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的研究进展修改

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的研究进展修改

功能减退, 并且有眼底的改变。 彩超提示有心脏和肾脏以及肾动脉的改变。肾活检有 助于鉴别。
治 疗
针对ORG的发病机制,治疗上应采取综合性
措施,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完全可以逆转
肾小球病变,防止肾衰竭的发生。
治 疗
减轻体重
包括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研究证实, ORG患者减轻体重可以有效减少尿蛋白, 减轻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从而延缓肾脏 病的进展。
发病机制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大多肥胖患者都存在有明显的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其原因与
肥胖患者压力感受器功能失调,血管舒缩中心传入抑制性信 号减少有关。
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等也参与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后,改变了其所支配的出球小动脉的张力,
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障碍,进一步加重了肾损伤。
临床表现
通常无明显的低蛋白血症和水肿
可能与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程度、蛋白尿选择性、肾小管重吸 收及分解蛋白能力等因素相关,机体充分代偿尿蛋白丢失。
少数患者伴有少量镜下血尿,目前尚无肉眼血尿
的报道。
部分患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但肾功能损害进展
较缓慢。
诊 断
ORG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可参考的诊断 标准如下:
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研究进展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肾内科 刘雪梅
主 要 内 容
概述
流行病学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待解决的问题
流行病学
近年来随着肥胖患者增多, ORG也在逐年增加。
Kambham等对1986~2000年间6818例肾活检资料进 行分析发现,1986~1990年间ORG发病率为0.2%, 1991~1995年间为1.2%,而1996~2000年间则上升
素抵抗、交感神经系统及RAS激活等。
发病机制
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
研究证实,随着内脏脂肪的堆积,肥胖患者肾血流 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分别比对照组增加31%及51%。 肾小球内高灌注、高压力、高滤过,肾小球体积增 大,毛细血管袢扩张,滤过膜及相关分子结构发生 变化,是ORG的始动因素。
发病机制
脂肪细胞因子的致病作用
最新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器 官,而且还可以通过分泌脂肪细胞因子发挥内分泌功 能。 常见的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抵抗素、脂联素、 肿瘤坏死因子等。
它们通过直接作用于肾小球细胞、诱发胰岛素抵抗、
激活交感神经系统等多条途径参与ORG的发病。
发病机制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鉴别诊断
糖尿病肾病
患者肾脏的形态学改变需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相鉴 别。后者有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 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
糖耐量试验以及眼底变化等有助于鉴别。
鉴别诊断
良性高血压肾动脉硬化
良性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常见于高血压病史在10年以上
的患者,肾小管损害的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浓缩
预 后
部分OB-FSGS病人确可缓慢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 文献报道OB-FSGS病人的5年和10年肾存活率分别 为77﹪和51﹪。 预后与血清肌酐、尿蛋白定量相关,与BMI及肾小 球直径无关。
尚待探索的问题
?ORG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肾小球肥大,但我国成 人肾小球直径的正常范围是多少?增至多少即为 肾小球肥大?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OB-GM和OB-FSGS是疾病的两种独特组织学类型还 是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其转归如何?
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的激活) 、高尿酸血症等。
5.除外肥胖患者合并有其他肾小球疾病。
鉴别诊断
特发性FSGS
当镜下观察存在肾小球大小不一, 节段病变明显, 病 变最先见于皮髓交界组织时应考虑特发性FSGS。 若临床出现肾病综合征, 低蛋白血症, 起病年龄轻, 女性发病则更利于特发性FSGS的诊断。
发病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
研究显示,髓袢重吸收钠增加及高胰岛素、高瘦素 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均可活化RAS,导致血管紧张素 Ⅱ水平升高。 血管紧张素Ⅱ除对肾小球滤过屏障有直接损伤作用
外,还可以刺激足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引
起nephrin表达的减少和蛋白尿的形成。
发病机制
肥胖患者多伴有IR和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不仅
可以直接作用于肾脏导致肾小球肥大和硬化,还
可以通过引起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和
高凝状态等而诱发或加重肾损害。
发病机制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可以影响肾小球血流动力学、肾小球滤
过率和血管通透性,间接参与了局灶节段性肾小
球硬化的发生。 高脂血症对足细胞还有直接毒性作用。
ociated focal and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OB-FSGS)
病理改变
OB-GM病理检查仅见肾小球体积增大而无球性或节段 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及间质病变轻,小动脉正常或 呈轻、中度玻璃样变。
肾小球体积增大,小
血管轻度玻璃样变(Leabharlann PAS, ×400)电镜检查
肾小球旁器肥大,脏层上皮节段性足突融合,微 绒毛样改变较少见。
临床表现
肥胖
常伴发其他代谢疾病,如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
酯血症)、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及糖尿病 等。
蛋白尿
OB-GM病初仅呈现微量白蛋白尿,而后逐渐加重,直至 大量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或增高。 OB-FSGS常呈现中、大量蛋白尿,GFR逐渐下降。
小动脉常见轻、中度乃至重度玻璃样变。
病理改变
肾小球肥大及局灶节段性硬化 部分肾小管发生萎缩 (PASM, ×100)
肾小球体积增大,出现局 灶性硬化 (PAS,×400)
病理改变
免疫荧光检查
OB-GM常阴性。 OB-FSGS表现与特发性FSGS相似,在病变的肾小 球上可有IgM和C3呈节段性沉积。
至2.0%。
流行病学
各种族间ORG的发病率可能存在差异,文献报道, 美国高加索人远较黑人及西班牙裔人发病率高,
这可能与遗传及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我国目前尚无ORG发病率的统计资料。
发病机制
ORG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可能有多因素参与 致病,主要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肾脏血流动
力学改变、脂肪细胞因子的致病作用、胰岛
总 结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ORG
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综合治疗
探索发病机制,完善诊断标准
谢 谢!
病理改变
OB-FSGS的病理改变除肾小球体积增大外,还有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与特发性FSGS比较,OB-FSGS多成经典型(即
“门部”FSGS,病变节段靠近血管极),其他类
型如细胞型、顶部、周缘部及塌陷性FSGS均少见。
病理改变
伴随肾小球病变,肾小管常出现灶状萎缩, 肾间质常出现灶状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化。
治疗
降脂治疗
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而且还能改善血 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系膜细胞 增生和系膜外基质的分泌,对ORG的发生发展起到 一定的抑制作用。
治疗
其他
肥胖患者通常伴有糖代谢紊乱、高血压、高尿酸
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这些因素均会促
进ORG的进展,应积极给予相应的治疗。
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 体拮抗剂(ARB)
由于血管紧张素Ⅱ也参与了ORG的发病,因此可应用ACEI或ARB类
药物进行干预,其可以通过舒张出球小动脉来降低尿蛋白。
最近有研究者单独及联合应用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对肥胖Zucker 大鼠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两药联合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单药治疗。
肥胖所致的肾脏结构改变
肥胖患者(尤其是腹型肥胖)的肾脏几乎被包膜下的
脂肪紧紧包裹,部分脂肪渗入肾窦,构成了对肾脏的
机械压力,继而导致间质血管受压,间质细胞浸润增 多、细胞外基质增多,肾脏损伤加重。
病理改变
光镜检查可将ORG分为两型: 仅表现为肾小球肥大者,称为肥胖相关性肾小球肥大 症(obesity associated glomerulomegaly,OB-GM) 表现为肾小球肥大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者,称为 肥胖相关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obesity ass-
另有报道称使用ACEI和单纯降低体重其尿蛋白下降量相似。因此,
ACEI和(或)ARB对ORG病人的疗效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
治疗
胰岛素增敏剂
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全身脂肪的重新分布,减 少腹部脂肪蓄积。 新近研究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肥胖Zucker大鼠 有肾脏保护效应,能使尿蛋白排泄减少,延缓肾脏损 害。
1.超重或肥胖(BMI≥28 kg/㎡ , 男性腰围≥85 cm, 女性腰围≥80cm) 。 2.尿常规检查有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 可出现大量 蛋白尿, 但很少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 肾功能正常 或者不同程度的异常。
诊断
3.病理检查:光镜下示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 伴或不 伴FSGS, 电镜下示上皮细胞足突融合且范围局限。 4.患者常伴有其他代谢异常: 脂代谢异常(包括高脂 血症、脂肪肝及动脉硬化等) 、糖代谢异常(糖耐量减 低、糖尿病) 、内分泌异常(高胰岛素血症、肾素- 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