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文化与城市风貌特色_马武定

城市文化与城市风貌特色_马武定



怀旧已是上海最重要的旅游 资源;追寻“小资”已成为 上海新的文化情结。
●研究过上海近代史的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曾说过:
“上海是两种文明的会合,但是两者中间哪一种 都不占优势的地方。”
●约有一半的老上海市民居于其中的“石库门”,
就是东、西两种文明会合、但哪一种都不占优势 在建筑形式上的结合的最好例子。它既像“院 落”,又似洋楼;既非“平房”,又非“公寓”。 “石库门”在追求经济合理性和功能合理性的同 时,也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温情的寄托畄有 了空间。
在我们正步入其中的消费社会, 作为人类文化在視觉上的全方位显 现的城市形态,也正以它视觉形象 的“符号化”揭示由其深层的文化 结构所支配的城市文化精神。城市 文化物质形态的“符号化”,就是 当前的消费社会的文化语景。

全球化是一个内在地充满矛 盾的过程:既有一体化的趋 势,又有分裂化的倾向;既 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 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 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

成都:审美空间──享受 生活
●“小富即安”,成都人有着“工资不髙,钱
可不多,只要清闲,心满意足。”的良好 心态。 ●成都人爱玩、爱休闲。广东人玩的就是心 跳,成都人玩的则是风雅。广东人和成都 人都爱喝茶,但广东人喝的是功夫茶,重 品鉴,成都人喝的是雅茶,重在气氛、不 在内容;广东人喝的是多事茶,成都人喝 的是闲茶。成都的“安逸”文化,可以说 是到了家的。
●继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 贸易港口和经济中心城市后,二十世纪二、 三十年代上海又一度取代北京成为当时文 人云集的文化中心。近百年来上海的商贸 中心地位是其他城市无法望其项背的,上 海的产品打遍全国市场无敌手。然而改革 开放的政策,却使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上海陨落了。“80年代说广东话,90年代 说闽南话”,新世纪之初该说什么话?

“湖滨印象”的“洋化”又处 处透露出骨子里的迂夫子气。

到杭州一游,几天之后,人 也会变得斯文不少。

深圳:情感和理念的空间
●全面开放的理念,冲破藩篱、走
向世界的信心,敢想敢做、超越现 代的期待,快节奏的生活,“敢挣 也敢花”的价值观,使得在深圳这 个“边缘都市”的大地上,出现了 以传统的中国文化为主体的“内地” 城市中见所未见的景观。

武汉:现实的空间
●武汉古为楚国之地,楚文化为武汉的城市 文化打上了厚厚的一层底色。所谓“天上 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说明武汉人的精 明能干和城府之深。武汉的夏天分外闷热, 被称为沿长江的“三大火炉”之一。火辣 的气候也铸就了武汉人粗放的性格。 “九 省通衢”的便利交通和居中的地理位置, 造就了武汉人善于经商的头脑.


传统中国城市的文化与西方消费主 义的结合创造了一种具有显著地方 特色的新文化城市景观。

应对挑战: 成功在于细节,在于文化 的价值倾向。

北京:表征的空间──权 力的象征
●古老而年轻、保守而激进、
大雅而大俗的城市 ●北京被认为是中国“最大气” 的城市,而这种大气的骨子 里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贵族气”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精神, 而这样的灵魂或精神就是由 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的文 化底蕴”所决定的。
我们所见的形态和特色各 异的城市,都是其各自的 “文化底蕴”的物化的显现, 是文化在視觉上的全方位显 现。
城市是人类存在与生存的一种 文化形态。作为人类存在与生 存的文化形态的城市,由于其 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发 展的历史和居于其内的人们的 文化模式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 的文化精神。
然而城市的文化精神也并 非固化不变的,历史的发展 和地区间、国际间的交往使 城市的文化和城市文化精神 也在不断地产生着变异。
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正在改变传统的城 市文化模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形态 各异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精神,正逐渐从产生 它的特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语景中游离出来被 解构和重组;一些发达国家和强势群体的文化特 质正在直接进入其他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语景, 被作为新的特质基因植入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 一个全球性的新的文化网络正在形成,而这样的 全球文化网络是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消费社会为 其统一的语景的。

“上海新天地”适时地出现,它的 成功之处,就是搭到了上海文化精 神的脉博,园了上海人的“怀旧” 梦。它是一处上海人可以在这里找 到“老上海味”,外地人可以在这 里找到“外国味”,外国人可以在 这里找到“中国味”的地方。
●上海“一城九镇”的“德国城”、
“意大利城”、“荷兰城”、“泰 晤士小镇”等的建设则又从另一个 侧面,表达了上海试图展示其再一 次地敞开大门、溶入世界、“东山 再起”的心怀。
里斯曼指出:“今天最需求的, 既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 不是作品;而是一种个性。” 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在 人们的需求并不是对某一物品 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的需求。


唯一性,差异化和个性化,已成为人们普 遍的价值观念,成为消费社会文化精神的 重要支柱。对于人们居住其中的城市而言, 如何使自己的城市具有与其他城市相异的 个性化的城市形象,已成为共识。而如何 提炼城市文化精神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 表征城市文化精神个性化的符号,则是城 市规划师和建筑师们施展才能的天地。
●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外观直接反
映了它的内在灵魂──城市的文化 精神 ●城市居民的公同价值观则是城市 文化精神的基质。
还给每个城市的居民,归 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
● 把城市空间的生产归
己的“城市故事”。
●让每亇城市诉说自
谢谢!

地方文化所强调的他们自身的 身份、自身的根,以及自己的 文化模式和价值观正在被重新 发现 和重视。

当全球化的消费主义在借助文化传播 进行渗透时,当抄袭和模仿正在世界 的物质生产领域肆虐时,各个国家、 各个城市的制度、法规以及传统价值 观、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地方性因素起 到了主要的抵制作用,从而使得各个 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仍然能保有他 们反映各自的地方文化精神的城市形 态和形象。
●被称为“北京四大怪”的首都大 剧场、“鸟巢”、“水立方”、 “央視大楼”,以及王府井大街的 东方广场等建筑,既宏大,又“后 现代”,既有皇家的贵族气派,又 引领世界新潮。大雅而大俗,“光 荣和梦想”俱有!

上海:符号空间、自我认 知的空同
●公元1291年,上海正式设县。直到明末清 初,上海县城是仅有10条小巷的“蕞尔小 邑”。上海的发迹是从1843年开埠、并伴 随着成为众多列强租界的半殖民地的屈辱 史开始的。“华屋连苑,髙厦入云,灯火 辉煌,城开不夜”,上海的畸型繁荣和增 长,蕴育发展出了中国前所末有的一种新 文明。

重庆:感觉的空间──自 然地理与生活地理、原生 态的生活

重庆人没有成都人那么雅,重庆人也 许更多地秉承了“两湖填四川”时湖 南和湖北人带给他们的豪爽之气。重 庆人的性格和重庆城的文化精神隐藏 着全生态的大山大水的底蕴,合群、 抱团、讲“兄弟伙”义气、喜欢热闹, 是重庆人的典型性格。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 界各地的城市面貌和形态并没有被 一体化,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形态 的本土化反而显示出了日益重要的 意乂。文化架构上的不同已日益成 为理解现代城市的重要方式。
文化决定空间:文化起着 分化层次的作用

不同的城市文化具有各自的 主要功能以及不同的核心价 值,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又决 定了不同的城市空间,使每 个城市具有各自的城市形态 和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与城市风貌特色 ▬▬▬▬文化决定空间
马武定



196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 1970~1973 十八冶金建设公司 工人 1973~1978 重庆市建委规划处 技术员 1978~1981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 硕士生 1981~1984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助教、讲师 1984~1986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访问学者 1986~1992 重庆建工学院建筑系 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 1992~1994 海南三亚市城市规划局 局长、总工 1994~2002 厦门市规划局 副局长、总工 2002年至今 厦门市规划委员会秘书长,厦门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 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兼职教授、博导

杭州:理性的空间
●曾因皇帝逃亡南下而成为偏安一隅的南宋 京都的杭州,其所具有的是遗老遗少和风 流雅士们的文化精神。在山泉叮咚、烟柳 画桥的深处,杭州人品茶赏月、弹琴说爱。 他们守着天堂般的美景,过着神仙似的日 子,仲情于没完没了的好时光。杭州人绝 不出头,他们知道“枪打出头鸟”,韬光 养晦是他们的独到之处。

厦门:生活空间──家庭 生活的延伸
●自古以来讨海谋生是地处福建东南这个海 岛城市上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一条船, 一家人,这个饱受大风大浪颠簸、经常与 狂风暴雨博斗的渔港居民,就十分懂得对 温暖的家庭生活的珍惜。厦门人把这个不 大的海岛看作是自己放大的家园来经营, 于是这个城市就被公认为“最温馨的城 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