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
•4.5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 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 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 这些可能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 的“丝”读音而来,或曰源于“瓷器(China),或曰 闽南话的“茶”。 “支那”,拉丁文作Cina,意大利文作Sina,法语作La Chine,英语、德语作China。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称中国 为“支那”,为佛经中“思维”之意。
第二节“中国”的概念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地理
1 文化的概念
2 地理与地理学
3《中国文化地理》的教学目的
1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结构
文化的类型
文化的特征 中国语言系统中的“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即指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方式及 其一切成果的总和。
•3.2 《中国文化地理》的教学目的
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把握整体特征
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 唤醒文物资源保护意识,利用、开发文化资源 发掘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统一
第二节“中国”的概念
1.在文史资料中的中国(地理名词) 2. 文化观念上的中国(文化名词)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政治名词) 4.“中国”的别称
民族的概念
“华尊夷卑”的价值取向(文化类型的名称)
•4.3 “九州”
中国早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周礼·职方》、《 尔雅·释地》所记载的“天下疆域”:“芒芒禹迹,化为 九州岛”。是以春秋战国之际为兰图,把当时的版图划 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 荆州、梁州、雍州。各种书籍表述有所差异。
代表: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中国版图上的新石器文化
1.3 中国文明的起源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 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 (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 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 利用文字做记载,并且知道冶炼金属。 商代的殷墟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 的中国文明。” 如此,中国文明至今只有3300年。 可是,有人推测在这以前中国文明还有一个更古的、更原始的 阶段,即一般所称的5000年的文明。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
1689年,清朝康熙皇帝委派钦差大臣索额图同沙俄政府签订 《尼布楚条约》,时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 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大臣”。这是“中国”作为主权国家 专称正式用于外交事务的开始。
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始,“中国”一名以战败国的 身份多次登上过国际舞台。
4 中国的别称
华夏
中华
九州 四海、神州、赤县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
•4.1 “华夏”
“华夏”释义
“华”为图腾名称,意为“花族”,以谷子和黍子开的小 花为图腾,“夏”为自称之语,意即“人” 华夏族团的形成:“夏”+“夷”+“苗蛮”
在国家形成的前夕,黄河与长江流域主要分布着三大集团: 黄河中游为华夏集团,黄河下游和江淮流域为东夷集团, 江汉流域及长江以南为苗蛮集团。
“天下”就是“九州”,“九州”的涵义实际是代表当 时中国人视野中的天下九大地理单元。
•4.4 四海、神州、赤县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称国境以外为“海 外”,是因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 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 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和起来只能算一州,叫 “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 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9个,组成大九州,大 九州四周为大瀛洲所环绕。所以,“神州”之占天下八 十一分之一。
中国文化地理
主讲:张 建 新
二零一六年三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 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地理历史环境 中国文化分区 民族、宗教、信仰 语言、文学、艺术 饮食、服饰、建筑 中国地域文化综述
第一章 中国文化地理的概念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地理
北疆文化区 内蒙古文化区
东北文 化区
黄土高原文 化区 燕赵 文化区
齐鲁文化区
南疆文化区
甘青文化区
中原文 化区 淮河流域文化区
青藏高原文化区 云贵高原 巴蜀文 文化区 化区
荆湘 文化 区
鄱 阳 文 化 区
吴越文化 区 闽台文化 区
西南少数民 岭南文化区 族文化亚区
3《中国文化地理》的研究对象
中国文化地理是指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
中庸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政治与礼仪文化的核心
宋人石介《中国论》谓:“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或曰中国,居 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陆九渊《象山全集》中谓:“中国得天地中和之气,故礼仪之所在”。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华夏民族
•4.2 “中华”
地域概念——“中华”为“中国”与“华夏”之合称
魏晋文献最早出现“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 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
从华夏族到汉族:华夏族融合了藏缅族、吐火罗人、东夷、通古斯族、 西戎、苏美尔人、祝融氏、蚩尤后代、匈奴、鲜卑等。西汉时期,以 华夏族为基础产生了新的民族:汉族。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与东夷族、 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秦汉时期,中原农业区的统一(汉民族)和北方 游牧区的统一(以匈奴为核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律名律疏议释义》曰:“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 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1 文史资料中的 “中国”
指天子所居京师,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
《诗经· 民劳》注:“中国,京师也”
指“天下之中”的地域,指中原地区:
《史记· 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指诸夏所居的城与地区,指国内、内地:
《论语集解》:“夏,中国之人也”, 《史记· 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1.2 中国文化的多元并举
黄河流域-小米文化区
中原区: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东部区: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住屋:半穴居
长江流域——水稻文化区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4400-3300 住屋:干栏式建筑
B.C.)
东南沿海:根茎作物区(闽粤及台湾西海岸地区)
地理: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
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2.2 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 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结构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历史地理等 经济地理:
•2.3 文化地理学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2 中国本土文化的形成
3 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程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人类的文化最早的是石器文化,到现在已有200~ 300万年 石器文化分为三个阶段: 旧石器文化:约200~300万年; 中石器文化:只有3000~4000年; 新石器文化:也只有4000~5000年;
庙堂文化、市井文化、乡土文化,等
从生产方式视角看: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等 从生活视角看: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等
•1.4 文化的特征
总的特征:崇尚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真、善、美。
具体来看有如下基本特征:
创造性:文化是人类的创造,人们后天习得的
同一性:同质性所决定(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
以礼俗、民俗、风俗的形态出现
观念(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氤氲化育
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凝聚为文化的精神 内核
•1.3 文化的类型
从时间视角看:原始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等 从空间视角看: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大陆文化 、海洋文化、岛国文化;
通俗地讲,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的结构
物态文化层: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构成,是人的物质生
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基石;包括:建筑、园林、 服饰、饮食
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
制度、社会组织构成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
指“尚中”文化模式的滥觞,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
《诗经》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2 文化观念上的“中国”
中央大国
“以中为尊”的正统理论,大一统国家的代表
早在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 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或四夷。 《孟子》:“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中华民国的简称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