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剖析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实现“两大和解”的历史任务,还 在于变革整个现存的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将人类的 生态出路与社会主义前景联系起来。由于私有制和资本对 利润的无度追逐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也是人与自 然对立的制度根源。这种变革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化 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 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 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 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 换”。
生态文明建设的 思想基础
第一节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道 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是人与自然 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
当代主流的生态伦理学家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提供
了四种不同的伦理理念,即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
放/权利论、生态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就是要求我们在遵循自然 规律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利于 提高生态环境的产出能力,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积极的开 发和利用,使其更有效地为人类生存发展而服务。“生态 文明的本质就是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环境成 果。”
三、人类同自然界“和解”的思想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 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 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 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 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 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 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 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 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 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三、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以“大地伦理”和“深层生态学”学说为代 表。 “大地伦理”是由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先驱利奥波德提出 来的。他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看作是一个伦理关系, 认为伦理所发挥作用的范围不能只限于人类社会领域。人 类应扩大社区的范围,涵盖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整体 上说就是大地。 挪威学者奈斯创立了深层生态学,认为我们要保护所有物 种,否定了我们人类超越自然的态度,指出我们必须承认 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均具有内在价值,并非仅有工具性 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这两大关系在 最初的形式上和最基本的形态上是同一的。例如,在人口 再生产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 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
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事实却表明:“人对自然控制的加强, 并不是转移或削弱了对人的统治,相反是加剧了对人的统 治。这种从对自然的控制到对人的控制是靠科学技术的手 段来实现的。”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一、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思想 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 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 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 主体方面去理解。” 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 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自然对于人及其社 会思所认为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即是说,在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里,人始终是处于主体地位的。
二、人化的自然思想
“所谓人化自然,是指已纳入人的认识和实践领域、打上 人的“印记”并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直接物质基础的 那部分自然界。” 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就是地球上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 的现实的自然。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内涵十分宽广的概念。 第一,从内容方面讲,它不仅认为人类的所作所为最终使 为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且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 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本来就处于或者应该处于至高无上的 地位,人是万物之灵长,自然之主宰。 第二,在表现形式上,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其主要表现为 人与自然的对立观、人类征服主义、物种歧视主义等。在 人与人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通过绝对国家中心主义和 绝对个人中心主义又进一步表现为霸权主义、极端利己主 义等现象。因此,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当今人与自然关系 紧张、人与人关系紧张最为深厚的思想根源。
泰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浑然一体,体现了中华“天人合一”的意境。
(一)中国儒家生态思想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 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 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 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 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 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 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 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 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自然的征服、改造,一 方面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积极推 动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物质方面的繁荣;另一方面,使人 类尽快摆脱自身被自然的统治和奴役。
二、动物解放/权利论
人的活动除了会影响到其他人,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 到动物、植物、生态系统、地球,甚至整个宇宙。 动物解放/权利论是对英国伦理学家彼得·辛格所创立的动 物解放论、美国伦理学家汤姆·雷根所创立的动物权利论的 合称。“天赋价值”是其核心范畴。首先,人和动物都拥 有天赋价值,而这正是人与动物之间具有伦理关系的基础。 雷根非常肯定地指出,与人一样,“动物也拥有同等的天 赋价值”,一切拥有天赋价值的存在物都同等地拥有它, 而不管这些存在物是不是人这一动物”。雷根认为:“天 赋价值是同等地属于生命体验主体的。它是不是也属于其 他存在物——例如,岩石和河流、树木和冰川我们不知道; 而且,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