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学原理课件(全)

审计学原理课件(全)


7、查询法(第40页)
①询问法 在审计过程中,以口头的方式向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提 出问题,将口头回答作成询问笔录的审计方法。(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其他资料) ②函证法 审计人员为查清被审计单位记录正确,通过发函到有关 单位或有关人员进行查对,以取得证明材料。(肯定式和否 定式函证法)
肯定式 否定式 债务人所欠金额数目较大; 预计差错率较低; 该欠款可能存在争议或经济纠纷; 债务人欠金额数目较小; 欠款数额可能存在差错或其他问题 在所查证的欠款数额不符时相信债 务人能够正式复函; 债务人内控制度行之有效。
1、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1)顺序检查法 1、顺查法(以审查会计资料为例)
收款凭证 原始凭证 付款凭证 转账凭证 总分类账 日记账 明细分类账 会计报表
2、逆查法
总分类账 会计报表 日记账 明细分类账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转账凭证 原始凭证
顺查法
特点 从小处着眼,由点到面
逆查法
从大处着眼,由面到点
法律赋予的权威、自身工作树立的权威。
3、公正性 与权威性密切相关
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现代审计 1、传统审计:局限于审查会计资料和会计行为,目的在于 查错防弊。 2.现代审计 (1)外审与内审并重,事后与事间并重。 (2)财务活动扩展到各项经营活动。 (3)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审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 (4)手工检查会计资料到电子计算机技术。 (5)审计机构跨越国界。
3.按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
(1)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指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关、部门 审计机构(强制审计)或民间审计组织所实施的审计(任 意审计)。
(2)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指由本单位或本部门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实施的审计。
二、审计的其他分类
按审计范围划分
全部审计 局部审计 专项审计 事前审计
财经法纪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外部审计 按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划分
内部审计
1.按审计主体不同分类
(1)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实施 的审计。
(2)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财会部门)
内部审计也称为部门和单位审计,指由本部门和本单 位内部专职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照所在部门和行政最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工作和任务; (2)掌握审计的定义、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3)理解和掌握审计的对象和目的、审计的职能作 用。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审计与会计的区别,拓宽学生审计 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审计的涵义; (2)审计对象和目的; (3)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三、现代审计的发展
1.审计的重要发展
详细审计 资产负债表审计
电子计算机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
绩效审计
2.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 (1)体系方面:由事后形成了事后与事前并重,内
部了与外部相结合。 (2)范围方面:由财务审计发展为财务、经营、管 理三者并重的审计。 (3)内容方面:审查会计资料等到企业组织结构、 经营管理等。 (4)方式与方法:广泛运用抽样理论、数学方法及 计算机技术。
(2)财经法纪审计
财经法纪审计指对被审计单位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财经法纪 情况所进行的专案审计。
(3)经济效益审计(业务经营、管理、绩效)
经济效益审计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成果和资金使用效果等进行的审 计。
(4)经济责任审计
指对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 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
二、审计的作用
1、制约性作用 2、促进性作用 审计职能制约审计作用的发挥,审计任务完成程度决定 审计作用的大小。
三、审计的任务
审计的任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审计的职能和社 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赋予审计的责任和要求。 1、基本任务 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评价和鉴证,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 民经济健康发展。 2、具体任务 决策方案、计划、预算的制定和执行,会计资料和其 他经济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与合法性等。
特点 优点
缺点 适用 范围
全过程的审计检查 全面、细致、保证审查质量
耗费多、时间长、成本高
抽取一部分进行审计判断总体样本 适用性强,工作效率高,成本低
计算复杂,专业性强,难操作
内部控制与核算工作质量较差,以 审计样本数目多的审计项目 及业务简单,会计资料较少的项目
(3)资料检查法
1.审阅法 36页 利用审阅法可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 原始凭证: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正确性、一致性 记账凭证:正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会计账簿:合规性、合法性、正确性 会计报表:真实性、完整性、衡等性 2.核对法 37页 证证核对:购货发票与验收单、领料单与材料耗用汇总表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与科目汇总表 账证核对:记账凭证与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日记账 账账核对:总分类账借方余额与总分类账贷方余额 日记账与总分类账余额、所属明细账余额 账单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 账表核对:总分类账期末余额与会计报表 表表核对:本期报表(期初数)与上期报表(期末数)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相关项目 △审阅法与核对法要同时结合运用,不能截然分开系; (2)审计的职能
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
什么是审计?
问题的提出: (1)审计的执行者是谁? (2)审查谁? (3)审查的内容? (4)怎样审查?
一、审计的涵义: 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 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 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 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本概念揭示了四项内容: 中国审计学会的定义 ①审计的主体:专职机构和人员; ②审计的客体:被审计单位; ③审计的对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 的经济活动; ④审计的实施:(审计的依据、审计的目标、审计的 职能、审计的目的和审计的性质)。
思考题:
1.审计的职能是什么? 2.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3.为什么说审计的产生是财产所有者与财产 经营管理者双方的需要?

第二章

审计的分类与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审计方法 的意义及选用要求; (2)理解审计方法的涵义; (3)掌握审计的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 (4)熟练掌握审计的技术方法。
第三节
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一、审计的对象 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有关经济 活动以及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 其他有关资料。 与审计对象有关的几个问题: 1、审计的主体 审计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即审计监督的执行者。对 于不同的审计类型有不同的审计主体。 2、审计的客体 接受审查、监督与评价的被审计单位。
优点
缺点 适用 范围
全面系统,不易遗漏,方 法简单,便于掌握 费时费力,事倍功半,不 易抓住重点 业务简单或已发生存在严 重问题的审计项目
了解全貌,抓住重点, 审计工作效率高 容易遗漏,随意性大
业务量较多的审计项目
(2)范围检查法 1.详查法 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全部或某一部分经济活动的有关 资料进行全面的、细致的、彻底的审查。 2.抽查法(财经法纪不宜采用抽查法) 从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或部分经济活动的有关资料中 抽取一部分为样本进行审查,据以推断总体资料的正确性、公允性的 一种方法。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统计抽样法 详查法 抽查法
1、产生的基础不同
审计的产生是基于经济基础监督的需要; 而会计的产生是基于经济管理的需要。
2、职能不同
审计的职能是监督、鉴证和评价;会计的职能 是核算和监督。 3、方法不同
会计的核算方法有: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等; 审计的方法有:检查、审阅等。

4、工作程序不同
会计的工作程序: (经济业务发生顺序)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审计的工作程序: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
第三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的原因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财产的经营管理者接受财产所有者的委托,代其行使 经营管理权,并形成责任关系 二、审计产生的社会基础 (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审计的最初形态是:官 厅审计即国家审计。 (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审计的形态是:民间审计。 (3)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 政府内部实行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分层管理时所形成的 审计形态是:内部审计。
第二节
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一、审计与会计的联系
1、两者起源密切相关 会计是产生审计的基础,审计是会计的质量保证。 2、两者彼此渗透、融会 审计标准的制定和审计证据的取得绝大多数依赖于会 计资料。 3、两者目的最终一致 两者都是以维护财经法纪,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 效益为最终目的。
二、审计与会计的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比较审计的各种方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 运用这些技术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利用各种审计的技术方法开展审计业务。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利用各种审计的技术方法开展审计业务。
第一节
审计的分类
国家审计 内部审计 民间审计 财政财务审计 按审计主体划分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
基本分类
按审计的内容和目的划分
被审计人
审计 关系 经济 责任 关系
审计人
委托关系
审计委托人
注:只有由三方面关系人构成的关系,才是审计关系。
三、审计的基本特征 独立性是本质特征 1、独立性 2、权威性
,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