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

论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

内容摘要: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对各种汉艺术风格进行统计和分析,力图总结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规律。

挖掘徐州两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更好地塑造徐州两汉文化价值体系。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对各种汉艺术风格进行统计和分析,力图总结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规律。

挖掘徐州两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更好地塑造徐州两汉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艺术元素
一、徐州两汉历史文化概述
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

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长的枢纽。

徐州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13位楚王、5个彭城王的领地和墓葬所在地,并发现有多位汉代贵族的墓葬,其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为研究中国两汉传统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做出标志性成就。

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

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

徐州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的国都,历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所以徐州堪称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

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

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两汉文明,对于汉史的认知和理解决不亚于拜读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史学专著。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

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二、两汉文化艺术符号元素
如上所述,徐州两汉文化的艺术种类很多,本文主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徐州两汉时期的工艺美术现存文物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

徐州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丰厚的地区之一,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中国“汉代三绝”。

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的特征,主要从汉墓的建造方式、汉画像石艺术表现形式、汉兵马俑艺术特点来体现。

通过分析两汉墓葬建筑、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总结归纳两汉视觉艺术的表现。

1、汉代墓室建筑
汉代墓室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建造,整个空间是完整的,体现了天地万物。

从整体上说,汉代墓葬造型艺术包括石阙、祠堂、地下墓室、棺椁、随葬品及它们的装饰部分。

每个小系统无不象征一个小宇宙,是整个墓葬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徐州的汉墓主要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王陵墓的构造、形制特点,是以横穴岩洞为主,多数独占一山头,建筑方法是先开凿露天墓门、墓道、甬道,然后再向山腹中深凿墓室。

东汉时期彭城王的墓葬,与西汉时期楚王陵相比,风格迥异,一般是在平地或台地上竖穴起坟造墓,有较大的封土堆,与西汉楚王陵独霸山头的气势不可比拟。

两汉时期还流行汉阙,并用汉阙来装点宫殿、墓葬。

汉阙主要是立于宫殿、墓前的仿木石制地面建筑,放在墓前是墓主身份的标志。

在徐州汉墓中,形制较大内容最丰富的是楚王陵。

楚王陵坐北朝南,依山为陵,凿山为墓。

陵墓直接开凿于山体之中,南北总长117米,宽13.2米,深入山下20余米,总面积851平方米,开凿石方量5100余立方米。

宏大的地下玄宫几乎把山体掏空,工程浩大,气势磅礴,全国罕见。

楚王陵墓模仿地面宫殿的建筑群体,结构复杂,形制奇特,建有包括浴洗室、御府库、御敌库、钱库、印库、前厅堂、棺室、礼乐房以及楚王嫔妃陪葬室等大大小小墓室12间,再现了西楚汉王奢侈的生活场景,也印证了汉代盛行的“事死如生”的丧葬观。

另一座形制较大的汉代墓室是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西北约9公里开发区内,龟山西麓。

为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夫妻合葬墓。

龟山汉墓以山为陵,因山为葬,全部为人工疏凿而成的两座并列相通的合葬墓。

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之墓。

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在龟山西麓,呈喇叭状,有南北二墓道。

每甬道长56米,高1.78米,宽1.6米。

每条甬道由26块重达6~7吨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且塞石间接缝隙严密。

15间墓室,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

墓葬东西全长83米,南北33米,总面积700米余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

雕凿精细,工程浩大,气势雄伟。

为全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楚王陵墓。

甬道内15个洞室,分别为兵器室、战马室、厕所、厨房、殿房、寝室以及棺室等。

各洞大小不一,高低不等,有的还有石柱,雕凿精致。

2、汉画像艺术
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饰等图像资料。

[1]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等是根据物质材料及制作方法的不同来进行划分的。

画像石是在地下墓室、墓地祠堂、石阙、棺椁等物体表面上的镌刻,而画像砖是印模及窑烧的结果。

汉画像是对汉代不同物质材料和形式表面图像的概括,其中,画像石、画像砖因特殊的物质载体,使它们比帛画、漆画更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

因此,汉画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像。

徐州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绝大多数出自墓室内,也有极少部分刻在祠堂的墙壁上。

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已有1000多块,是我国汉画像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汉画像石是汉代的画家、雕刻家在石块上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史学家翦伯赞先生非常重视汉画像的史料价值,他认为:“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

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
“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的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像的汉代史。

”[2]汉画像石艺术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信仰、习俗、观念。

通过深入地研究(下转第163页)(上接第162页)其图像内涵,可以揭示出它隐含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