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提升途径
—以浙江余姚为例
内容摘要:自然灾害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对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以2013年受台风“菲特”影响,浙江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水灾。
70%以上城区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
因为进水导致部分变电所、水厂、通讯设备障碍,供电供水出现困难。
至2013年10月8日,余姚是受“菲特”影响最大的区域,雨情大、水情险、灾情重。
全市21个乡镇、街道均受灾,受灾人口832870人,城区大面积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大部分住宅小区低层进水,主城区全线停水、停电,商贸业损失严重。
在本次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应急管理的能力也显得薄弱,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只能不清,某些阶段的职能不足。
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结合行政体制、法制完善我国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不同阶段的只能,综合多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使政府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升政府在国际、国内的形象,最大化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
关键词:自然灾害余姚水灾应急管理政府职能
研究背景:自然灾害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对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以2013年受台风“菲特”浙江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水灾为例。
政府为了保证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应该采取怎么的措施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是否能清楚政府在自然灾害中的职能,能否及时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还是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事件能力表现不足
地方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时,明显以下两个方面表现不足:
(一)应急准备能力不足1、城市面对自然灾害面前同样依赖于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气候水文环境改善、公共应急法制健全等因素的协同作用,其中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地方政府应急法规建设不健全。
地方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的制度建设方面只是简单地照搬国家的总体预案和规划,并未有进一步结合地方实际的应急法律措施。
在本次余姚水灾中政府的确在启动应急响应、发布告全体群众书,及协调调集处置溃堤决坝等重大关键决策,但是广大普通公众最直接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最紧迫威胁,政府部门根据不完善的应急法规程序进行救援,导致民众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受到生命安全的威胁。
3、地方政府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不到位。
宣传自然灾害的培训演练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注重群众的接收效果,致使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因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欠缺而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灾后恢复修整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方面,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这就产生了重复建设和浪费资金的现象。
比如在没有进行实地评估和环境分析(包括对致灾因子的分析、建筑物、人口状况及管理组织的人员、设备等资源分析)的情况下就仓促进行重建。
灾后缺乏及时的保证信息的畅通,在余姚水灾中,由于灾后市政无法保证信息的畅通,导致恶意谣言的传播而影响了民众的情绪引发了一系列的暴动行为。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习惯于等、靠、要,等着国家拨款和社会捐赠,有些对恢复重建的成果不珍惜。
二、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事件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危机意识缺乏
地方政府往往不将居安思危付诸行动,等到灾害真的发生时,才展开应急处置工作。
殊不知,危机处置的再好还是牺牲了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在自然灾害面前,预防检测等应急准备的重要性。
再者,地方政府往往忽视了应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专门性人才队伍的建设,使得应急工作的开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职能定位不清
地方政府一方面大包大揽,习惯于自己做主而忽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社会团体参与治理的热情和能力。
三、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事件的能力提升途径
(一)增强公共危机意识,提高应急准备能力首先,强化危机意识。
地方政府应该居安思危,长远规划,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经济建设方面,在积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当本着绿色经济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社会文化方面,应大力引导当地群众树立公共危机意识,政府应引导社会公民非政府组织积极投入到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之中并且加大对预防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再次领导者应意识到协调沟通的重要性各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应加强联系营造预防自然灾害的舆论环境。
有计划地组织群众参加危机应对的宣传,演练等活动并进行实时跟踪,做好学习效果的评估。
其次,加强科学监测。
对于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通过监测能够有效预防和减轻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方政府应当组建专业队伍并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在自然灾害事件的事前监测预警、事中处置与事后恢复整个过程开展工作。
通过监测发现的致灾因子种类越多,越有利于开展地方建设和灾害治理工作。
(二)科学定位,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首先,地方政府应明确自身的职能和责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和基层群众联系的纽带,是上传下达的桥梁。
只有科学认识自己的职能和角色,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自身能力,服务好群众。
在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地方政府要先熟悉本地方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人口因素等情况,才有能力制定符合本地方实际情况的地方性应急法规、应急预案等。
因此,地方政府就不能照抄照搬国家整体应急预案的指导性文件,要结合本地方实际做好地方的应急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以便于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有切实可用的行动指南。
(三)信息公开,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政府信息公开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作用十分重要。
首先,在危机发生前能够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必要的防灾、自救知识,公布灾害预警信息,使大家做好防范准备。
其次,在危机处置过程中,能够及时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灾害治理情况,引导社会舆论,防止谣言散播给公众带来不必要的恐慌。
最后,在危机应对的善后处理阶段,一方面能够通过媒体让社会公众了解灾后重建工作的情况,以便于稳定民众的情绪。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提升地方政府自然灾应急管理的途径这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10.
[2]张成福,唐钧.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估[M].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美)米切尔·K ·林德尔著.王宏伟译.应急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陈安,陈宁等.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M].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刘霞,向良云.公共危机治理[M].上海:上海通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