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市与减灾观察与思考Observation and Thinking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低碳生态型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
目前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示范和建设各种发展类型的城市,诸如生态城市、清洁能源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
人类活动足迹加剧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本世纪人类共同应对的巨大挑战。
在城市发展中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配以生态的要求,推动技术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就要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
以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燃料电池等为主要方向,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加大产业化力度。
二是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
提升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风力发电、大型变压器、轨道交通配套装备等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积极发展小排量、混合动力、纯电动等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低碳装备制造业和节能汽车产业发展步伐。
三是对现有产业链群进行优化调整,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以我国电力产业为例,企业加快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将直接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动力,并由此为相关节能产品、低碳产品、新型电力设备等厂商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电网企业的规划,到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电网输送容量将超过2.6亿千瓦,将减少发电装机约2500万千瓦,每年减少东部地区煤炭和铁路运输量4.8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7亿吨、二氧化硫约1075万吨、氮氧化物约140万吨。
南方电网公司全网水电装机比重将从目前的32%上升到41.3%,核电装机从2.9%上升到9.4%,其他新能源(包括风电、气电等)装机从目前的0.3%上升到4.7%,火电装机从目前的64.8%下降到44.6%。
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的思考江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陈明忠Thinking about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ies2010.103城市与减灾Observation and Thinking观察与思考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快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有几点: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强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开发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质制乙醇、生物质制氢、生物质燃料气合成二甲醚、生物质燃料气合成汽油、甲醇以及城市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生物能源业;加快推进风能发电成套装备产业化;支持发展光—热转换材料、集热器结构材料和部件,研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及组件技术,积极推进薄膜电池、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及其他电池等先进太阳电池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太阳电池生产和测试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推进新一代的地下温泉热水利用技术、小城镇区域性集中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发展小型高效天然气制氢,大规模煤气化制氢技术;支持开发高效热交换器和热系统的节能技术,加快发展工业高耗能产业的节能降耗新工艺、关键技术和设备;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围绕沼气、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二甲醚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工业节能、照明节能、建筑节能等重点领域,重点污染行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技术研发,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积极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参与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加强节能减排的人员培训工作。
坚持公交优先方针“低碳交通”就是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这是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
目前城市中主要的低碳交通方式以公交、地铁、轻轨等方式为主,其实,自行车以其轻便、灵活、环保、舒适的特点,是城市短途出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在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上,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方针,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BR T )。
目前交通运输部正在进行低碳交通体系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总结国内相关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新的起点,提出完善的低碳交通发展理念,为宏观指导提供依据;二是准确把握我国交通碳排放的现状,通过比较分析复杂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提出不同阶段的减排目标;三是提出我国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框架,明确目标、任务及对策。
从4个方面减碳,即技术性减碳,结构性减碳,制度性减碳和消费性减碳。
大力发展低碳建筑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吨碳。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
如果整个行业能跟进10%的商品房建造低碳化生产,节约的能耗相当于葛洲坝发电站1个月的发电量;节约10170万立方用水,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减少71万立方米混凝土损耗,可以多建造2.5万户90平方米小户型住宅;减少45.2万立方米木材损耗,等于保留了6000公顷森林。
城市发展低碳建筑应着力加强政府规划和相关文件的贯彻落实力度,严格实施低碳建筑标准,新建筑的立项、审批和建设过程都必须遵照相关标准。
要扩大低碳建筑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鼓励商场、写字楼、工厂等现有商业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营机构要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节能措施;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应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推动大型建筑节能减排等。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实施了节能建筑的相关标准,以20世纪80年代初的建筑物能耗为参照物,1996年初国家要求建筑物要比参照物节能30%以上;2000年第二次提高节能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节能30%,比参照物节能50%左右;2005年再次提高标准,节能达到65%以上。
近年来,“零能耗建筑”、“低碳建筑”渐渐成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光伏与2010.110.83城市与减灾建筑相结合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成为建筑节能热点。
促进农村低碳化建设低碳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未来的能源发展必须走节能、高效、环保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城市必须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
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
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
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烧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
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亟须探索出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如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厌氧条件下经热解气化成可燃性气体;也可利用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燃料。
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
以黑龙江海林农场为例,利用奶牛养殖厂粪污为主要原料,以农场制糖车间产生的废热水太阳能热水器为热源,建立2000立方米沼气工程项目,每天处理畜禽粪便600吨,产生沼气200立方,可以解决农场居民燃料供应问题;同时利用沼气发电,为农场园区提供照明用电。
根据测算,仅此一项,农场每年可少烧煤炭800吨,也可改变农村畜禽养殖业粪污随意排放现象,提升农村生态水平。
鼓励低碳技术研发要设立碳基金来鼓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
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
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与此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公众真正参与进来。
人类活动足迹加剧气候变化的趋势如不扭转,则生态系统崩溃、水资源缺乏、疾病肆虐、威胁人类的生存。
因此,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配以生态的要求,推动技术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推进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中国政府公布了自主减排目标——到年中国单位GD 碳排放将比5年下降% 5%。
要致力于制度创新,从政策引导层面建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
对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进行低碳化调整。
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法规,考虑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
对新能源、提高能效、生态基础设施等低碳经济产业实行政策倾斜。
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清洁发展、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及相关法规。
有专家认为,从今天的社会背景看,我国的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立法理念落后,对一些事项仅作原则性规定,而在其他法律作了详细规定,原则性规定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制度安排偏重对企业等排污者、开发者的限制,忽略对政府环保履职的规范、制约和监督。
中国应重新起草一部环境法,以科学发展观为立法基本指导思想,侧重并聚焦于规范和制约政府影响环境的行为。
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
目前在中欧战略合作框架下,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是合作重点,欧盟成员国和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积极行动,承诺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低碳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