,是乡土中国与创新时代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鲜事物。

阅读文本以“特色小镇”为核心话题,从权威网站、白皮书与研究报告中摘取三则材料有机组合,以非连续性文本呈现,以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能力。

材料一着重介绍我国特色小镇概念发源地“云栖小镇”的案例,体现出“云栖小镇”强产业、高水平等特点;材料二介绍了政策导向下的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状态与未来趋势;材料三以法国格拉斯特色小镇为案例,讲述国外典型“特色小镇”先纵深、再跨界的发展路径,这对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其中,材料一与材料二是个别与整体的关系,起源与发展的关系;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是中外互见的关系。

三则材料相互补充,构成了同一主题下多文本多角度的文本呈现。

二、(一)10.D(要:同“邀”,约请。

)11.A( “花朝”也有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二日之说。

“春江花朝秋月夜”中的“花朝”指百花盛开的早晨,比喻美好的时光。

)12.D(“看似抒情以见志,实是记游以备忘”说反了。

本文通过记游来表现“吾党”之高雅,批评他人致使桃花“阑珊狼藉”的庸俗。

)13.(1)(我们)推门闯入一户农家,见到一位老翁,准备了鸡肉米饭招待客人。

(“具”“饷”各1分,句意3分。

)(2)昔日陶渊明用《桃花源记》,书写一段心事,借桃花源作寓言,并非真有桃花源。

(“昔”“输”各1分,句意3分。

)〖参考译文〗南城独独向阳,城下多栽种桃花。

桃花吸收了阳气和水色,非常繁盛娇艳。

居住在此地的百姓用细细的榆枝和柔软的柳枝编制篱笆,桃花间隔杂种在菜地里,盘绕纠结如同绣品。

我在花朝节后的一天,叫上陈山人父子,暖了酒提上盛酒的小榼,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一起走过河上小桥,来到城东,(此处)桃花十分繁盛。

(我们)推门闯入一户农家,见到一位老翁,准备了鸡肉米饭招待客人。

我们这群人冲到筵席前索要酒肉,请求将酒肉筵席移到桃花树下。

老翁很惊愕,但仍然十分恭谨地依从了我们的要求。

我们也没有(与老翁)互通姓名,就用梨花杯,畅饮一番。

又攀上桃树枝,坐在花丛中,凭藏钩游戏的输赢确定名次,五六个人在落花丛中像轱辘一样翻滚,又像孤猿狂鸟,探视花叶窥探果实,唯独担心枝条太细脆罢了。

到了日落时分才散去。

这一天,老翁(权且)将花朝节当作生日,我在酒后作了歌诗赠送给他,作为老翁第二天让我们在这里置放酒肴的谢礼。

十四日,我和希周、直夫、叔意提着酒榼,刚刚出路口,半路就遇上伯灵、子犹,就拉着他们一起前往(南城)。

又遇到袁长史披着鹤氅进入城中,长史得知我们要去看花的消息,便同我们一起返回桃花溪。

到了那里就看到田先生正握着锄头清理草根,见到我们,就更换衣帽出来迎接客人。

客人正分散着蹲坐在石头上,安甫、宾之、箕仲父子都提着酒榼来陪酒了。

董、徐、何三位先生在城上见到,脸色为之(欢喜得)改变了,又踉踉跄跄地下城来,又拿酒和鲜笋、蛤蜊来陪酒了。

这时,未受邀约而突然来会的客人总共有18人,(加上)田先生的儿子归骈一共是19人。

榼11个,酒七八壶。

酒尽而兴浓,桃花醉去了而客人愈加清醒,正苦于装酒的瓶、罍互相以无酒为耻,忽然城头有人用长绳子悬挂一樽酒坠下城来,这送酒的客人原来是文卿、直卿兄弟。

我们大为欢喜,赞赏他们是风雅之士。

当时每个人各自归作一队,每队都各自游戏。

长史、伯灵在棋局上斗智。

诸多棋子,饱受空拳荼毒,主人头发短耳垂长,(有神仙之姿,)老迈却言笑晏晏。

这时尚有余酒,就从花篱外邀请过路客人,不管生熟美丑,把一杯酒灌进口中,把一枝桃花插入鬓角:每个人都得到了大欢喜吉祥才离开。

天色已晚,归鸟回巢,我也返回了,大家都在月色下相互搀扶着回家,回头看纱巾衣袖上面,都是星星点点的酒痕和桃花瓣。

昔日陶渊明用《桃花源记》,书写一段心事,借桃花源作寓言,并非真有桃花源。

现在桃花近在城郊,却没有一个人为花做媒,传播消息给好事者。

自从我来到此处游玩后,几日之内,桃花树下就踏出了一条路径(来的人很多)。

只是前来赏花护花的人,除去我们这群人外,还能有几人?又有几人用暴风骤雨的手段摧折桃花,致使地下一片红色的花瓣衰败零落?那么我对于桃花这一事情,可以说是功过参半了吧。

(二)14.B(错在“又肯定了其后代才华绝伦”。

该联的后一句是祝愿并非肯定既有事实。

)15.①化静为动。

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

②化实为虚。

什么样的“画图”,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

③情景交融。

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读者自能体会到,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

(每点2分) (此联本是写在致虚庵看的景色,诗中偏说“画图出”“风雨来”,把静景写活了,据此可概括出第一点。

但到底是怎么样的美景图,风雨如何,都没有具体写,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这就是用虚笔写实景。

庵主人观景听雨,这是景,能这样观景听雨,说明这主人不一般,所以这里也有情。

如答“视听结合”亦可。

)〖诗意赏析〗从诗中可知,胡逸老此人为人不慕荣利,雅有山水之趣。

黄庭坚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