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总论课件
第一节 检查技术
(一)胸部X线摄影: 是胸部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常用摄影体位包括:正位、
侧位、斜位、前弓位。从传统的X线片、CR、DR、体层摄影、 支气管造影。 (二)胸部透视
可多体位观察病变,并可观察膈肌的活动度及心脏的搏动 状态等。其不易发现细微病变,仅作为胸部摄片的补充检查。 (三)体层摄影 及支气管造影检查 主要评价支气管内病变, 目前很少应用。
PA View
Lateral View
Bronchography
二、 CT检查
(一)平扫 (1)不使用对比剂的常规扫描,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阅片时通常使用肺 窗观察肺、纵隔窗(软组织窗)观察纵隔、骨折评价选择骨窗。 (二)增强扫描 (1)从肘静脉经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后再进行的扫描,通常是在平扫 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用于鉴别肺门周围血管断面与肺内病灶;肺门纵 隔淋巴结与血管断面;胸部大学管受累情况。(2)动态增强扫描:对肺 内孤立结节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作用。(3)肺血管的CTA:显示肺动脉及 其大分支。(4)CT灌注成像:主要用于肺结节的鉴别诊断,处于临床研 究阶段。 (三)后处理技术
肺野分区(线图)
肺图表示影
LUNG MARKINGS
LUNG HILAR
LUNG MARKINGS
正常肺血管
肺少血
4. 肺叶与肺段 (1)横裂和斜裂将右肺分为上叶、中叶、下叶;斜裂将左肺分为上叶、下叶,左肺上叶又分为上叶与舌部。 副叶是指额外的胸膜裂伸入肺段之间形成额外的肺叶。最常见的奇叶和下副叶。 (2)肺段:右肺10个肺段、左肺8个肺段,每个肺段有与其名称一致的肺段支气管。肺段呈尖端指向肺门, 底部位于肺周围的圆锥形。肺段之间无清楚的边界。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且种类繁多,包括X线、CT检查、 MR检查、血管造影及介入放射学检查、超声检查、核 素检查、PET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 要检查和诊断方法。恰当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十分重要, 胸部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X线检查和CT检查在胸部的 应用很普遍。MRI检查由于软组织分辨力高且具有流空 效应,常用于纵隔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薄层面重组技术:多平面重组技术;气管支气管树成像;CT仿窥内镜; 肺结节分析技术。
Contrast-enhanced CT
Nonenhanced CT
Pulmonary vessel involved
Differentiation for nodule adjacent to lung hilum
胸椎;肋骨;胸骨;锁骨;肩胛骨
3、胸膜
在胸膜返折处且X线与胸膜走行方向平行时,胸膜可显示为线状致密影。其变异 有奇叶副裂。
锁骨上皮肤皱襞 乳头
乳房
叉状肋
先天性肋骨融合
颈肋与肩胛骨内缘
胸骨角与女性乳头
Horizontal fissure
oblique fissure
Accessory fissure
分)
2.肺门: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支气管、淋巴组织构成,主要成分是肺动脉和肺静脉。
右肺门的上部由右上肺动脉及肺静脉分支构成,下部由右下肺静脉构成。右肺门上下部的夹角称右肺门角。左肺门由 左肺动脉及上肺静脉的分支构成。
3. 肺纹理:由肺动脉(主要)、肺静脉组成,表现为正常充气的肺野,自肺门向周放射分布的树枝状阴影, 立位时下肺野纹理较粗。主要成分是肺动脉分支,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织也参与肺纹理的形成。
Lesion constitution
肺动脉栓塞
测测你慧眼的魅力:what ?
CT仿真内镜成像
支气管内镜成像
第二节 正常影像X线与CT表现
(一)胸廓
正常胸部X线影像是胸腔内、外各种组织、器官等相互重叠的综合投影。
1、胸壁软组织
胸锁乳突肌和锁骨上皮肤皱褶;胸大肌;乳房及乳头;伴随影。
2、骨性胸廓
气管、支气管、食管、胸腺, 胸骨柄下缘至第4胸椎体下缘 此外尚有淋巴组织、神经、 连线与第4前肋端至第8胸椎
脂肪等。
体下缘的连线。
纵隔影像解剖 范围与内容
பைடு நூலகம்
纵隔影像分区 九分法
胸腺
9y 20 y
纵隔器官 胸腺与食管
食管 47 y
纵隔器官 淋巴结
Normal
Normal
Lymphadenopathy
右主支气管异物致右肺阻塞性肺气肿
双肺弥漫性肺气肿
肺大泡
右肺上叶肺气肿,而中下叶不张
肺气肿 小叶中央型
肺气肿 间隔旁型
2、阻塞性肺不张
左肺不张
右肺上叶不张:横“S”征
右肺上叶不张
左肺上叶不张
左肺上叶不张
Interlobar fissure
胸膜
次级肺小叶: 小叶核、小叶间隔与小叶实质
小叶间隔
气管与支气管 气管隆突
支气管
(三)纵隔与横膈
纵隔为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 侧位胸片分区
有器官结构及结缔组织的总 前纵隔位于胸骨后,气管、
称。
升主动脉、心脏之前,食管
主要结构有心脏、大血管、 前壁是中后纵隔的分界。
5 气管、支气管(正位) 1. 气管:起于环状软骨下缘,5/6胸椎水平分左右主支气管,分叉角度60~850(<900)。两侧主支气管逐 级分出叶、肺段、亚肺段、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直至肺泡管和肺泡囊。 2. 隆突:左右主支气管下壁交界处称隆突,隆突角锐利。
肺段的X线解剖(线图)
Lobar and segmental bronchus
纵隔淋巴结肿大(包括腋窝)
纵隔器官 心脏与大血管
纵隔器官 膈肌
CT 膈肌( )与膈脚( )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
一、肺部病变
(一)支气管阻塞 (二)肺实变
(一) 支气管阻塞:腔内生长肿物
腔外肿物压迫性气管狭窄
腔内异物造成管腔狭窄
腔内肿瘤造成管腔狭窄
1. 肺气肿 诠释
支气管狭窄后,空气能被 吸入,不能完全呼出,使 该支气管所分布的肺泡过 度充气而逐渐膨胀,形成 阻塞性肺气肿。
水平裂叶间胸膜( )与斜裂叶间胸膜( )
CT显示胸壁软组织与骨性胸廓
CT三维重建:骨性胸廓诸骨清晰可见
(二) 肺
1.肺野分区(正位):正常充气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为了描述病变定 位的需要,分为上、中、下三野,内、中、外带。(肺尖区:第1肋圈外缘以内的部分,锁骨下区:锁骨以下第2肋圈外缘以内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