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现状情绪智力研究现状简述》摘要:智慧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模糊又直观,1983年,加德纳(H.Gardner)提出了多重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认为人类的智慧至少包括7种不同的能力,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态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妥善处理交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影响力、沟通能力、冲突管理、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团队能力、变革催化、建立联盟能力[摘要] 情绪智力研究是针对传统智力研究的不足而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情绪智力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都给传统智力理论以巨大的冲击,但情绪智力研究本身也存在诸多不足。
本文回顾了情绪智力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最后对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理论简述智慧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模糊又直观。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说过:“精神像乳汁一样可以养育人,智慧便是一只乳房”。
1.“情绪智力”概念的孕育与发展自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Binet和Simon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奈-西蒙量表》后,人们一直深信不疑智商(IQ)是预测个体成功的最佳指标,个体的智商越高,就可以更完善地实现自我。
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人的成就与智商的关系是有限的。
如斯坦福大学特尔门教授,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历时50(1921-1972)年之久的追踪与系统研究后。
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成就与智商高低无极大相关,有成就的并非是人们认为聪明的人。
1920年,桑代克(E.L.Thorndike)提出了社会智力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智力是“理解和管理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从而妥善处理人的关系的能力”,它大量地表现在托儿所、游乐园、兵营、工场、商店等场所,而在正式的标准实验室条件下则难以看到。
斯腾伯格在他《成功智力》一书的序里有趣地谈到他曾在小学时考砸了智商测验,他下决心要表明,如果将来成功了,那也不是其智商的作用。
于是人们开始探索智商以外能解释成功,标志智慧的因素。
非智力因素,社会智力,情绪智力,成功智力等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在过去短短的十多年中成为心理学界和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首次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术语的是柳纳B.Leuner(1966)在他的《情绪智力与解放》文章中,但与我们今天的情绪智力涵义不尽相同。
1983年,加德纳(H.Gardner)提出了多重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认为人类的智慧至少包括7种不同的能力,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态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
他认为人际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能够有效理解别人和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例如,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
内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能够深入自己内心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指导自己行为的能力。
然而Gardner的研究没有详细追踪情绪在智力中的角色,并且低估了情绪对个体在人际领域中实现生活目标的潜在意义。
但是他的理论却为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成为情绪智力理论的直接来源。
与此相似的还有,1986年实验联合大学的柏尼(W.P.Payne)在他的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感智力的问题。
第一次将情绪智力与情绪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结构。
但因为他的观点还很不成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巴昂于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这一概念。
当时是为了对应于“智商IQ”而提出来的,他认为EQ是一系列有助于个体应对日常生活需要的社会能力和情绪能力,它比IQ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功。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P.salovey)和梅耶(J.D.Mayer)首次正式提出情绪智力这个概念,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他们认为,虽然情绪智力和社会智力相关,但是情绪智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着重研究情绪的处理模式以及情感的内容(Mayer&salovey,1993)。
如果说是沙洛维和梅耶创造了“情绪智力”这一概念,那么讲这一概念推广和普及的则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man。
1995戈尔曼博士在他的畅销书---《情商为什么比智商重要》中,对情绪智力理论加以通俗化的诠释,使得“情绪智力”概念家喻户晓。
1995年,美国方言协会(1999)选择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作为新的最有用的术语。
情绪智力的研究热有其理论合理性,因为它不仅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同时将情感纳入到智力研究领域中,为更好地研究智力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情绪智力在人们成长和成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Bar-on甚至宣称:“EQ时代(the EQ)己经开始了”。
2情绪智力理论及研究综述在目前的研究中,情绪智力理论模型主要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以Mayer、Pater Salovery和David Caruso 为代表的能力模型取向,他被定义为一种处理情感信息的能力。
另一种是以情绪智力概念的创造者Reuven Bar-on、Daniel Goleman和Richard Coper为代表的混合模型(个性模型)取向,他被定义为一种个性特征。
国外对情绪智力的研究,基本是围绕这两种理论取向进行的。
2.1萨拉维和梅耶(Salovey,Mayer)的情绪智力理论1990年Salovey和Mayer正式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并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将情绪智力作为一种独立的成分。
提出了情绪智力的三因素模型,认为情绪智力由情绪评估和表达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运用能力三个因素构成。
此时他们的情绪智力理论还不太成熟,一方面是这一模型是在整合相关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缺乏实证基础。
另一方面对情绪智力理论的思考并不充分,如将动机等因素列入情绪智力范畴,情绪调节能力没有列举具体内容,情绪运用能力的内容显得不太一致。
1997年,Salovey和Mayer对前期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强调了情绪智力的认知成分,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能力,即情绪智力“是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2000年,Salovey和Mayer参照“智力的信息加工模型”对1997年的情绪智力模型进行了简化,并将其定义为“一种认识情绪意义和它们关系的能力、利用知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能力”。
他们认为,情绪智力连接着认知与情绪两个基本的系统,一方面反映认知过程对情绪过程的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反映情绪过程对认知过程的促进作用。
情绪智力作为一种智力结构,在内容与发展水平上都有可能构成某些稳定的特点,情绪智力将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相应的成就。
所以,此模型称为能力模型。
2.2戈尔曼(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Goleman(1995)把情绪智力定义为“控制情绪冲动、解读他人情感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将情绪智力研究内容划分为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移情和人际关系五个因素。
他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充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因此传统智力测验只能解释影响个人成功的所有因素中的20%,而其他因素就可以用情绪智力来解释。
戈尔曼概括的情绪智力模型更侧重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他的模型包含十分丰富,有人认为他把除IQ以外的其他能力都纳入了他的模型之中,是一个涵盖面更广的混合模型。
由于五个因素基本都是描述性的,外延范围过大,边界模糊,理论体系不严谨,受到了很多批评。
1998年,Goleman提出情绪胜任力(emotionalcompetence)的概念,把情绪胜任力定义为“以情绪智力为基础,使人们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习得而形成的能力”。
他进一步阐述:“情绪智力决定了我们学习那种依赖于情绪智力的实际技能的潜能,而情绪能力则反映了我们通过学习、掌握技能以及把智力应用到工作中时,我们能够意识到多少这样的潜能”。
并把其早期提出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与工作场所情境联系起来,重新解释并把它细化为25种与工作相关的技能或者能力:认知自己的情绪的能力,包括情绪的自我觉知、准确的自我评价和自信;自我感情的管理,包括自我控制、可信、责任心、灵活性和创新;自我激励的能力,包括成就驱力、义务感、自发性和自我肯定; 认知、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包括理解他人、发展他人、服务定向、在多样化中达到平衡和政治意识;妥善处理交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影响力、沟通能力、冲突管理、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团队能力、变革催化、建立联盟能力。
Goleman在自己的书中写到自己的情绪智力是源自Salovey和Mayer 的,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他只是假借了他们的名称而已。
他在对情绪智力概念进行拓展的同时,夹杂了大量的动机、人格方面的特质,有些含混不清。
2.3巴昂(Bar-on)的情绪智力理论巴昂(Reuven Bar-On)是以色列著名的心理学家,作为国际上较早研究情绪智力的专家,自1980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有关情绪智力的界定、测量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5年,他首创了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这一概念。
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Bar-on)经过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际提出自己的情绪理论模型,“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由五大维度和15种子成分构成。
认为这15种因素是个人应对生活的能力和个人总的情绪幸福的决定因素,因而是情绪智力最有效、最稳定的成分。
Bar-on还对情绪智力和社会智力进行区分,把情绪智力看成是个人管理能力,如冲动控制;而把社会智力看成是关系技能(relationship skills)。
他的理论模型是一个过程取向而非结果取向的模型。
3、国内情绪智力研究现状1996年,我国台湾的张美惠翻译了D.Goleman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
1997年,大陆的耿文秀、查波又用简体字重译了该书。
在翻译过程中,她们不约而同的把“情绪智力EI”都翻译成“情商EQ”。
情绪智力开始传入中国,一时间各类媒体大肆宣传报道,引发中国的情绪智力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