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期中考试结束了,从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与不足。

特别是实验探究题学生出错较多,从中也反映出平时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对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要总结分析如下。

一、本次期中考试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问题:本次期中考试的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其中13题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1、学生对有多种气体同时存在时,对选择检验气体试剂的方法和原则及气体检验的顺序不会综合分析、灵活解决。

2、对所学的知识与题中所给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整合,所以猜想没有正确的思路。

3、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时,只描述部分反应现象。

14题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1、学生没能很好地将两个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差异所在,也不能将质量守恒定律灵活地运用于本题问题的解决中。

二、实验教学薄弱的原因分析:实验教学之所以总被重视又屡屡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分析如下:1、从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来看,比较强调和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知识都是预知的,只需要强制性记忆。

另外师生重视的是实验结果或结论(多数情况下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就是验证并记住这些结论),而对实验过程的探索不够重视,至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体现较少。

显然,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材、实验册及教辅的导向。

现行的教材、实验册及教学辅导资料上设计的实验题目中客观题目众多,对于这些题目,或答标号,或填写数据、操作、仪器名称、现象等,这样限制得过死且往往都给出标准答案,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鼓励学生动手,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开放性、探索性实验题目较少。

久而久之教与学都停滞在应试作答的模式上。

3、实验教研气氛不浓。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主要是化学知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探究的研究不够,平时的听课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研究,至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的问题、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后记则往往不被重视。

尤其是不关心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去分析学生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法指导,因而使得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相对薄弱。

4、不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

受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忙于赶进度,演示实验做的多,而让学生练习的少,因而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始终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5、不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不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意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的描述,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做细致的观察,不注意比较实验前后的异同,不注意一些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深层次涵。

因而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时往往片面、浅显、甚至存在错误。

6、不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及实验的涵搞不清楚,也就不能够完整表达出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而教师不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实验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要想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应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以消除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实验教学发展。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容和手段,而且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更新教学方法,扩大实验围。

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教师不仅要做好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而且要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一些演示实验,还要尽可能增加一些课外兴趣实验,适时布置一些学生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对实验的创新热情。

让学生在课上、课下、校、校外都有练习和实践的机会,都能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增强兴趣,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为目的。

尝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探究性练习,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所提出的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练习是指在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练习形式。

它具有问题性、自主性、实践性的特点。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研究、运用探究性练习。

下面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的案例介绍:(1)发现问题。

教师预先装配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装置(注:导管口已放入集气瓶中),然后开始加热,并收集气体,同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满第一瓶后,写上标号“1”,马上收集第二瓶,集满后写上标号“2”。

接着,用收集好的这两瓶氧气做了一个蜡烛燃烧的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观察到1号瓶中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时间都比不上2号瓶。

(2)提出问题。

教师让学生讲出心中存在的疑惑。

学生提出,“为什么在同样条件下收集的两瓶氧气在对比实验中存在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解决问题。

在学生经过讨论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甲学生提出:“1号瓶中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时间都不如2号瓶,说明1号瓶中的氧气没有2号瓶多,不如2号瓶纯净。

”这个观点得到其他学生的一致赞同。

甲学生又提出:“是不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导致1号瓶氧气不纯?”马上有乙学生反驳这个观点:“如果是气密性不好,应该两瓶氧气都不纯。

”又有丙学生提出:“是不是因为试管及导管中的空气混入了1号瓶中,造成1号瓶氧气不纯,而2号瓶是在收集完1号瓶后马上收集,所以2号瓶收集到的氧气就比1号瓶纯净。

”这个观点没有学生反对,教师提出:“我们假设这个观点正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操作来避免产生这个问题?”学生提出:“在加热前,不能把导管口放入集气瓶,当把试管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将导管口放入集气瓶”。

马上又有学生提出:“怎样才能知道空气已经排尽了呢?”教师让学生回想前面实验中在加热后,导管口产生气泡速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马上得出答案:刚开始加热时,导管口产生气泡速度较慢,且不连续,这时应该是试管中的空气;过一会儿后,产生气泡速度加快,并且是连续均匀地放出,这时应该是氧气。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推断,并让学生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将前面的实验再做一遍,来验证提出的假设。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后,发现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制得的两瓶氧气在蜡烛燃烧的对比实验中,现象基本一样,从而证明前面实验中1号瓶中氧气不纯是因为错误操作导致试管中空气混入造成的。

四、反思与体会:(一)探究性练习的作用1、只有学生自觉、主动获得的知识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

探究性练习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终获取知识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通过探究过程的教学效果要好于教师反复灌输的效果。

例如,前面案例中所提到的收集氧气的正确操作,在以前教学中,虽然我会在实验前反复强调这一点,但学生到实验室做这个实验时,仍然有许多学生在加热前已经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从而造成后面氧气的性质实验现象不明显。

在通过探究性练习后,这一情况有了较大改观,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来收集氧气,实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并在章节测验中对此类题目也大都能正确回答。

2、探究性练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的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性练习,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可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开阔,更敏捷,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也变得更多、更灵活。

坚持把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教学融合在一起,教给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途径去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并让学生学会运用原有的认知基础去解决问题。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性练习将有助于我们达到上面的教学目标。

例如,前面的案例中让学生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科学方法的训练。

在其他探究性练习中,我也努力将知识与方法的教学融为一体。

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演示了“针筒中加热铜丝来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测定氧气的含量。

进而,让学生讨论“在前面介绍的两个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消耗氧气的反应物能否用木炭来代替?为什么?他们是怎样来测定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的?对你有什么启发?”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使学生了解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法和原理中关键的地方。

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另外设计新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探究性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创造,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当今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探究性练习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验产生各种假设和推理,在教师有选择地给予积极正确的指导下,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前面案例中提到通过产生气泡的速度来判断试管中的空气是否排尽。

有个学生在课后提出了他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说明试管中的空气排尽,氧气已经放出了,这时再将导管口伸入集气瓶中收集氧气。

他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在新的情境中,说明他已经有意识地去思考不同的方法,这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探究性练习容选择的原则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容都适合于探究,有些容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就能反映出来,有些容由于材料、实验设备或者由于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限制,不能进行探究,因此,在选择探究性练习的容上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适度的原则这里的适度,一方面是指工作量上的适度。

在教学中,探究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在每一次探究中,一般要选择只含一个中心问题的容,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问题,通常不要求学生对证据作过多的探究。

适度的原则更主要的是指难度上的适宜。

探究容难度确定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的解决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对这样的难度水平的问题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