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

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

大鼠四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模型探讨
作者:blue_snowlotus
近年来,利用啮齿类动物复制全脑缺血模型,在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中,特别是在海马缺血选择性易损性的研究等方面应用较为广泛。

该模型的共同特点是缺血能暂时广泛的影响各个脑区,但病理改变多发生在选择性易损区域,这在治疗药物的开发研究上应用较多。

我做的是大鼠四血管阻断法全脑缺血模型,因此在此主要探讨大鼠四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模型。

大鼠四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模型:即双侧椎动脉和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方法有很多,比较公认的是Pulsinelli法,适用于脑缺血的急性和慢性实验研究。

该方法需要做两步手术,具体方法是:大鼠10%水合氯醛(300mg/kg,ip)麻醉后,俯卧位固定,在枕骨后切开皮肤,暴露第一颈椎两侧的翼小孔,用尖端直径为0.5mm的电凝器插入翼孔,烧灼双侧的椎动脉,造成永久性闭塞。

待动物适应24h 后,在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双侧颈总动脉,用动脉夹夹闭阻断,10-15min后松开动脉夹可恢复血流,进行再灌注实验,以大脑皮层、纹状体和海马缺血最为明显。

模型制作的关键步骤是凝断双侧椎动脉,有些大鼠翼孔很小,电凝器根本插不进去,可以用牙科微型小磨钻,将翼孔扩大,直视下用电凝器凝断双侧椎动脉,用磨钻扩大翼孔也要注意,容易损伤椎动脉造成出血。

另外,电凝针插入翼孔的角度也要掌握好,向外下(约于大鼠脊柱正中线呈50度角)插入翼孔,不然容易损伤脊髓。

高血糖可加重脑损伤,增加梗塞面积1.4倍,所以做手术前大鼠禁食12h.还可以防止麻醉过程中呕吐物窒息呼吸道。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控制脑温,因为脑温每降低10℃,大脑代谢率可降低50%。

一般控制在37℃±0.3℃。

判断模型成功的标准很多,最客观的指标应该是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探头安置于右侧顶叶皮质,深度l mm,监测局部脑血流,一般夹闭颈总动脉后脑血流降低大于5O为模型成功。

国内多用的指标是脑电图的检测,银制电极固定于前囟后,中线旁2mm,参考电极可置于对侧对称部位,夹闭颈总动脉30s后脑电图即有变化,逐渐变为等电位线,以脑电图变为等电位线为模型成功标准。

另外还有行为学上的成功标准:1min后呼吸加快,动物无反应,意识丧失;翻正反射
消失;眼球变白。

如采用行为学标准来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时需要大鼠在清醒状态下,故一般在第一步手术时,凝断双侧椎动脉前或后,打开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穿线备用,缝合切口,24h后大鼠乙醚麻醉后再迅速打开颈部切口,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待大鼠清醒后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缺血,观察大鼠行为学上改变。

动物缺血后,血压上升 2.67-4.0kPa,伴有换气量增加,体温下降。

缺血10min、20min、30min的大鼠发生惊厥比例分别为0%、8%和20%(在24h内),或40%(在72h内)。

为了便于分析结果,一般将发生惊厥的动物剔除。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模型的观察指标,最常用的是在全脑缺血10-30min后,进行再灌注,然后在第七天观察缺血易损区海马CA1和纹状体的病理改变。

缺血时间与病理学改变成正相关。

缺血10min的动物,在第三天易损区海马细胞40%出现缺血性改变,但纹状体无损害。

缺血20min的动物,海马CA1有85%,纹状体35%,新皮质35%-45%的细胞出现损害。

若缺血30min,则动物死亡率高,全部海马受损,特别在CA1更为明显。

纹状体在缺血24h损伤最严重,而海马新皮质最严重损伤时间可延长到72h。

一般缺血时间以10-15min为宜,然后再灌注。

另附图:翼孔与椎动脉走行关系
寰椎翼孔椎动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