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应性皮肤病ppt课件

特应性皮肤病ppt课件


14
15
特应性皮炎
九院儿科张美霞
特应性皮炎(AD)
• “遗传过敏性皮炎”:与 因素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瘙痒、多 形性皮损并有渗出性倾向,常伴发哮喘、过敏性皮炎。
2
特异性皮炎(AD)
• 病因: • 遗传因素:患儿常用先天性过敏体质,且具有特殊类型的遗传倾向和 体质的易感性。 • 变应性因素:食物变应原;空气变应原 • 非变应性因素:如破坏皮肤屏障的刺激或洗涤剂、搔抓、微生物定植 及心理因素; • 环境因素。
5)有可见的身体屈侧湿疹样皮损
11
鉴别诊断
• 湿疹:常无家族史,无一定好发部位 • 慢性单纯性苔藓:皮损为苔藓样变和多角型扁平疣,无个人和家族遗传过敏 史,无特殊的皮损发生和发展规律,无血清和皮肤点刺实验异常 • 婴儿脂溢性皮炎:皮损多位于婴儿的头皮、耳后、眉间及鼻唇沟处,以灰黄 色或棕黄色油腻性鳞屑为特征性皮损,无遗传过敏性家族史
5
临床表现
• 婴儿期:皮损主要发生在两颊、额及头皮,个别发展至躯干、四肢。 皮疹特点:1.渗出型:肥胖婴儿。 2.干燥型:瘦弱婴儿 一般2岁以内逐渐好转痊愈
6
临床表现
• 儿童期(2-12岁):1.湿疹型皮损 2.痒疹型皮损
7
临床表现
• 青年及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好发于腋窝、腘窝、颈前、 面部、眼周、手背等。皮疹泛发,以屈侧为主。 • 20岁后自发性:干皮症、耳根裂隙、鱼鳞病、掌纹症、毛周角化、眶下皱褶、 眶周黑晕、毛周隆起、非特异性手足皮炎、白色糠疹、颈前皱褶、乳头湿疹、 复发性结合膜炎、白色划痕症等。
9
组织病理
• 急性期:主要在表皮,细胞间、细胞内水肿,海绵形成,棘层内积角层下水 疱。真皮上部血管扩张、结缔组织水肿、血管周围轻度细胞浸润,主要为淋 巴细胞,少数中性及嗜酸粒细胞。 • 亚急性期:表皮细胞内水肿、海绵形成及少数水疱,轻度表皮肥厚和程度不 等的角化不全、真皮内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
• 慢性期: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并有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在真皮内可能 尚有轻度的细胞间水肿。真皮上部显示轻度血管周围炎症浸润,以淋巴细胞 居多,可见嗜酸粒细胞就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数目增多,内皮细胞肿胀和增 生。
10
诊断标准
• Williams诊断标准: 持续12个月的皮肤瘙痒加上以下标准中的三项或更多: 1)2岁以前发病 2)身体屈侧皮肤受累(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颈周,10岁以下儿童 包括颊部) 3)有全身皮肤干燥史 4)个人史中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或花粉症,或一级亲属中有过敏 性疾病史
12
治疗
• 基本治疗:健康教育、一般护理 • 药物治疗: • 局部治疗:1.糖皮质激素:霜剂、油剂、乳剂、糊剂、软膏、硬膏 • 2.钙调节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斯软膏、吡美莫斯乳膏
13
治疗
• 系统治疗:1、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 2、抗感染治疗:一代、二代头孢、半合成青霉素、阿昔洛韦 • 3、糖皮质激素:中小剂量短期治疗 • 4、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硫唑嘌呤 • 5、中医中药 • 物理治疗:外用UVA和UVB •
3
特应性皮炎(AD)
• 发病机制: • 免疫学机制 • 非免疫学机制 • 环境因素 • 临床表现: • 按皮损:急性、亚急性、慢性 • 年龄: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成人期
4
临床表现
• 按皮损临床表现分期: • 急性期:皮疹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的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泡,基底潮 红。 • 亚急性期:皮损以小丘疹、磷屑或结痂为主 • 慢性期: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淡灰色、色素沉着、糠皮样 鳞屑、结痂、苔藓样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