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为应对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带来的竞争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发展中间业务。

开展中间业务不但可以为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不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与先进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最后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政策性建议。

关键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问题对策我国中间业务暴露的问题一对传统的中间业务依赖过大,中间业务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虽然近几年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对传统中间业务依赖还是过大,我国银行业仍然保持着主要依靠利息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

利息收入过分依赖,中间业务对于总体收入贡献率较低。

利率非市场化使国内的存贷款利差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按目前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计算,利差达306个基本点。

各行更愿意发展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赚取较高的利差收入。

中间业务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

例如,2007年,工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对营业收入占比为11.7%,占有国际结算优势的中国银行为15.46%,都远低于美国银行业40%以上的水平。

以招商银行为列,通过招商银行2004年报表可以看出招商银行的主要收入也是来自于利息收入,虽然公司已经开始注重新型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的提高,但利息收入比重仍然高达74.6%,而国外成熟银行利息收入占比都在50%以下,如汇丰和花旗银行利息收入比例还不到40%,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260多个中间业务品种中,传统的结算,汇兑,代理收付等传统的中间业务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新型中间业务还不足0.1,那些高收益而且具有规避金融风险的新型中间业务,例如:利率互换,期货,期权等还没有完全开展,而国外一些金融体系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更加重视规避风险效果比较好,收益较高的新型中间业务。

对利息收入过分依赖,中间业务对于总体收入贡献率较低。

利率非市场化使国内的存贷款利差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按目前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计算,利差达306个基本点。

各行更愿意发展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赚取较高的利差收入。

中间业务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

例如,2007年,工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对营业收入占比为11.7%,占有国际结算优势的中国银行为15.46%,都远低于美国银行业40%以上的水平二规模小,业务范围比较窄,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中间业务品种单调,拓展的广度不够。

首先是业务品种单一。

由于在农村信用社实习了将近两个月,所以对农信社的中间业务有些了解,在这以农信社为例,农信社的中间业务还是仅停留在代理、结算等业务,仅能为客户提供简单的中介性质服务,而咨询、评估、财务顾问、信息服务、担保、代客理财等新兴中间业务几乎还是空白,不能实现品种的多样化和服务的多元化,无法吸引黄金客户;其次是档次不高。

一般性业务居多,中高档业务很少,并且环节多、手续繁,如在代理业务方面,局限于为少数单位代发工资、代收个别机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在结算业务方面,只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转账结算服务,而且在途时间较长;再次是范围狭窄。

受服务和业务的区域限制,服务对象仅限于开户单位和辖内农户,使中间业务的收益性大打折扣,,虽然近几年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品种增多,市场有所扩大但发展速度较国外缓慢,规模偏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在这我们可以从信用卡这项银行中间业务为例。

信用卡的单位成本随着发行量的增加而减少,可以说信用卡的前期成本比较高,需要建立庞大的查询系统和清算体系,而这往往会造成成本比较高,所以银行要收回信用卡的成本那么就要形成一定的业务规模,中国信用卡市场目前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结构呈现出两寡头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市场交易结构和收入结构还有待完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国信用卡市场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规模和经营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三业务创新能力较发达国家缓慢,技术人才支持不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仍处在较务大多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代理收付银行卡等收益水平较低、大量占用劳动力和系统资源的产品上;同时我国银行新型中间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等传统的、附加值较低的中间业模仿,缺乏市场。

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电子网络和设施的功能不完善,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严重制约着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点:银行在硬件和软件建设缺乏科学专业的技术指导,表现为,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规模效益差,资源无端浪费。

第二点:各商业银行现有的技术支持与当前市场需要相脱节,一方面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产生过剩,缺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又缺乏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业内人士认为,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在实现区域性、系统性联网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的信息共享通讯网络已经势在必行了。

同时,努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和珍惜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以此提高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虽有较大增加,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然较少缺乏创新。

实习时在农村信用社,所以在这以农村信用社为例,目前人才匮乏、员工素质偏低已成为农村合作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主要障碍,与中间业务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上,中间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要求从业人员既要精通传统基本业务,又要懂得金融非银行业务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金融政策水平,并兼备操作性和理论性,而从当前农村合作银行员工队伍的现状看,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二是思想上,中间业务对多数员工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涉及范围广,而现有人才对其认识和掌握尚处于粗浅阶段,思维更新跟不上中间业务的发展要求;三是技术上,缺少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预测、决策和公关开拓能力的复合型、开拓型人才。

四中间业务发展层次比较低,发展不健全虽然近几年各大商业银行加大了中层和高层产品的开发但是业务品种集中且类似。

各行中间业务多集中于收入附加值较低的业务,如代理类业务、资金清算等业务。

此类业务类似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高但回报相对较少。

而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种类丰富、组合多元化,产品技术含量高,不局限于传统银行所经营的货币市场领域,更多地指向资本市场。

上海银监局指出,目前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品单一、层次较低。

中资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大多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代理收付、银行卡等收益水平较低、大量占用劳动力和系统资源的产品上,而在利用经济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因素为客户量身定制提供高层次服务方面相当不足,可供选择的产品也较为有限。

二是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等传统的、附加值较低的中间业务上,许多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科技化程度不高,易被模仿,缺乏市场竞争力。

现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局限于层次比较低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品上,这些约占中间业务种类的60%。

而在利用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服务方面,则还比较欠缺;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发展明显不足,覆盖面窄。

五金融监管不到位。

. 金融监管不完善。

目前,对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监管还不到位,不完善。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许多方面还不规范,自我约束性不强,经常出现违规行为。

我国金融法规仍不健全,金融监管手段仍很落后,还没有将金融创新活动纳入正常轨道,缺乏统筹容易造成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金融监管的独立性不够,监管目标不够明确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差。

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

但是,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

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导致监管过程脱节,多头、分散,使监管环节出现诸多漏洞。

所以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加强金融监管的创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任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中间业务监管不到位,目标市场不明确,缺乏协同一致、高效率的营销运行机制。

一个准确的金融市场营销目标代表一家商业银行明确的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比较盲目,为了取得所谓的竞争优势,在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上都使出浑身的解数,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从经营种类多样化、手段现代化等方面积极参与竞争,但却没有一个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的确切的市场目标、客户目标和产品目标。

目标市场不明确,使商业银行竞争策略针对性不强,个性不足。

与大量的投入相比,银行并未赢得理想的竞争优势。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一没有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中间业务产品定价关系到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中资商业银行新型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管理在观念、体制和定价模式方面存在许多缺陷。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定价机制逐渐完善,各中资商业银行纷纷建立了基于成本和风险溢价覆盖的定价模型和垂直管理体系,而中间业务产品的管理和定价机制还普遍存在着诸多缺陷。

国内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定价上较为随意,缺乏系统性。

未能实现全成本核算,中价业务产品的定价缺乏准确依据。

由于一些新型中间业务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不少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争夺存贷款份额的手段,以至于在竞争和经营实践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方面。

仅就前段时间跨行查询收费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其主要原因就是中间业务的定价机制不完善。

2001年出台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在中间业务缺乏可操作性,没有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导致商业银行没有定价权,市场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比较混乱,没有体现普通客户与优质客户的区别,对普通客户收费比较低廉而对优质客户的收费上存在无序竞争,是银行无法合理定价。

要在短期改变这种状况存在一定困难中间业务定价能力较薄弱。

各行自主定价能力较弱,定价大多采取市场跟随策略,普遍将减免中间业务收费作为营销客户、拓展资产负债业务的辅助手段。

而美国银行业价格管理已经成为其业务发展手段而非单纯的定价工具,定价时关注细分客户、差异化定价、产品组合及捆绑销售定价等,且注重利用大量历史数据,对价格和业务量进行详细分析等。

二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乏力长期以来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一些银行从本行实际出发,进行了市场定位,明确了目标客户群体;一些银行进行市场细分,推出了特色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