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象形字与指事字有什么区别?象形与指事的区别:象形字的特点是其字形整体上描摹某一事物的特征和轮廓,指事字(这里指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抽象符号而构成的指事字)的特点则是除了描摹事物的整体形象之外,还包含了一个指示事物的抽象符号。
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抽象符号,后者有抽象符号。
如“木”其整体像一棵树的形象,是象形字;“本”,在一棵树的形象之外,还有一个指示树根部位的抽象符号,是指事字。
2、指事字与会意字有什么区别?指事与会意的区别,指事字(这里指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抽象符号而构成的指事字)与会意字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构成的。
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构成指事字的两个形体中,只有一个是有完整形体、固定读音、固有意义的独体字,另一部分则是一个没有固定读音、固有意义的抽象符号。
会意字却不同,构成会意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都是有固定读音、固有意义和完整字形的辽。
所以指事字不能拆开分析,会意字却可以拆开分析。
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字则是合体字。
如“本”,这个字形由“木”和“一”合成。
其中“木”有它的固定读音、固有意义。
是一个象形字,而“一”并不是一二三的“一”,它只是一个没有固定读音的固有意义的抽象符号,作用是用来指示该字的意义所在。
所以“本”是指事字。
再如“休”,构成它的两个形体中,不仅“木”有其固定读音和固有意义,“人”也有其固定读音和固有意义,所以它是由两个字合成的可以拆开分析,因而它是会意字。
3、形声字与会意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会意字和形声字相同的地方是,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都是合体字。
会意字的特点是其形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的意义会合在一起就显示出了这个会意字的意义;形声字的特点是,也由两个字的形体合成,其意义由其中一个形体来显示(只能显示其意义范畴),另一个形体表示这个形声字的读音,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都起表示意义的作用,后者的两个构件中必须有一个起表音作用。
如“休”以“人”靠在“树”上显示“休息”之意,是会意字;“沐”则用“水”旁来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水”有关,用“木”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所以它是形声字。
4、假借分为哪两种情况?它们有什么区别?假借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
本无其字的假借指某些词原先没有为它们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个同音字来记录它,如与“旧”相对的那个词就没有专门为它造出一个专字,人们就从现有的字中找出一个与它同音且原义为打柴的“新”字来记录与“旧”相对的那个词,这种假借是没有本字的。
本有其字的假借则是指其个词本来应有表示它的专字,但人们在书写它的时候,却借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
如表示“伸展”这个意义原先有个专字“伸”,可有的作者在写“伸”的时候,却放着“伸”字不用,而用了一个与“伸”字音近的“信”来表示“伸展”的意义。
那么,在表示“伸展”这个意义时,“信”就是一个假借字,“伸”是它的本字。
5、什么叫古今字?它与假借字有什么不同?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所用的不同的字,也就是某个意义原来用这个字,后来用那个字,这两个字就形成了古今字。
如表示“包围”的意义,原来用的是“韦”字,后来又造了“围”来表示“包围”的意思,“韦”和“围”就是一对古今字。
6、什么叫异体字?它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异体字是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两个或几个字。
实际上,异体字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如“烟”和“”,它们都读yan,都指物品燃烧时冒出的那些东西,只不过其形体不同罢了,它们就是异体字的关系。
7、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有什么特点?本来古书中都有并且意义不相同的两个字,因为它们的字音相同,在简化时,就用那个笔画少的做了那个笔画多的字的简化字。
这样,这个简化字实际上对应了古书中的两个字,一个是它本身,一个是那个笔画多的字。
如“余”和“”,二字古书中都有,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意为“剩余”。
因二字读音相同,即以“余”作了“余”和“”的简化字。
8、举例说明词义演变的几种类型。
词义演变的类型有三种,一是词义的缩小,即词的古义表示的意义范围大,词的今义表示的意义范围变小。
如“坟”,古义是指土堆,意义范围大;今义只指埋死人的土堆,意义范围变小了。
二是词义的扩大,即词的古义表示的意义范围小,词的今义表示的范围变大。
如“河”,古义只指黄河,意义范围小;今义则可指所有的河流,意义范围变大了。
三是词义的转移,即词的古义和今义所指的不是同一事物。
如“钱”,古义是指一种铁制农具,今义则指货币。
9、简析“畏”和“惧”这一对同义词之间的主要差别。
都是害怕的意思。
但它们的语法功能不同。
“畏”是个及物动词,后边常常带有宾语。
“惧”是个不及物动词,后边一般不带宾语。
10、简析“哭”、“泣”、“号”、“啼”这一组同义词的异同。
都是哭泣的意思。
但它们的情态不同,“哭”指有声音的哭,“泣”则指无声音的哭。
“号”指带言词的哭,“啼”则指放声大哭。
11、简析“领”、“颈”、“项”这一组同义词的异同。
它们指的都是脖子部分,但其侧重点不同。
“领”侧重指整个脖子,“颈”侧重指脖子的前部,“项”则指脖子的后面。
12、简析“饥”、“饿”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指肚子不饱。
但二者表示的程度不同。
“饥”表示的意义程度轻,指一般的肚子空,想吃东西。
“饿”表示的意义程度重,指很长时间没有吃到东西,已经威胁了身体的健康。
13、简析“疾”、“病”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是生病的意思。
但二者表示的程度不同。
“疾”表示的意义程度轻,指一般的小病,轻病。
“病”表示的意义程度重,指重病、大病。
14、简析“法”、“律”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可表示法律、法令的意义。
二者的意义范围大小不同。
“法”的意义范围大,指的是法律、制度。
“律”的意义范围小,指具体的刑法条文。
15、简析“杀”、“弑”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是杀人的意思。
二者所表意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杀”是个中性词,不论是杀贤者还是杀不贤者,都可用“杀”;“轼”则专用于指下杀上、卑杀尊。
16、简析“能”、“得”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表示可能的意思。
二者的意义侧重点不同。
“能”侧重于表示一个人的能力可使自己做好一件事情。
“得”则侧重于表示客观条件容许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
17、简析“恭”、“敬”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是恭谨有礼的意思。
二者所表意义的侧重点不同。
“恭”侧重于指一个人的外貌恭谨有礼。
“敬”则侧重于指一个人内心恭谨有礼。
另外,“恭”侧重于指对人的态度,即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侧重于指对事的态度,即做事严肃认真,不马虎。
18、简析“完”、“备”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有完全的意思。
二者所表意义的侧重点不同。
“完”侧重于指事物完整无缺。
“备”则侧重于指事物的数量品类应有尽有。
19、什么叫词的本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请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探求词的本义一要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字形来分析,二要考察词在文献中的用例。
20、什么叫词的引申义?它和词的本义有哪几种联系方式?由本义(或某个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它和本义的联系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相似类比,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二是相关借代,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可通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三是相因推导,即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可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21、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表现出哪几种主要差别?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存在六点主要差别。
一是范围广狭不同。
如“法”和“律”,都可表示“法令”,“法律”的意思,但“法”多指法则、制度,意义范围大;“律”多指具体的刑法条文,意义范围小。
二是性状情态不同。
如“寝”、“卧”、“睡”都可表示“睡”的意思,但“寝”指的是躺在床上睡,“卧”指的是趴在几上或靠在几上睡,“睡”则指坐着打瞌睡。
三是程度深浅不同。
如“病”和“疾”,都指“病”,但“病”表示的意义程度重,指重病、大病;”疾“表示的意义程度轻,指一般的小病,轻病。
四是侧重方面不同。
如“能”和“得”,都表示可能的意思。
但“能”侧重于表示一个人的能力可使自己做好一件事情。
“得”则侧重于表示客观条件容许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
五是感情色彩不同。
如“杀”和“轼”,都是杀人的意思。
但“杀”是个中性词,不论是杀贤者还是杀不贤者,都可用“杀”;“轼”则专用于指下杀上、卑杀尊。
22、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有六种:一是“主语+谓语+也”式如“董狐,古之良史也”;二是“主语+者+谓语+也”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三是“主语+者+谓语”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四是“主语+谓语”式,如“秦,虎狼之国。
”;五是“主语+副词+谓语+也”式,如“此诚急存亡之秋也。
”;六是“主语+为+宾语”式,如“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23、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表达功能?第一种,表示类属关系。
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第二种,表示等同关系。
如“楚左九尹项伯,项羽季父也。
”;第三种,表示比喻关系,如“君子之德,风”;第四种,将复杂的内容紧缩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如“百乘,显使也。
”;第五种,表示因果关系。
如“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4、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几种基本类型?第一种,“于”字句。
如“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第二种,“为”字句,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第三种,“见”字句,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第四种,“为……所……句”。
如“如姬父为人所杀”;第五种,“被”字句,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5、古代汉语是如何表示动量的?举例说明古今动量成分位置的不同。
古代汉语表示动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单个的数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如“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来表示动量。
如“(赵高)上殿,殿欲坏者三。
”现代汉语则是把数词和量词结合成的动量词组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和放在动词后作宾语两种方法来表示动量,如“做了三遍”,“他五次举牌”。
26、什么叫词类活用?它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汉语词类活用是指有的词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斟酌功能,具有了他类词的功能和意义。
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用如使动、形容词用如意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用如使动、名词用如意动、名词作状语等。
27、什么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何区别并加以翻译?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或主语使宾语发出与某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所谓意动用法,是指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即主语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或主语把宾语看成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