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研究

城市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研究

2010年第6期 

(总第196期) 黑龙江交通科技 

HEILONGJIANG JIAOlTONG KEJI No.6,2010 

(Sum No.196) 

城市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研究 

吕纪伟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介绍了人行过街设施的种类及其特点,在人行过街设施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应重点考虑的问 

题,通过分析行人过街的速度特征,依据行人过街时间、行人可接受穿越空档时间及车流所能提供的可穿越 

空档的计算,确定人行过街设施的形式,以解决道路上的人车冲突问题。 

关键词:设施;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 

中图分类号:U4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3383(2010)06—0152—02 

1人行过街设施的种类及其特点 

1.1人行横道 

人行横道是防止行人乱穿道路而在车行道上以标线形 

式指定为行人过街的地方。人行横道标线的形式有两种:条 

纹式(或称斑马线)人行横道和平行式人行横道线。条纹式 

人行横道线由条纹实线组成,设在未设人行信号灯的路口或 

路段;平行式人行横道由两条平行实线组成,设在设有人行 

信号灯的路口。条纹式人行横道线,行人有先行权,而在平 

行式人行横道线上。行人通行权由信号灯来决定。目前很多 

城市不少路段采用的平行线人行横道线由于不醒目往往导 

致汽车司机措手不及,车开到横道线边上才知道前面是条横 

道线。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平行线改为“斑马线”就可改变 

不醒目状况。 

1.2过街天桥 

过街天桥,指横跨马路的空中过道,在主要街道的路面上, 

为使往返车辆畅通无阻而架设横跨马路的过街天桥以代替人行 

横道,过街天桥的两端均有上下天桥的阶梯和坡道。天桥的设 

计多种多样,其平面形式有一字形、环形、曲线形等。采用何种 

形态需因地制宜,但不论何种形态,都应以有利于人流的引导与 

集疏为原则,都需结合具体条件综合考虑。 

1.3地下通道 地下通道,指横穿道路的地下通道,地下通道的作用和 

过街天桥一样,只是修建在地下的横穿马路的通道,地下通 

道两端也有下上通道的阶梯和坡道。 

表1 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形式对比 

研究表明,行人比较愿意选择的过街设施是天桥,其次 

是人行横道和地下通道。在安全的前提下,三种过街设施的 

结构特点决定了这一选择偏好,虽然行人违章的主要原因不 

是过街设施,但是过街设施的设置所决定的绕行距离、等待 时间等因素对行人过街的地点有较大影响,合理的设置过街 

设施可以引导行人过街行为,提高行人遵规守纪意识,保障 

行人的安全。 

2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原则 

(1)修建人行过街设施要便于交通管理; 

(2)人行过街设施的选址要与环境特征相协调; 

(3)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要考虑经济性; 

(4)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不影响道路功能的发挥; 

(5)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能够合理利用道路资源。 

3设置人行过街设施应注意的问题 

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是需要与能力相适应的结果。 

3.1设置位置的选择 人行过街设施中的人行天桥和地道,一般都为永久性或 

半永久性设施,造价较高,如果选址不当,使用频率过低,会 

造成资金浪费,所以设置位置的选择需十分谨慎。人行过街 

设施所要解决的是密集的过街人流与道路车流之间的冲突 

问题,因此,其设置位置应选择在人流与车流均较为密集的 

地点,以充分发挥其疏导人流、车流,减少以至消灭冲突点的 

作用。 

3.2设置形式的选择 

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车冲突的问题。 

解决行人过街问题尽量通过人行横道方式解决,其投资省、 

行人过街绕行距离短,但行人在过街时间上不连续。对车速 

要求高的快速路、交通性干道在交通流量大、行人过街需求 

集中、人车矛盾突出的地点,才考虑设置过街天桥和地下通 

道设施。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比人行横道方式最明显的优 

点是机动车和行人彻底分离,能够保障行人的交通安全和交 

通连续性;不足之处是投资大、行人过街绕行距离大、扩大了 

道路信号灯间距、不易实行道路信号灯绿波协调控制;并且 

过街天桥由于受条件所限,其入口往往直接设置于人行道 

上,挤占了便道,缩小了地面人行通道断面,阻碍地面交通的 

通行能力,并且桥面跨过道路上空,若设计不当,必然影响城 

市道路及空间环境,因此,设置时应多方面综合考虑。 

3.3设置配套设施问题 

在设置人行设施的同时,应根据需要采取配套措施,如 

人行横道,配以安全岛设施,以方便行人二次过街,设置信号 

灯,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在设置人行天桥或地 

道的同时,配以相应的路旁隔栅,使行人无法从平面横穿马 

路,根据需求还可设置升降设施,提高行人的出行效率。另 

外,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的无障碍化,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 

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应特别重视无障碍设施的配套 

设计,如盲道、路边缘石坡道、与信号灯同步的过街音响信 

号、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的坡道等设施的设置。 

居民出行原则上依据最短出行时间和出行安全性,为了 

收稿日期:2010—04—16 

作者简介昌纪伟(1979一),男,陕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公路、市政道路设计工作。 

・152・

 第6期 吕纪伟:城市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研究 总第196期 

提高人行过街设施的使用效率,可适当考虑使用强制性配套 

设施。 

3.4人行过街设施设置间隔 

城市中心商业区由于人流量较大,道路两侧交流频繁, 

行人的过街需求较大。因此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间距要相 

对较小;而城市一般地区由于人流量相对较小,过街需求不 

大,因此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间距可以相对较大。城市中心 

商业区的行人过街设施间距通常小于城市一般地区的行人 

过街设施间距。机动车车流量和机动车车道数也是影响行 

人过街设施间距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 

机动车的流量减小,则行人过街设施的间距可以相应缩小; 

若机动车的流量增大,则行人过街设施的间距也应该相应增 

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机动车道的车道数增加, 

同一道路断面同时到达的车辆增多,则行人过街设施的间距 

也应该相应增大。 

一般人心里所能承受的最大绕行距离为5 rain的行程, 

约500 m左右,超过此距离行人就会产生随便横穿道路的行 

为。道路建设有其特殊性,不仅要考虑人们长期以来养成的 

行走习惯和周围居民生活点及单位的分布,还应考虑该处的 

交通流量。总之,因地制宜,单纯用某一数值来控制间距,人 

行过街设施就失去了实在意义。 

表2行人可接受的绕行距离统计表 

4设置人行立体过街设施的依据 

4.1行人过街速度特征分析 

行人过街的速度,是研究行人过街交通的一个重要参 

数,也是评价行人过街设施服务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能综 

合地反映这些过街设施服务水平的状况。 不同过街条件下行人过街速度不同。在设置过街天桥 

和地下通道的条件下,行人不受车流干扰,行人在过街过程 

中明显感觉到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心理紧张情绪明显缓解, 过街速度较平常步行速度没有明显变化,由于距离的加长, 

增加了过街绕行时间;在只有人行横道的条件下,若有信号 

控制,行人过街过程中,受车辆干扰较小(有转向车流干 

扰)且受过街的绿灯时间限制,行人过街速度较快;若没有 

信号控制,行人与机动车在过街时刻没有安全保障,行人 

为保护自己自然加快步伐。 

平面行人过街的推荐设计速度在0.83—1.30 m/s之 

间,对于要求精度不是十分精确的情况下,可取1.2 m/s作 

为通用的行人过街设计速度。 

4.2设置过街设施理论分析和计算 

城市道路的支路,因路窄,车流量小,对行人过街的方便 

性和安全性不构成问题。因此,研究人行过街设施设置,主 

要是针对主干道和次干道的城市道路。 

4.2.1行人过街有信号灯设施 

(1)行人等待过街时间条件。 

在有过街信号设施条件下,行人最大等待时间是指一 

个信号周期内,行人等待人行过街绿灯启亮所需的最长时 

间,它等于信号周期时间与人行绿灯显示时间的差值: 

= 一 (1) 

式中: 为行人最大等待时间,s; 为交叉lZl信号周期时 

间,s; 为人行绿灯时间,s。 

行人可接受等待过街时间t。是指对行人交通流可控性 

的一种描述,若行人最大等待时间小于行人可接受等待过街 

时间极限值,即 <t。时认为基本能够按照信号等色通行, 

行人交通流的可控性较好,反之,行人交通流的可控性较差, 

强行穿越机动车流的比例较高。 

(2)通过能力条件。 

假设配有行人过街信号灯的交叉口间隔为r,确定行人 

源的范围,统计出一个信号周期内行人在此处过街的流量 

q。,行人过街时间由下式确定: = (2) 

式中: 为个信号周期内行人在此处过街所需的时间,s;Q, 

为一个信号周期内行人在此处过街的流量(人);N。为行人 

过街设施的通过能力(人/h)。 

在当前信号灯设施已为最佳的条件下,如果 ) ,说 

明平面行人过街设施已无法满足整个系统内交通需求,建议 

修建人行立体过街设施。 

4.2.2行人过街无信号灯设施 

(1)行人等待过街时间条件。 

根据行人过街延误的分析理论,在无过街信号设施条件 

下,假设机动车流是连续流,车辆到达的车头时距分布符合 

负指数分布。行人过街采用二次过街方法,即行人先在一侧 

等候有机会穿行到机动车道中间,然后再从对向车流中寻找 

空档穿过。首先是应用下列公式确定行人过街时间,即: 

=W/V+ + (3) 

式中: 为行人可接受穿越空档, ;W为机动车道宽度,m;V 

为行人的步行过街速度,(rn/s);TI为车辆通过后,行人穿行 

前的观察和反应时间,s; 为行人过街后距下一辆车到达 

的安全间隔时间,s。 

在式(1)中,取行人步速为1.2 m/s, 、 分别为 

1.5 s。 根据行人穿越道路的车流量,计算在行人穿越空档时 

间,一个小时内车流能给行人提供多少个可穿越空档,从而 

计算出准备过街的行人的平均等待时间,并把这个时间与行 

人等待过街心理能接受的极限时间相比,如果实际平均等待 

时间大于心理能接受的极限等待时间,则意味着此处应该设 

置过街设施,否则,行人可利用车流的间隙自由地穿越街道。 

在此,根据有关研究结果,把行人等待过街心理能接受的极 

限时间取为t。=4o s。 

(2)一些关键位置设置过街设施理论分析和计算。 

从行人过街的过程来看,行人一般利用最近的过街设施 

过街。先假设行人过街设施的间隔S,就可确定行人源的范 

围,统计出行人在此设施处过街的流量Q 。则行人所需最 

小通行时间为 

= /( ‘ ) (4) 

式中: ,为行人每小时所需最小通行时间,s; 为1 m宽过 

街设施的通行能力,(A/h・m);W为过街设施的宽度,m。 

根据道路机动车流量Q,和路段通行能力Ⅳd,可以求出 

车辆的每小时最小通行时间: 

=Q /N.・3 600 (5) 式中: 为车辆的每小时最小通行时间,s;Q 为道路实际车 

辆流量(辆/h); 为不考虑行人过街设施影响的路段通行 

能力(辆/h)。 如果 + >3 600 s,说明平面行人过街设施已无法满 

足整个系统内交通需求,建议修建人行立体过街设施。 

5结语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渠化”,使人流、机动 

车流、非机动车流各行其道。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人行交 

通设施系统,并与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相协调,才能为 

行人提供更好的通行环境,发挥人行交通设施系统的整体效 

能。 

参考文献: [1] 王建,钟月琼.贵阳市中心城区人行过街设施设置分析[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1):30—31. [2]郭宏伟,熊辉.行人过街设施选择偏好研究.交通与物流(笫六 届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600—605. [3】 肖身德.城市人行立交的规划和设计.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 (2):96—98. [4] 陈阳.人行过街天桥的设置与管理.交通与运输. 

[5] 焦蕾稚.关注行人过街设施.交通与运输. [6]王志.城市道路行人过街立交设施服务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研 究.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 

・l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