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对于图形知识的教学策略认识
——10.18日听课有感
10.18日周二在春城校区举行了新基础教育生态区的活动,在上午的听课观摩中,我有幸听了徐刚老师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山岭华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这两节课。
两节课都属于对图形特征认识的教学,从知识结构上来说,也都是在对已研究的图形的要素和图形的类型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在本节课中对图形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研究。
两节课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从中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在两节课中有着非常清晰明了和有效的教学结构意识,让我感悟颇深。
一、图形的知识结构关系
在这两节课中,都是涉及到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形概念的教学,在小学图形认识与论证的结构关系中,应该是分成图形初步认识——图形要素认识——图形性质研究——图形关系研究这几大部分。
具体来说“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认识”这节课是在已从一年级的学习物体形状开始,到二年级的三角形的要素认识,,三年级三角形的类型认识后,对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进行特征认识。
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亦是如此,从二年级的要素认识,三年级的类型认识到特征研究。
两节课从中都能看出知识结构的纵向联系,都有着对知识的内涵与外衍的研究分析。
在第一节课中,徐老师在让学生验证归纳了等腰、等边三角形的特征之后,分别沟通了一般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到最后用集合图的形式比较了三者的关系,从知识的内涵上让学生明晰三种三角形的关系。
在最后阶段老师便询问学生运用本课中采用的研究方法还能够研究什么图形?从这一方面,便又是对知识外衍的认知。
在第二节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中,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在学生从一到四年级已经掌握了对三角形、四边形特征研究的知识结构,通过本节课来完善学生图形特征认识的知识结构。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结构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这两节课,都是从边、角、对称性等维度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去探究图形的特点。
比如在第一节课中,老师先拿出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为例,询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让学生从边、角和对称性这三个维度去探究特征,
教师引导验证,接着便从这一个个例推广到一般等腰三角形,再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归纳出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三个特征,最后比较三种三角形的关系。
第二节平行四边形中,亦是如此,个别到多个,先验证后归纳。
整个学习方法结构都是有序的、科学的,两节课都属于结构类同的图形认识,在学习方法的结构上具有共通性,通过教师将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结构支撑,那么他们对图形认识的过程才能更具有目的性和主动性,在将来的学习中学生自己也可以慢慢感悟到其中的联系,这便是具有了可持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师的教学过程结构
听完了两位老师的两节课后,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两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让学生经历了个例发现——验证一般——归纳总结——比较关系的探究步骤。
在通过这一系列有序的教学结构,让学生能够能够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和探究模式,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当前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个很好的探究过程,也可以使他们产生这样的研究意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探究是有很大的指引作用的。
因为在这两节课前,学生都经历了相应的图形认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上位概念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所以本节课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让学生建构下位概念的学习,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验证。
正如在第一节课中,等腰三角形个例的发现便是一个教结构,学生在已有上位概念学习方法后,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从“边”、“角”和“对称性”去探究,然后验证的一般等腰三角形便是用结构,学生运用方法对猜想进行验证。
通过了整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研究学习,等边三角形便是运用结构的过程。
学生自主进行猜想,运用方法验证。
整个教结构和用结构的过程清晰,目标明确,可谓十分精彩。
学生经历了从一般到特殊,也是从上位概念到下为概念的建构过程。
我们都知道知识本身并不会产生类比或迁移,只有在相对应的知识结构群中上位的一般方法结构才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长生直接迁移的作用。
那么通过两节课实际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不管是通过课前或这节课的学习,他们对知识结构的迁移或方法的运用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
四、我对图形知识教学结构的感悟
1.自身对教学结构策略的不熟悉
通过旁听了两节课,很清晰地发现两位教师在两节课中都有非常明确的结构意识,在教学中渗透和建立了学生学习方法结构和知识结构,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记住了知识,掌握了知识,而是让学生整体把握了图形认识与研究的结构化的
意识与过程方法。
听完这两节课,我便有了很大的触动和思考,怎样在自己课堂上渗透这样的教学结构?其实作为一名新教师,所谓的教学结构、学习方法结构这些名字对我来说其实还是很空洞和抽象,自己对这些策略了解仍是很缺乏的,就算是了解,也是一个相对模糊地概念,更别提在教学中去渗透或是运用了。
听了两节如此精彩的课,我对教学结构的策略意识有了一定更为深刻的认识,我发现学生具有了一定学习方法结构后,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更为迅速和容易,这是我在之后自己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2. 教学结构是有形的,亦是无形的
作为一名新教师一直会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会过于去注重教学中的一些结构化的东西,受制于一些条条框框。
之前自己也会上图形认识的教学,在教学中往往过于关注于结构,比如自己会让学生按照“边”、“角”和“对称性”去研究,但过分关注导致学生受制于此,在教学中感觉学生是在按部就班的学习,而不是自主去发现,过于死板,这样往往便起到了南辕北辙的效果,对学生来说是无益的。
其实自己渐渐发现,教学中结构其实也是无形,它是潜移默化的,比如这两节课中,整个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问题的整合,给予学生思考空间去发现验证,并不是所谓按部就班的学习。
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和处理资源、整合的能力便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可能对于教学中的结构策略意识我只是刚刚初窥门径,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随着自己的学习和探究,对于教学中结构的把握会越发熟悉,让学生拥有一个更自主和生动的课堂。
匡肖祺201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