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一次模拟试卷(及答案)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一次模拟试卷(及答案)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6.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大兴土木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
7.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使汉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却日渐衰落,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
5.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①项,秦代铁权上提到“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史实。故①项正确。②项,“立号为皇帝”反映了秦始皇确立了皇帝称号。故②项正确。③项,“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说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针对当时天下度量衡不一的情况,命令丞相隗状、王绾统一-度量衡。故③项正确。④开凿了灵渠,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选A。
A.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B.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D.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
13.1973年,在威海市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统一),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前221年,秦朝建立后,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守由皇帝直接指派,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符合题意。世袭继承是奴隶社会的官制,地方推荐是汉代的察举制,考试选拔是科举制,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线,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而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豆等物种也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A.黄巾起义的打击B.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D.州牧割据,威胁中央
8.《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这一史实说明刘邦( )
A.善用人才B.刚愎自用C.收揽民心D.武力治国
9.秦统一六国后,福建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建制,属闽中郡,其郡守产生的方式是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一次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某位皇帝统治初期,“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经过他和后继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这位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故C符合题意;善用人才、刚愎自用、武力治国与题干无关,故AB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暴政,具体表现有刑法残酷,剥削沉重,如赋税、徭役繁重,最终引发农民起义,推翻秦朝,而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在秦朝灭亡后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但是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迷信武力,也失去人心,最终失败,因此AC对应秦朝灭亡的原因,B对应项羽失败的原因,D是两者失败的共同原因。故选D。
A.战国时期B.三国时期C.秦朝时期D.春秋时期
25.“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这次“真正的统一”是( )
A.禹建立夏朝B.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C.汉武帝大一统D.武王伐纣,建立西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都是秦朝巩固其统治采取的额措施;汉朝时期采取的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①统一了六国
②确立了皇帝称号
③统一了度量衡
④开凿了灵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4.如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单位:万人),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以德化民,勤俭治国B.罢兵归农,休养生息
C.颁推恩令,削爵夺地D.减轻刑罚,裁减官员
15.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A.世袭继承B.地方推荐C.皇帝任命D.考试选拔
10.《舌尖上的中国》解释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原地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应该是在
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时期
11.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
A.刑法残酷B.骄傲自大C.剥削沉重D.失去人心
12.下面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其中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故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不符合史实,A符合题意;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符合史实,排除C;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故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和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符合史实,排除BD。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文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应选C。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A符合题意;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C;汉武帝时期,调整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排除D。故选A。
6.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C符合题意;黄巾起义的打击、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属于客观因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州牧割据,威胁中央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图表信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是解题的关键,从关键词“汉武帝”的措施,排除西汉初年统治者的措施。
A.使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B.导致农民纷纷弃农经商
C.导致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削弱了D.是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之一
17.在古代,农民起义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东汉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封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中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陆续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故C符合题意;以德化民,勤俭治国、罢兵归农,休养生息、减轻刑罚,裁减官员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措施,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A.《春秋》B.《诗经》C.《史记》D.《汉书》
2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改变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货币作为标准,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秦国所使用的货币是
A.五铢钱B.刀币C.半两钱D.布币
24.“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沉舟,百二秦关终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段名言里出现的“破斧沉舟”这个成语典故发生的时间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21.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宦官又盛”。这则材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
A.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2.郭沫若先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巨著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司马迁的这部著作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