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学论发展趋势的省思

现代教学论发展趋势的省思

现代教学论发展趋势的省思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基于现代教学论的研究现状,探寻未来研究走向;在研究主题上对教学论的内容和特征进行探析,寻求现代教学基本理论与学科教学论之间的深度整合,揭示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使之对未来教学论的发展起到可借鉴的作用。

标签:现代教学论;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省思现代教学论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现代教育理念。

它是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有意识地改革传统教学理论,在不断地选择、重组、整合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的教学理论。

它既蕴含了原有教学论中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的符合教学规律的合理部分,又在应答时代的挑战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而具有变革、创新的特点。

一、现代教学论的含义及其特征(一)现代教学论的含义教学论是属于学科本体论研究的范围,在教育界对“教学论”的研究界定大概有以下几种基本观点:第一,教学论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第二,教学论是研究最优教学法的科学。

第三,教学论是处方性的,它要作出指示,提供方略。

即教学论要揭示出有关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最优方略的法则。

第四,教学论是关于教学的一般原理,它不是具体学科的教学法,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第五,教学论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教学的一种理论。

第六,教学论是研究教养的一般规律,揭示教养的规律就是确定获得教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确立的因果联系和关系。

第七,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培养一代新人的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八,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综上可见,关于教学论范畴的界定观点各异,而概念界定中的分歧,关键是由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关注的视角和取向不同所致。

如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研究教学,注重对教学作为人类特殊认识活动的阐释,建构的是教学认识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学习的心理过程、认知发展方式,建构的是教学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等等。

从某一学科视角出发去研究教学活动的理论,其所建构的是教学论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而缺乏对教和学双方互动认识过程的整体认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论。

本文认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它是由教学目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组成的。

其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是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

①现代教学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同现代社会的生产、科技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论,它是研究现代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揭示现代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

即现代教学永远是时间上的最近和意义上的最新。

(二)现代教学论的主要特点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相比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不断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

教学论与心理学建立起联系表明教学论的研究已不再停留在经验描述的水平上,使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增强了。

从此,教学论的研究摆脱了长期以来无目的的、分散的、个体的教学经验总结的研究现状,构建起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对教学规律的探求也变得主动了,这为教学论科学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的每项研究成果都会对教学论的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步步地推动着教学论的研究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认识论对教学论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与教学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论正确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教学论是教学论发展史上和科学化道路上根本性的飞跃。

第二,教学论研究方法科学化。

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的研究都离不开一定的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的优劣决定着这门科学或学科的进步。

教学论研究由最初的不充分的观察、以个人经验为主、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在直觉基础上的思辨的研究方法,到强调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同举并重,再到将自然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方法引入教学论研究,即通过调查、实验、观察、测量等自然科学方法来建构教学论,使教学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指导下,教学理论及其研究进入科学的辩证时代。

20纪50年代以来,人们看到,复杂的教学现象很难用以分析为特征的方法去研究,教学中丰富的人文因素促使研究者重新估价产生于自然现象研究的实证方法在教学研究中应用的效度问题。

在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和研究方法面临现实困境的催动下,教学研究开始走向多元化,突破了某一哲学与相应教学观念的局限,广泛吸取了各哲学流派的理念。

20世纪40年代末诞生的系统科学不断冲击传统的研究模式,提供了整体结构研究的思维方式,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教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技术方法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现代教学论是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所产生的现代教育意识。

它是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有意识地变革传统教学论,不断地选择、融合、重组、整合世界改革潮流和教学实践形成的先进教学理论。

它既蕴含了原有教学论中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的符合教学规律的合理部分,又在应答时代的挑战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而具有变革、创新的特点。

纵观现代教学论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学科与高科技的分化与综合性现代教学论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

新的学科群正在形成与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相一致,随着对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教学改革实践的日益丰富。

短短数年,现代教学论正在由一门学科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数量可观的学科群。

正是经过学科的分化与综合,现代教学论将形成一个具有学科群落、理论集块和多维结构的新格局,大大地推进了教学理论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了教学理论的解释力和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助于人们从多维度、多视角探索教学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们对教学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也促进了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和健康发展。

(二)学科间的融合渗透性理论基础不断扩展,众多学科积极参与和方法论大量引入,现代教学论范畴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要求对不同学科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加以研究。

其一是原有的理论基础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其二是众多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思维科学、信息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未来学、创造学、生态学、数理逻辑及模糊数学等从不同角度参与。

正是这种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渗透,使现代教学论得以广泛吸收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揭示其内在的、深层次的教学规律,使现代教学论不断丰富发展。

(三)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现代教学论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体系构建从单纯的移植走向借鉴与创新的统一,“无论祖先留下的教学思想多么丰富精髓、博大精深,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学论,毕竟是漂洋过海的舶来之物。

”②“中国教学论的出现是以国外有关思想的传入为起点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走的是一条“拿来主义”的道路,这有其历史必然性。

正是通过这种“拿来主义”,缩短了我国与国外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的差距,并通过这种移植”和“积累”,使我国现代教学论逐步走向创新、走向独立的发展道路。

(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现代教学论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研究方法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作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据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理论验证的完整,这就需要有一个高层次的理论思考;二是实证支持的完整,这就要求有科学实验研究作为支撑。

这两者的关键都在于要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主观上由于受传统的思辩型思维方式的影响,客观上由于受脱离课堂教学实践的制约,致使思辩型研究一直在我国教学论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源于此,我国的教学理论研究失去了对教学实践的依托,同时也就丧失了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

三、存在的问题及省思教学论的现代发展,迫切要求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突破,惟有方法论的突破,才有可能实现理论的突破。

审视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其主要问题在于:(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严重教条主义的主要表现在于盲目遵循和应用某些权威著作结论,不加分析地引进国外的某些教学成果。

如曾在我国教育历史上占据过统治地位的凯洛夫教育体系,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教学体系,即是当时盲目学习苏联的结果,直至今日对我国的教学发展仍有很大的影响。

在对苏联教学理论进行大力批驳的同时,学者们又将目光转向西方,大量引进西方教学理论成果,同样走向了教条主义的误区。

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在研究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深化和实践,而仅仅从某些经验得出简单结论,不能有效地推而广之。

(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脱离的倾向长期以来,我国教学理论界存在着重视理论研究而轻实证研究的倾向。

可以说,理论研究搞得红红火火,实证研究默默无闻,好多学者当理论研究需要走向实证研究的时候就不再深入下去。

(三)以分析为主缺少整合思维单纯的因果解释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分析为主,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主体与客体、知与行、文与道放在二元对立的两极,科学与价值对立,往往强调一方面而忽视、排斥另一方面,缺少整合思维。

总之,我国的教学论学科在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教学论向现代教学论的转换,尽管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始终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前进的。

我们坚信,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我国的教学论必将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引注:①裴娣娜:《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2-15页。

②丛立新:《教学论三问》,教育研究,1996年第(8)期,第25-28页。

参考文献:[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张传燧.中国教育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3]谢利民.现代教学论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黄普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裴娣娜.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J].教育研究,199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