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励动机

激励动机


动机与行为: 某种行为会受到多种动机的支配。占优势的动机称为主导 性动机,其他称为辅助性动机,但它们也会发生变化。 某一种动机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行为。如为了考试好成绩, 有些人认真复习、有些人则指望考试作弊。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 无意识的学习,无意注意、无意记忆等是没有动机支持的。 有意识的学习活动者是与学习动机相联系的。
激励动机
引子:家长、教师、管理人员,只要工作对象是人而 不是物,就经常遇到做下属的思想工作、激发其积极 性、主动性、激励其动机的问题,这是管理者的一个 常规工作内容。 其类似于家长“怎么哄孩子”?
例如: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怎么办?我总结的办法: 1、 训斥(吵、打),使其害怕,不得不去。 2、提交换条件:使其为了(玩具、光盘)而去上学。 3、讲道理,使树立志向,为了个人成长而学习。如: 5岁了,该到幼儿园跟着老师学本领了。 4、讲幼儿园的好处,吸引他。如:有滑梯、有一堆小 朋友玩,在家里却没有。
2)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关。 那些使人感受到自己能力的、并具有适当挑战性的活动能唤 起人的内在动机,成为行为的目标,人经过努力取得成功, 这种成功的经验会使人产生自我能力感,提高内在动机。但 是,并不是所有胜任的活动都会使人产生能力感,简单的活 动,即使有充分的能力去完成它,也不会产生能力感,即认 为完成简单的活动并不能说明自己能力强。
பைடு நூலகம்
动机与行为效果: 1、因为动机对行为有激发、维持和指向一定行为 的作用,激励人不断克服困难努力达到目标,所 以一般来说,动机应该带来积极的行为效果。 2、动机对行为有增强的作用,行为本身及效果对 动机也有影响。 3、但是动机与行为效果并不总一致。因为影响行 为效果的还有知识基础、技能、方法、时机等其 他因素,仅仅有动机是不够的。 4、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下,活动效果最好。 如: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研究人的情绪的,唤 起水平与活动效果之间的关系。
(3)兴趣性动机、交往性动机和竞争性动机。 兴趣性动机:就是内部动机。 交往性动机:来源于对维持一种交往性的需要,两种 趋向,如厌恶某一教师,从而厌恶某一学科;喜欢某 一个教师,而喜欢某一学科,所谓“亲其师,信其 道”。另外,如为了加入某一个活动(小组)、为了 考上某一个学校,而努力学习。 竞争性动机:为了不比人差从而维护自尊,或为了比 别人强而荣耀。
5、了解他不去的原因,帮助他解除后顾之忧,对症 下药。如:幼儿园没有意思、老师光吵我、我吃不 完饭咋办? 6、妥协,降低目标。如:提前去接你(中午),行 了吧? 7、指责,使他感到内疚,从而收敛其行为。如:父 母生气了? 8、比较,树立榜样,引导其行为。 其一是横向比较,树立榜样。如:某某就上学了, 多乖呀。使其模仿、攀比、竞争(不服输、不示弱 的劲头); 其二是纵向比较,指出其以前的好行为,期望他继 续保持,激励其一致性。 问:你有什么方法呢?这对你作教师会有很大的帮 助。
稳定的 内部的
能力(不可控的) 1、成功:我很聪明; 2、失败:我很笨; 我不是这块材料。
不稳定的
努力(可控的) 1、成功:我下了功夫; 2、失败:我没使劲。
外部的
任务的难度 (不可控,有时可控) 1、成功:这很容易; 2、失败:这太难了。
运气(不可控的) 1、成功:我运气好; 2、失败:我运气不好。 如:人算不如天算、谋 事在人、成事在天。
关于自我效能感:
人们在做某件事情时常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做出主观上的 判断,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对此事乐于去做并试图做好;否则,做 此事的兴趣就降低,甚至试图放弃、逃避、应付。 心理学上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成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往往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和效能期望,它是活动前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准备状态,能起到动机的 作用。 例如,学生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可以学好物理,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学好物理,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 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
2、激发外在动机。 激发外在动机的方法有强化法、行为塑造法。最基本的是强 化法。 强化物及其对行为的影响统称为强化。强化的分类很多,如: 正强化与负强化;物质性强化、社会性强化(如获得他人的 赞美。)、象征性强化(如获得奖章、证书。)与活动性强 化(如可以参加某个自己喜欢的活动。);物质性强化与精 神性强化,(二者是相对的,特别是物质奖励经常含有精神 奖励的成分在内;精神奖励使人获得社会地位、资格,又可 以成为他获取物质的基础。);直接强化(行为这直接受到 他人的强化)、间接强化(行为者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 化,从而知道哪种行为会受到强化,以此引导自己的努力方 向与行为)与自我强化(自己设立目标、自己评价自己的行 为、自己增强和维持自己达到目标的行为)。
3)内在动机与强化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本来会在内在动机的 激励下进行某种活动,但当他们有了为此而得到物质性强化的 经验后行为就发生了变化,变得没有物质性强化就不进行这一 活动了。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都很常见。 例如:心理学家蒂西做了一个实验,先让大学生玩一种智力游 戏,大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深受活动吸引。随后,研究者对 一部分大学生说,每解开一道智力游戏题就能得到一些报酬。 结果,当解题得不到报酬时,这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再解题了, 而从未得到报酬的大学生还对此活动兴趣盎然。这一结果得到 很多研究的肯定。 并不是所有的强化都会降低人们活动的内在动机,特别是精神 行强化向人们提供行为结果的反馈,往往不会降低内在动机; 即使是物质性强化,只要使用恰当也能够促进人们对自己能力 的认知。自我能力感的提高,会提高内在动机。
3、激励动机的方法。 笼统的说,只要能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方法都是激励动机的方法。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了解、找到学生的个人需要,找到学习活动 本身、活动过程、活动结果与他的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向他 揭示学习活动可以满足他的个人需要,这就是激励他的动机。 一句话,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可以满足他的需要。例如:奖励、 目标激励、批评、等等。
动机的机制:即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 动机是指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 需要是人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或缺失状态。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诱因是能够激发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 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需要
内驱力 动机 诱因 行动 达到目的
强化 动机 学习动机 学习活动 结果的 满足感 形成 兴趣
动机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激发行为、为行 为定向、维持行为。 如:人为什么学习?他为什么喜欢数学、 而不喜欢英语?他为什么喜欢当教师而不 愿意当医生?这些行为之后都存在动机的 作用。
动机分类:
(1)内部动机(也叫内在动机或直接性动机)与外部动 机(也叫外在动机或间接性动机) 内部动机:表现为兴趣爱好,对学习活动支持得更积极、 更强烈、更持久。这是人对学习本身的需要所引起的动 机,其满足在活动之内而不在之外。 外部动机:人对外界刺激或强化所引起的动机。表现为 “为了B而A”,其满足不在活动之内A或活动过程中,而 在之外或活动结果B。例如:为了考上大学而学习物理, 那么高考办法中物理所占分数的多少会影响学生学习物 理的动机和学习行为(如重视与否、花的时间多少)。
(2)奥苏贝尔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 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就是内部动机,青少年的求知欲旺盛。 自我提高内驱力应结合理想教育,青少年正是树立 人生理想的时期,渴望建功立业,以期望实现自我 价值、光宗耀祖、报效国家。 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如家长、教 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 种需要。
学习的好坏,事情的成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能力、 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四个方面都有。所以归因于什 么都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归因不同,对人的情绪、情 感、自信心以及后续行为会有很大的影响。每个人的归 因风格不同,在学生作归因时,师可以利用自己作为重 要他人的有利身份,对学生发挥重要影响,引导学生建 立积极的归因风格。
效能期待的功能: 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激励动机的方法: 1、 激发内在动机。 2、激发外在动机。
1、激发内在动机: 1)内在动机与信息(所学知识)的特性有关。这些特性是: 新奇、变化、夸张、含糊不清。这些能唤起人的好奇心,是 因为它们能够引起人认知上的矛盾,与已有经验不一致,心 理不和谐,使人产生疑问、迷惑、混乱,促使人产生对信息 的探索行为。例如,读小说时人们更多的是受到其故事情节 的吸引。 讲课生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方面,这样学生就不需要维 持力来支撑,听完了还意犹未尽。 调动学生参与 讲者表现出兴趣、激情、执着、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 设计悬念可以激发内在动机。
运用强化来激发外在动机有4种形式: 1)奖励做好事。就是对某个行为进行正强化,但是如果目 标过高就起不到激励作用。 2)惩罚做坏事。对某个行为进行负强化,使人不进行这种 行为。 3)奖励不做坏事。对不做出某个行为进行正强化,这是一 种以赏代罚的形式,常用于矫正一些无法强制改正的不良 行为。 4)惩罚不做好事。对不做出某个行为进行负强化,这是一 种无功便是过的形式,激励人努力做些什么防止受到负强 化。
学习活动
产生 推动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四个主要内容:
( 1)知识价值观(对价值的认识有什么
用吗?) (2)学习的直接兴趣 (3)成就归因(对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 因作主观分析) (4)自我效能感(即问:我行吗?或我 做什么行吗?)
关于成就归因: 韦纳认为,人们常把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任 务难度和运气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分成三个维度: 控制点维度:内部、外部 稳定性维度:稳定的、不稳定的 可控性维度:可控的、不可控的
(4)成就动机和避免失败性动机 成就动机就是“求成欲”,渴望成功。 失败对个体是个挫折、威胁,损失利益、伤害自尊, 所以个体会力争避免,个体为了避免失败,从而努 力学习的动机就是避免失败性动机,这是把压力转 化为动力。许多人就是害怕失败、为了不失败而努 力工作的。如学生害怕考试不好、丢面子、父母伤 心等,而努力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