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徐州汉文化

浅谈徐州汉文化

班级:12文秘(文化产业管理)姓名:李慧学号121310117
浅谈徐州汉文化
“明清文化看北京,秦唐文化看西安,两汉文化看徐州”。

这是中国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化旅游者的共识。

徐州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和12代楚王的封地,汉文化景点甚多,呼之欲出。

汉文化是徐州这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的精粹,也是她独具魅力的优秀品牌。

徐州,古称“彭城”,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人文遗存众多,早于1987年已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自唐尧封篯铿,在徐州建立了大彭国以来,篯铿就被称为彭祖,建都于彭城。

这里就成为中国东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一直延续八百年之久。

一、汉文化的起源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淮海地区所形成的汉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的形成是在时空因素下多元组合、交融、衍生出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文化。

江苏的汉文化是西楚两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的一批优秀人物,上承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秉持本土文化的纯厚优势,融合先秦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体系,在斗争与发展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文化综合体。

它是两千年封建文化的先声,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有着久远的影响。

二、汉文化的传承
(一)汉文化景区
徐州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
陵和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
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东起三环路,
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
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集历史博览、
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

曾荣获
“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
银奖,被授予“中国环境艺术示范景
区”称号,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
最大的主题公园,占地1400亩,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

核心区主要以“两汉文化”——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汉文化交流中心三个博物馆、羊鬼山展亭(王后陵)、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为代表,通过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修复和保护,重现汉文化精髓。

1、狮子山楚王陵
处于景区核心区的狮子山楚
王陵为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之
墓。

该陵墓“因山为陵,凿石为
藏”,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完全
在岩石之中凿建而成,是一座罕
见的特大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
葬。

陵中出土金、银、铜、铁、
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
套,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

它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文物遗
存最多、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2、兵马俑馆
汉兵马俑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位于狮子山西麓,馆内共有 6 条俑坑,出土各类彩绘陶俑四千余件。


兵马俑博物馆州狮子山汉兵马俑是继秦始皇兵马俑、咸阳杨家湾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徐州汉兵马俑俑坑开挖在距离地表 4 米以下的原生土层中,并随山坡走向呈东高西低之势。

这支由步兵、车兵和骑兵组成的兵马俑军阵,是西汉早期楚王国实战军队的地下缩影。

2006年初,汉兵马俑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新馆由“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和“徐州西汉军事博物馆”两大部分构成,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屋顶为仿汉四坡顶,入口两片L型长墙形成通道,北、西、南三面环以高档土墙,从外观看,整个建筑的一半像藏于地下。

简洁的外观营造了一个幽静的历史氛围,与周围的山水等自然景观相呼应,创造了一个形式简洁、空间丰富的博物馆建筑,使得游客在领略兵马俑军阵布局概貌的同时,更深入理解兵马俑所具有的丰富时代内容。

3、博物馆
水下兵马俑馆是国内首座建筑于水
中的博物馆。

该馆建筑在五号、六号兵
马俑坑的原址上,形状为两座方形桷斗
状建筑。

建筑所在处曾出土过骑兵俑坑
和马俑坑,后因当时砖瓦厂施工建设,
俑坑被破坏,坑内陶俑已被悉数取出。

水下兵马俑馆展出了复原的俑坑和精心
修复的兵马俑。

4、文化中心
(二)汉文化国际旅游节
徐州除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是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现已形
成了以“两汉、战争、山水”等
为代表的旅游文化。

以其独特的
历史地位、众多的文化遗迹而誉
满神州,尤以星罗棋布的汉墓,
巧夺天工的汉画石像和独具艺术
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汉兵马俑等
“汉代三绝”等受到关注。

此外,
徐州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境
内虽以平原为主,但有山地丘陵
相间,境内山水风光、自然美景优美迷人,水上世界、森林公园、风景区等一应俱全,山、亭、楼、榭等点缀其间,游人可与自然相近、与绿色相亲,心境自然也就应景怡悦。

为了弘扬两汉文化,发展徐州的特色旅游,从1997年始,原彭城文化节更名为汉文化国际旅游节,每年的10月份在徐州市举行,活动规模大、内容多、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具有轰动效应和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参加徐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和汉皇故里探访游及盛大的庆典活动,可在徐州汉城观看到大型广场仿古文化仪式表演《汉宫盛典》及汉乐、汉舞、汉民俗表演,参观游览汉墓、
汉兵马俑、汉画像石、项羽戏马台、云龙山、云龙湖等一系列驰名于世的旅游景点,以及汉代出土文物精品展、徐州民间工艺品展等。

到沛县汉城观赏大型仿古文化仪式表演《高庙祭典》,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海外刘氏后裔来徐观光旅游、寻根访祖。

三、汉文化事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徐州旅游业发展与汉文化事业发展构成了双赢博弈,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两汉文化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了文化宣传生活化、平民化、流行化、时尚化。

(二)发展意义
1、两汉文化事业发展促进国学教育
最好的历史教科书莫过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口飞横沫地讲述近代史未必有抚摸圆明园的一根残垣来的刻骨铭心;苦口婆心地传授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或许不如沿着长江走一遭来的震撼。

国学的发扬光大,不能仅仅以教条的形式大肆宣传,更应注重的则是亲自探寻国学的足迹。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
是这个道理。

从徐州的角度来看,将两汉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市政建设的重点工程,可以增强市民及游客的两汉文化意识,从而学习汉代文化的精髓,这对深入国学教育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2、两汉文化事业发展与徐州经济腾飞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与改革,第三产业以雨后春笋之势挤占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

在这种形势之下,各个城市及地区纷纷将第三产业发展提到了工作日程之上。

旅游业属于凭借自然与历史条件而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也可以说是上天赐予的经济资源,拥有旅游资源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自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的徐州,她的旅游业发展又是如何呢?2005年徐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80亿元,占全市GDP的7%——旅游在徐州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徐州的旅游业丝毫不能懈怠。

而且,1000万人次针对徐州每年的客流量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徐州旅游业的潜在发展力量还是十分可观的。

(三)发展建议
1、与咸阳、南阳共创旅游线路
在经济战略中讲求“扎堆”,即将相同产业放在一起发展不仅不会因为竞争而削减利润,反而更有利于吸引消费。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可以与全国其他有汉文化遗产的城市、地区共创旅游线路,加强地区间旅游合作,更能促进城市间共同发展、更快发展。

在这些城市中,南阳与咸阳是首选。

咸阳是西汉帝陵的密集地,汉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影响深远,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而古城南阳则以其浓郁的汉文化风采享誉海内外,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高峰——汉代雄居一方,显赫当时,创造了璀璨的人文遗迹。

且这三个城市交通便利,定会为三地的旅游业涂上亮丽的一笔。

2、国际化定位
在汉画像石馆中,所有的解说词都没有英文翻译,让我们十分诧异。

当问到工作人员这个问题时,他们竟然说以前并未考虑过该问题。

这并不是考虑欠缺的问
题,而是定位不准的问题。

汉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要面向国内,还要面向国际,吸引海内、外的游人前来参观、游览。

这样,才会使徐州的汉文化事业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3、各风景区联合工作
我们看到,徐州市有九里山汉文化风景区、狮子山风景区等分散的汉文化景点,各自营生。

许多游人只会选择其中一个风景区观光旅游,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

各旅游景点可以联合起来售旅游联票,并提供各个景区往返观光车;而游人可根据需要购买单票或联票。

这样,既最大限度的吸引了游客,又节约了游人的时间。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加快文化霸权主义的节奏,中国文化必将经受外国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三重冲击。

尤其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将影响年青一代的思想意识,削弱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越性,这是外国文化立足中国的难点,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优势。

文化具有超时代性、超地域性特点,汉文化具有内在的主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在建设新世界新文化中仍然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而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对建设文化强省、增强江苏文化竞争力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