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节奏
罗亚丽
在人类诞生以前,自然界中的节律运动就已存在。
有动就有声,有声必有动,动与声声与动的运动就是节奏的表现契机。
如日出月落、昼夜更替、海潮涌退、水浪起伏、四季转换、草木枯荣、刮风下雨、雷鸣闪电等无不都是自然界的节奏现象。
至于地上跑的,水上飘的和天上飞的各种动物的生命运动更是充满了节奏。
如心脏跳动,呼吸循环,形体动作,以及人为的制造的各种声响,在音乐音响运动中,声音的轻重缓急,有节制的变化和有规律的交替所形成的节奏,也正是生命运动在音乐中的缩形。
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力克曾说过:“自然界中并没有旋律,也没有和声,唯有负载着这两种要素的第三种要素--节奏,在有人类之前,并且不依赖人类就已存在了。
”
世界是物质的,有物质就有运动,有运动必然会产生它的节奏。
俗语讲: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不管人言还是兽语,都必然有动作和声响给以相应的配合,这就是节奏。
人不但需要节奏,更需要掌握和运用节奏。
宇宙万物,一切生命的表现,都必然伴随着动和声这两种现象。
所谓节奏,最广义的解释就是运动的节律。
节奏运动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与这种客观的物理现象相对应,在人的心理上便产生了内在的“节奏感”。
朱光潜先生曾说:“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感)的传达媒介。
”节奏常具有规整、匀称、稳定协调的特点。
规范性节奏运动,一般是呈周期性不断重复出现的节律律动,它的直接效应便是满足人们对节奏运动的心理予期需要。
节奏始终是一种最富于动力的要素,与人类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它贯穿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和角落,就其性质和功能来看,大体可分为:(1)生产劳动(脑力与体力)节奏。
(2)家庭生活(物质与精神)节奏。
(3)社会工作(个人与集体)节奏。
(4)人类活动(文体与社交)节奏。
从分类上来看,显然是不同的,但牵扯具体内容时,相互间又有着一些内在的联系,当然,不同之处还是较为明显和突出的。
如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节奏要求。
物质精神生活条件较好的知识份子家庭与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的一般普通的家庭,对节奏的运用和需求是不会相同的。
但就节奏的功能方面,人们都不会忽略,都会抓住节奏的特点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以求生活的稳定与协调。
就拿工作来说吧,有的工作需要用果断俐落迅速敏捷的方法去处理去解决;而有的工作却需要用冷静沉稳深思熟虑的方法去对待去完成。
这就是因工作的性质与内容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即不同的节奏)。
只有掌握节奏的特点及其共性,合理的运用,才能使节奏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以达到把工作做好的目的。
音乐节奏除了突出地表现在精神生活、体育活动、社交活动、娱乐活动中之外,其它几个方面也同样离不开音乐节奏。
就拿劳动节奏来说吧。
劳动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较为突出,可以这样说,劳动节奏运用了音乐节奏,音乐节奏也在劳动节奏中表现出来。
民间各种劳动号子的运用,足可以说明这—点。
如此下几种:(1)搬运号子有:装卸号、挑担号、抬物号等;(2)工程号子有:碳号、夯号、采石号、伐木号等;(3)农事号子有:车水号、打粮号、插秧号等;(4)作坊号子有:盐工号、竹麻号、打澜号等(5)江河船号有:川江船夫号、漕冰船夫号等;
(6)海洋船号有:平号、急号、欢乐号、抒情号等。
这些号子,由于劳动的项目不同,达到的目的不同,所以对节奏的要求,运用及各自的特点也是不同的。
有的节奏平稳,有的节奏急促,有的节奏缓慢,有的节奏由慢渐转快,有的节奏由快渐转慢,有的节奏由快突转慢,有的节奏由慢突转快等多种表现形态,尽管节奏千变万化,但都是运用音乐节奏和音乐旋律的规律及特点与劳动节奏相吻合。
可以看得出来,劳动人民是在心情抒畅,精神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劳动任务,由此说明了劳动生产离不关节奏,更需要音乐节奏。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地看出音乐节奏源于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运用了音乐节奏的特点,并加以理顺和调整。
凡是能引起人的美感快感的节奏运动,大多是艺术节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节奏。
这种节奏是音乐艺术产生的生物性根源,因为节奏的本源就是生物运动,所以音乐要素中,最先产生的是节奏,人类最先感觉到的也是节奏。
原始人类对节奏的感觉也要先于和超过对音阶和旋律的感觉。
我国最早的音乐记录也多是节奏。
从中国古代乐器不难看出,最早最多的是打击乐器即节奏性乐器。
因为打击乐器相对而言,它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凡是能发声的物体都可以制成打击乐器。
因此随着节奏的出现有了节奏性乐器--打击乐器。
音乐中最表层的节奏是由音响运动中(相同音高和不同音高的) 音的“起奏点”对时间过程的分割体现出来的。
音的起奏点是表层节奏中最小的事件,这些事件的排列方式,就构成音乐的节奏律动样式,也就是节奏。
在音乐作品中,表层节奏形态,给人们以最直接的印象,但在音乐的内层,诸如和声进行织体的展开,音色的变化,调性的布局,曲式各部份的比例等,也都不同程度的潜在着某种节奏型(即有典型意义的节奏) 。
在风格各异的众多作品中节奏必然有千变万化。
节奏是音乐中节奏、音高、音色、旋律和风格五大要素之一。
如同一个人的骨筋血肉皮中的骨胳一样重要。
各种要素想发挥其各自的功能,必要依赖于节奏形态,也就是说,各种要素一但离开了节奏形态,如同人类断了食粮一样失去了生命。
节奏在戏曲中突出为板眼,所以在过去的戏班子中艺人讲:“唱戏不懂板等于二五眼”,这足以强调节奏的重要性。
当然,在打击乐器中,节奏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也就是说,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含糊。
过去说的懂板不懂板,现在指节奏感的好坏。
节奏的特殊威力,在于统一和协调。
如万人大合唱或万人大合奏,当指挥运用节奏形态用指挥棒一点时,演员或乐手便会同唱一个字或同奏一个音。
衡量或测试一个人的音乐素质条件首要的是节奏感。
通过对节奏的记忆、模仿、领会和反映的测验,便会了解到一个人的主要音乐素质条件。
耳音条件不好,但具备了良好的节奏感,这个人起码可以在乐队里参加打击乐演奏。
当然耳音条件也不错,那更全面了。
然而一个人尽管有较好耳音条件而节奏感不好,他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乐手或歌手。
一名优秀的乐手或歌手,他会认真分析节奏形态在乐曲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乐曲歌曲中的节奏形态进行细致的研究推敲是了解掌握乐曲歌曲的的内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提高演奏演唱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旋律固然是音乐的灵魂,但在音乐的要素中,节奏又是最基本的东西,因为旋律实际上从来也不可能与节奏相脱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要素。
音调素材(一些不同音高的音的连接) ,只有纳入到一定的节奏组织之中,才能成为活生生的旋律,然而节奏本身却可以独立存在。
节奏的表现要通过节奏形态,节奏形态包括节拍、节奏以及速度。
同一个抽象的节奏型,放置在不同的节拍形式中,会造
成不同的效果。
在乐曲中,节奏型的运用极为重要,因为不同的风格和情绪,必然要有相应的节奏型给以配合。
显然,不同的节奏型表达出不同的风格和情绪。
一个出色的作曲家,必然是十分重视节奏型的运用,而且往往是在作曲过程中,首先考虑到节奏与节奏型的安排。
这样实际上已经构成了整个乐曲节奏进行的框架。
节奏型的运用还能够决定乐器的生命力和成功率。
不妨我们回顾一下所喜爱的乐曲或歌曲,稍加分析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节奏与节奏型的成功运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节奏更为奇妙的作用,不仅在于使音调素材“受精”而孕育出旋律的生命和性格,而且在多声部乐曲中,对音乐织体的造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声部织体中节奏花样的编织是传达音乐意味的有效手段,也往往是音乐体裁特性确定的标志。
总之节奏对我们人类各个方面所具有普遍性意义。
认识节奏就能更好的了解音乐,从而获得乐趣和生机,光明和幸福,更能给我们以鞭策、敦促、鼓舞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