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1 引言世纪之交的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并以之为依据, 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 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 一.五” 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 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 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
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1979年以来, 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 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1989年 12月 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
特别是 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 ,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 两个根本性转变” 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 两个战略” 作出的重要决策。
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 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 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 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 社会经济状态分析→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 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 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 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 确定总体规划→ 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 近期实施方案制定→ 建设规划的管理。
通常情况下, 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 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 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但与此同时, 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 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
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 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 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 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 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 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由于体制的原因, 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 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 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
有鉴于此,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 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 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
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 21世纪议程中国 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 许多资源相对短缺, 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
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 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 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3如何体现“ 科教兴市” 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显然,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 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 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 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 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见图 1 。
图 1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示意图图 1仅对产生总体规划方案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在其后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都应按照类似的步骤考虑环境与资源的约束。
由图 1可见,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所示的比较环节处,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 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 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 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 直至满足为止。
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
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
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 1所示的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 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 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 特别在规划的开始, 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 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
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
需要说明的是, 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
(下转 25页 (上接 14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 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
可见, 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 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 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 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 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 科教兴市” 战略的贯彻实施。
5 结束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 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