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杨宪益《野草》英译本中翻译与美学的结合研究
杨宪益《野草》英译本中翻译与美学的结合研究
杨宪益《野草》英译本中翻译与美学的结合研究
于 红 奎晓岚 内蒙古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59
[摘要] 鲁迅的《野草》是其所有作品中带有独特趣味的散文诗,其译本也在很多国家引起强烈反响,这些译本中尤其
是以杨宪益的译本最为著名,他用娴熟而准确的翻译手法将鲁迅的写作特点通过英文展现给国外的读者。 本文将通
点,围绕这本散文集的“独语”的含义及启示展开讨论。
期的随感,有的情感不能直接表达,因此所创作的内容较为
一、从翻译与美学角度探析《野草》杨译本的英语接受及 含蓄。 如果将鲁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这些欲言又止的文
“独语”含义 在海外市场中,《野草》 的英译本早在 1931 年便已经出
现,但是由于当时的战争局势,这个版本的译本并未出版发 行。 这是有文献记载以来最早出现的英译本。 待新中国解放 后, 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才出现, 并于 1974 年出版发行。 之后又进行了两次再版,到 2003 年还出现了中英文对照版 。 但是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几乎都是译者和出版社两者其一 是外国的,但是《野草》却恰恰不是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可 能是由于当时的海外出版市场环境考虑,出于经济效应的角 度不可能为其译本进行一版再版,也有可能是因为杨译本的 翻译确实精准入微,完全可以满足国外读者的需求,因此无 需再进行翻译。 在海外市场,普通读者的市场需求很强,但是 真正学术方面的研究人员又会寻找中文原著阅读。
场,是其他同时期作家很难比拟的。 在四百余人的现当代作 于现代经验的渴望, 鲁迅甚至可以改变中国诗原有的模样,
家群体中,以个人专辑的形式出现在海外市场的也只有鲁迅 开创一个崭新的领域。 业界也有不少人针对杨译本的《野草》
了。 单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鲁迅的作品所具有的世界性及民 发表过专门研究的著作,其中不乏精彩之处。
学语言相结合,又不难看出其中的联系,进而对鲁迅本人的 内心世界和外在社会的独特记录方式,这是一种集文学与精 神的高度融合,极具美学色彩,创新了文学形式,同时也采用 高超的语言艺术,将鲁迅的生命体验用简单而超越简单的方 式表现出来,无论是中文版本还是杨译本,都能表达出世界 文学界同通的形式,将他的世界接受程度有效地拓展开来。
在我国文学史上,现代散文具有两种不同的体式,分别 是闲话风和独语体,散文集《野草》恰恰两种方式都运用到极 致,杨译本中也对这两种形式进行了较好的翻译。 特别是独 语的形式,鲁迅不把内心的感想与读者交流,甚至是非常排 斥与读者交流,他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直接将笔触直达自
[作者简 介] 于 红(1974-),女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人,汉 族,硕士 研 究 生 ,内 蒙古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奎晓岚(1963-),女,内 蒙古 呼和浩 特人 ,蒙古 族,大 学本科 ,内蒙 古医 科 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研究:英语语言文学。
族性。 笔者将通过鲁迅的《野草》杨宪益版本的译本为蓝本,
就好像夏济安所评价的那样,鲁迅的这部散文集的确是
将他作品所涵盖的翻译与美学的文化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 一本很奇特而又富于情趣的书, 在鲁迅的所有作品中,《野
解读。 重点围绕杨译本在海外市场的英语接受能力为着手 草》都显得格外醒目和特别。 整部作品很多内容都是那段时
杨译本对《野草》的诠释在海外市场引起较为强烈的反 响,美国的华人学者夏济安便对《野草》这样评价,他说这本 散文集是一部富有独特的趣味的书,他认为在《野草》中除了 我的失恋这部分内容外,其余部分的翻译形式都堪称诗的雏 形,在译本中暗藏着或跳跃或静止,或流动或闪光的影子,通 篇呈现出较为强烈的情感形象。 有不少英译本的学者这样评
己的内心深处,心中传神的感觉可以是情绪上的波动,亦或 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心灵体验,而这背后的思考则是更加深入们也能分析出,所谓的“独语”可能 包含的内在性质,它可以是自省的,排他的,更重要的是具有 一定的升华效应。 这种“独语”效应在杨译本中得到很好的诠 释, 他将鲁迅当时所经历的人生及生命体验表现得淋漓尽 致,也将他的思想情感及批判精神通过译本展示给海外的读 者。 这是一种内心的凄凉,通过《野草》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作 者内心所承受的磨砺,那是一种孤独和绝望。 首先通过自身 的巨大牺牲承受一切,进而对自身所经历的内容进行反思和 承担,最终将这一切升华为一种艺术价值。 这才是“独语”的 整个过程和精神体验。
在杨译本中,杨宪益将鲁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了 深入的分析,并结合鲁迅的心境将整部作品的翻译技术处理 得惟妙惟肖,据鲁迅自己描述,当时他的心情太过颓废,以至 于很多文字描写的内容难以言表,他的复杂心境及特殊的生 命体验通过了一种特殊的文字处理方式“独语”表现出来。 此 时的鲁迅处于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阶段,他并未在《野草》中 对读者说教任何内容,而仅仅是在创作,这也改变和丰富了 他的文学语言风格,这种较为深入的自我反省就是“独语”的 最好体现。
二、杨译本将“独语”形式推向世界文学界的启示 鲁迅的众多作品都通过译本形式走向了世界文学界, 无疑给文学领域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理论层面的拓展 空间非常大。 “独语”这种形式也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财富 之一。 在散文集《野草》中,“独语”的形式也得到很好的诠 释 ,杨 译本 将 这 种 形 式 完 整 地 通 过 译 本 推 向 世 界 ,让 “独 语 ” 的文学特性得到施展的空间, 这其中也蕴含着世界文学界 丰富的理论启示。 尽管《野草》中有较多地方集中展示“独语”的精神,但是 这种形式并不是最早出现在《野草》中的,因此对鲁迅的散文 诗创作翻译早在其他文集中便有所体现。 不仅是散文诗,其 他题材的作品也都有这方面的体现,“独语”是一个较为常见 的文学概念,仔细观察鲁迅的不同作品,这其中是暗含着众 多变化的细节, 鲁迅的整个写作生涯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 程。 文学中的“独语”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在翻译领域中,关于 “独语”的合理用法在杨译本中得到较好的诠释。 既表现出了 汉语的特色, 又将文学中的这一现象传递到国际文学领域。 探析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古典文学时期到现当代文学时 期,从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几乎都能找到“独语”的痕迹。 关 于“独语”的文学作品在我国也为数较多。 从“独语”的角度解 读中外文学作品的文章更是不可胜数。 “独语”的用法总是不 经意间便将文学与任性的深层次内涵联系在一起,很多文学 作品中, 都会隐约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存体验的感受,特 别是处于生命的底层阶段时, 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焦躁与不 安,经历过绝望,经历过孤独,甚至有过面临死亡的恐惧感, 这些经历都使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抵抗的力量,那是一种面 对底层以后得坚韧与沉静,也暗含着自我反省,这些品质的 体现正是“独语”用法的特征和意义所在。 《野草》的杨译本中,杨宪益深刻理解了鲁迅当时的处 境 ,对 于 鲁 迅 欲 言 又 止 的 言 语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体 会 ,切 身 感 受 到鲁迅当时的心境。 了解了这一系列的感受后,在翻译的措 辞与美学的体现上, 尽可能多地从原著作者的角度出发,既
过翻译与美学的角度对杨宪益的《野草》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野草》;英译本;翻译;美学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06.048
作为对于中国文坛影响力最强的作家之一,鲁迅的作品 价杨译本, 他们认为在这部作品中看不到鲁迅说教的影子,
无论是从时间的角度还是规模、范围都在海外具有很大的市 而是鲁迅通过笔触体现的是其真正的创作语言,这是一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