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轻型皮损以丘疹型为主,开始时为暗红色斑丘疹,逐渐增大至0.5~1cm直径,边缘部出现两圈以上的同心圆性红斑,中心为绀色或出血性水肿斑块,称为靶形或虹膜状(iris)损害,为本病诊断的依据,典型者对称颁布于手背、手掌、腕部、前臂、足、肘、膝部,少数可在面部与后背出现,一般以手背为最好发部位。

皮损在发病后5~10天内成批出现,2~3周后可自行消退。

偶见有水疱及大疱性损害,但数目较少。

偶尔侵及口腔粘膜,出现大疱或糜烂面,数目不多。

本型多形性红斑愈后常易复发。

重型亦称Stevens Johnson综合征。

起病急骤,伴高热、头痛、全身不适、咽及扁桃体红肿疼痛、关节痛等症状。

皮损炎症反应重,以水肿性红斑、水疱、大疱性损害为主,损害甚易糜烂结痂,可广泛分布于全身,并以腔口周围为著。

粘膜常广泛性严重受累,包括唇、口腔、鼻、咽、眼、尿道、肛门、呼吸道等处粘膜,出现大疱、糜烂出血或溃疡。

全身症状严重,短期内可进入衰竭状态。

并发症最常见者为眼损害,包括严重性卡他性或脓性结合膜炎、角膜穿孔、前色素层炎或全眼球炎,10%可失明。

若内脏受累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病死率5%~15%,主要死于肺部炎症与肾功能衰竭。

重症型病程约3~6周,愈后复发者少。

方一凉血消风散药物组成生地30g石膏30g赤芍10g丹皮10g当归10g荆芥10g知母10g苦参10g白蒺藜15g蝉蜕5g甘草5g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证风热型多形性红斑。

病案举隅周某,女,14岁。

1周前因感冒后发现双手、足、背起红斑疹,痒,予以西药口服及外用皮质激素类软膏,效果欠佳。

检查见双手、足、背及大腿外侧见大片水肿性红斑、丘疹,及少数靶形样红斑,口唇肿胀,口腔内粘膜可见糜烂、触痛。

伴口干、咽燥,大便干,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为多形性红斑,给予凉血消风散加白鲜皮,地肤子、板蓝根各30g,生大黄log(后下)。

7剂后,皮疹部分消退,痒减,无新发皮疹。

继进14剂,皮损消退而痒除,病告痊愈资料来源程秀萍.四川中医,1994,(12):50评按本方为自拟方。

根据多形性红斑风热外袭、人里化热的病机,采用凉血清热疏风之法,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方中用赤芍、生地、丹皮、当归清热凉血、养血活血;生石膏、知母清热生津;苦参清热解毒燥湿;荆芥、白蒺藜、蝉蜕疏风清热,透疹止痒;甘草解毒和中。

诸药合用便热得清,风得散,疹消而痒止。

方二桂枝红花汤药物组成桂枝9g红花9g党参9g黄芪9g丹参9g桃仁9g当归9g附子6g陈皮6g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寒重者可加干姜、炙甘草各6g。

适应病证寒冷性多形红斑风寒型。

病案举隅何某,男,18岁。

双手、足、背及足跟处散在大小不一的红斑,反复发作3年。

红斑呈虹膜样,中央可见小水疱,无溃疡,痒甚,每年冬季寒冷时发作,天气转暖时消退。

予以桂枝红花汤5剂并配合甘草、甘遂煎水熏洗患处,病告痊愈。

资料来源扈小成,等.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0):464评按本方为自拟方。

针对寒冷性多形红斑风寒外袭、气血凝滞、阻于肌肤的病机,采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之法。

方中桂枝既能表散风寒,又能温阳通络,和营通滞以达四末;红屯、桃仁、当归、丹参活血散瘀;黄芪、党参益气升阳;附子温阳敦寒通脉,陈气行气,取“气行则血行”之意。

诸药共达散寒通汨、益气活血之功。

方三消斑合剂荮物组成苍术15g苦参15g知母10g荆芥10g防风10g当归10g炒牛蒡子10g蝉蜕10g威灵仙10g煅石膏12g 生地12g金银花12g何首乌12g黄柏8g黄连8g石菖蒲6g甘草3g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适应病证多形性红斑,风湿热毒内蕴之证。

病案举隅王某,女,35岁。

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红色斑块,小者如扁豆大者如钱币。

冬夏季可自行消退,春秋季节复发。

经多家医院诊治,确诊为特发性多形性红斑,使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无效。

查面部散在的红斑,以颧部及面颊部明显,扁豆至钱币大小。

为水肿性鲜红斑,中央色暗紫红色,融合成片。

无溃烂及渗出。

舌红,苔薄黄,脉浮滑。

证属外感风邪,与湿热搏结于肌肤。

治宜祛风清热除湿,予以消斑合剂。

3剂后红斑基本消退,瘙痒止。

继复2剂,红斑全部消退,皮肤颜色正常。

随访至今未复发。

资料来源李兆芩,等.湖北中医杂志,1996,(2):6评按本方由(医宗金鉴)的消风散化裁而成。

取消风散散风清热、除湿止痒之功,加入清热解毒除湿祛风之银花、石菖蒲、黄柏、黄连、何首乌、威灵仙。

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银花开发腠理、透解在表风邪;苍术、菖蒲、威灵仙清热散风祛湿;黄柏、黄连、苦参清热解毒燥湿;知母、石膏清热泄火;当归、生地凉血活血和营;何首乌养血祛风;甘草解毒和中。

诸药合用既可散在表之风邪,又可除内在的湿热,具祛风除湿清热之功。

方四疏风汤药物组成防风15g白芷15g羌活15g当归15g丹参15g藁本15g荆芥20g甘草log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每次l00ml。

适应病证多形性红斑风邪外袭之证。

病案举隅王某,女,28岁。

脸、额、耳部反复出现红斑、水疱7年。

遇寒时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微肿的中心有小水疱,稍痛痒不适。

检查见面、额、耳部散在的指头大小鲜红色及紫红色斑丘疹,有的呈虹膜样。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

证属风寒外袭、寒凝血瘀。

治宜温经通络、散寒和营。

方药:防风、羌活、荆芥、白芷、藁本、丹参、当归、制附子各15g,川芎、甘草各12g,干姜10g。

3剂后皮疹全消。

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3年无复发。

资料来源裘凝才.北京中医杂志,1993,(4):28.评按本劳取酬方为自拟方。

针对多形性红斑风邪外袭(风寒或风湿热邪)致使营卫不和或风湿热邪与气血相搏结而成的病机,本方采取疏风消斑之法。

方中防风、白芷、羌活、藁本、荆芥疏风散邪。

当归、丹参人血分活血和营祛风,甘草和中。

诸药合用共奏散风活血消斑之功效。

临床在使用本方时应根据不同的证型及发病部位,适当加减方能奏效。

斑发于面、颈部加川芎;发于上肢加桂枝;发于下肢加独活、牛膝;发于四肢加桑枝;纳差加砂仁、木瓜;失眠加远志;瘙痒加蝉蜕;风湿热型加蒲公英、连翘、黄柏、苡米;风寒型加制附子、干姜、肉桂。

若有重症之象,则可加党参、麦冬、五味子等。

这种皮肤病冬季发生频率较高。

现在家庭多安装空调,室内外温差大,孩子肢体末端如手脚、面颊、耳廓等的血管末梢调节功能较弱,出现过敏炎性反应,容易起紫红丘疹。

寒冷性多形红斑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

当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多种原因发生的一种反应性炎症表现,寒冷是最主要的诱因;感染、药物、食物也可引发或使症状加重。

本病属中医学血瘀范畴,多为卫阳不足,腠理不固,寒湿之邪侵袭肌表,致营卫不和,血行不畅而瘀结。

其因在寒,其根在瘀。

治宜温卫阳、祛寒湿、化瘀滞为主。

症状表现本病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1∶1.5。

年龄最小2岁,最大64岁,多数为11~35岁。

病程最短2d,最长20年。

反复发作2年以上者约占41%~54%。

发病部位除面、耳、四肢远端暴露部位包括指(趾)屈侧及掌跖部外,尚见于踝、膝、臀和腰部。

损害为水肿性丘疹及中央有水疱的水肿性紫红斑,或可呈轻度出血性红斑;亦可见虹膜样红斑,中央有水疱,并可发生糜烂。

多伴瘙痒,或可不痒。

诊断诊断①好发于冬春寒冷时;②皮损主要呈多形红斑样,丘疹甚至水疱、瘀点;③皮损好发于面部、两耳、四肢远端暴露部位,也可累及臀部、两髋、腰部等处;④气温升高后可自行缓解;⑤皮损多伴瘙痒。

本病与一般冻疮的鉴别为,后者以暗紫色红肿、斑块、结节为主,可以破溃,常局限性分布,损害于整个冬季持续存在。

寒冷性多形红斑皮损是数目略多、散在的水肿性丘疹或中央有水疱的水肿性紫红斑,消退后并存的一般冻疮仍然存在。

与多形红斑的鉴别为,多形红斑有前驱症状,无末梢循环不良表现,皮疹多形性,有典型的虹膜状损害,患者可伴关节痛,春秋季发病,经过急性,约2~3周自愈。

多形性日光疹与光线照射和季节关系密切,病理变化中真皮上部水肿虽类似表浅型冻疮,但浸润细胞常混有组织细胞,并呈多形性,红细胞外溢更常见。

治疗治疗可选用:①口服维生素E(每日600mg)或外用维生素E软膏(每克软膏含维生素E 20mg)。

②口服桂利嗪,成人每次50mg,每日3次,儿童量酌减,连用2~4周。

③赛庚啶(每晚服4 mg)并用利舍平(每次0.125mg,每日2次)。

④雷公藤制剂。

⑤频谱治疗仪治疗。

⑥中药二甘汤外治,即以甘遂和甘草各9g,加水1 500~2 000mL,煮沸10分钟后,先熏后洗患处,各10~15分钟,一日一次,4~10d收效。

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扩张血管、活血化淤药物为主,如脑益嗪、复方丹参片等,可增强面部皮肤的血液循环。

另外,口服维生素E可增强血管对寒冷的抵抗力。

也可用中药桂枝10克、附片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丹参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干姜6克、鸡血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为一疗程。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的症状和冻疮有点相像,但是它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于冬季高发。

它通常表现为面颊、耳朵、手背、足背等身体暴露部位,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该斑块约绿豆至黄豆大小,多呈紫红色,中央部分色泽稍微更加深些,有的甚至隆起形成水疮。

该病的发病原因并不明了,一般认为是人体皮肤小血管对寒冷等物理因素产生的一种变态反应。

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暴露部位的小血管收缩,久之则小血管可能发生麻痹性扩张。

皮肤可能缺血缺氧,同时静脉血回流受阻,从而又造成瘀血现象,以至于皮肤血液循环障碍,故出现红斑、水泡甚至糜烂等各种皮肤损害。

也有人认为,这种病和广泛地使用空调有关。

其理由是,空调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暴露的皮肤就更加容易出现过敏性炎性反应。

寒冷性多形性红斑的治疗不能用冻疮膏,因为冻疮膏里含有酊剂、樟脑、酒精等刺激性物质,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甚至溃烂。

治疗寒冷性多形性红斑应该以扩张血管、活血化瘀为主,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

除此之外,还可以每天口服维生素E,以增强血管对寒冷的抵抗力。

但是预防和治疗本病有一种方法和冻疮相似,就是按摩。

按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给局部血管增加更多的血流方药: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桂枝10 白芍10 炙甘草10 生姜3片大枣10枚.金芪方(上海市华山医院方丽)黄芪12,金雀根30,茜草30,生地30,研粉,混匀制成糖衣片。

每日30片,分3次服,主治寒冷性多形红斑。

2.益气活血温阳汤(上海市瑞金医院卞宗沛)当归9,赤芍9,丹参9,桂枝9,党参9,黄芪15,附子6,陈皮6,水煎服。

主治寒冷性多形红斑。

3.地肤子方(江苏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地肤子30,槐花12,白菊花9,款冬花9,夜交藤9,水煎服。

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多形红斑。

外治方: 1.皮肤糜烂者,用三黄洗剂(经验方),外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