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国外, 社会, 责任, 企业, 研究相关词条:国外, 社会, 责任, 企业, 研究摘要: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所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激发了国内学术界与企业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探讨的浓厚兴趣。
文章总结了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历程,包括学者的论战、概念的界定、不同学科视野和相关衍生理论及实践研究,并对当前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实践,趋势引言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研究引起了国内企业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生产过程的劳动安全保护等以及SA8000认证的实践,促使我国公众对CSR日益重视。
但是,国内学术界与企业界对于CSR的系统探讨相对较少,笔者拟就国外CSR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实践进行概述,并总结其研究趋势与前沿问题,以供CSR的研究者参考。
国外对于CSR的关注始于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大型企业,拥有经济优势的大型企业滥用其权力,使市场中其他经营主体与消费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加大,进而产生行贿、虚假广告、劣质产品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此后不久,Andrew Carnegie (1899)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观点。
然而,受到时代背景限制,Carnegie的观点主要针对大公司,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社会关注。
与此相适应,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只是零星的、偶然的和不系统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被提出来。
Oliver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哲学》中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
Howard R.Bowen(1953)发表了《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提出了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从而开启了关于CSR的现代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起,企业引起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学术界开始深入研究CSR问题。
一、关于企业有无社会责任的论战1.Adolf A.Berle与E.Merrick Dodd关于企业管理者地位与责任的论战。
1931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Berle提出了公司的管理者是谁的受托人的问题。
他认为,企业管理者只能是企业股东的受托人,企业管理者的权力有必要加以规范和限制,他们的一切权力只有在能够为股东带来可以判定的利益时,才是适当的,法律应该保护股东利益,防止管理人员追求股东利益以外的其他利益。
他的观点立即引起哈佛大学教授Dodd的激烈反应。
他认为,企业是既有盈利功能,又具有社会服务职能的经济机构,企业管理者不仅受托于股东,而且受托于雇员、消费者和广大公众。
他认为,企业应该树立起对雇员、消费者和广大公众的社会责任观。
在争论发生多年以后,双方观点又相继发生改变,分别公开认可对方的观点。
Berle与Dodd的论战反应了CSR问题的复杂性,也对CSR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其他支持CSR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倡导与支持CSR的观点逐渐增多,主要人物有美国管理学家安德鲁斯、彼德·F·德鲁克、弗里曼、布莱尔等。
归纳支持CSR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企业为了自己的长期利益应向社会负责,因为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与企业自身的事务有一定的联系,企业应该对解决这些问题发挥自己的作用;第二,现代社会对企业职能的理解,已经由单纯经济使命向兼顾社会使命转变,企业应该调整自身角色,承担社会责任,否则可能危及自身的合法性;第三,企业拥有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管理才能、专长与资本,有些问题最终也需要企业来解决;第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政府干预与管制,减少成本压力;第五,企业有道德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社会公众普遍支持企业对社会负责任。
3.其他反对CSR的观点。
反对CSR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里德曼、哈耶克和波斯纳等。
总结反对CSR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企业的唯一责任是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至于社会问题应该交给政府立法解决;第二,企业的存在不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企业管理者没有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长,由他们解决社会问题,可能会产生偏差;第三,CSR是一个道德问题,难以把握其内涵并加以落实;第四,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能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其竞争力;第五,企业在经济、环境与技术方面已经拥有很大权力,不应该再给它们运用其他权力的机会;第六,企业管理者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会淡化对企业主要目标的重视。
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关于CSR的概念,至今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
一些学者从CSR的内涵出发,对CSR的定义进行界定,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其一是以Carroll为代表,他把CSR看作是一个涵盖各种企业责任的概念,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企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道德与伦理责任之和。
其二是认为企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与社会责任,CSR与其他责任为互相并列关系。
另一些研究者则以外延式的方法对CSR进行界定,如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专家在1971年6月将CSR列举为10个领域的58类行为。
此外,除了学者以外,大量国际组织、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如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贸发大会(UNCTAD)、欧盟委员会和世界银行等各自对CSR进行了定义。
综观大量文献,目前国际组织对CSR的定义有以下共同看法:一是CSR属于公司的自愿行为;二是认为CSR应该包含环境、劳工权益和人权方面的保护措施以及参与社区和社会公益活动等要素;三是认为其承诺的责任应高于多数国家的法律要求。
虽然学者及各类组织对CSR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对其主要内容已达成共识,即一个企业对自己的股东和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些责任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并高于相关法律的要求,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相应贡献。
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内涵的不同学科视野1.经济学视野。
从经济学角度一般认为,CSR与企业经济行为同时发生,并且带有一定经济行为的外部性。
CSR的纯经济观从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的矛盾冲突来否定企业从事更多的社会活动,而社会经济观则从企业的长期发展中考察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长期财务绩效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
另一些学者则通过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发现企业可以通过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来使外部影响内部化。
2.伦理学视野。
从伦理角度,研究者普遍认为,企业在具有法人资格的同时,还同时具有道德人格,而企业道德问题则被看作是伦理学原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应用。
关于企业应该在社会中扩大自己角色的观念,在20世纪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初始原则:慈善原则与服务原则。
伦理学家认为,慈善活动并不是CSR的全部,公司经理是社会的服务员或受托人,他们被期望在决策方面能够有责任的去行动。
企业从遵纪守法到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价值的一种提升,并具有社会价值导向的作用,表现为社会共生共荣的伦理精神。
3.社会学视野。
根据系统论观点,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则是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单元之一,企业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
在系统运行中,企业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内生性需求,并不是来源于企业行为之外的压力。
另外,从社会运行角度,社会是按一定组织形式建立起来的,对社会的组织与管理是社会运行的客观需要,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必须在分担社会运行成本方面承担责任。
4.法学视野。
西方理论界通常从《公司法》角度入手,将GSR纳入公司治理环节。
传统企业法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将企业排除在社会责任活动之外,认为企业的适当目的仅是追求最大限度盈利,社会责任应该是政府考虑的问题。
而社会责任的倡导者则认为,除要求企业切实维护法律赋予股东权益外,还倡导和鼓励企业在决策中尽可能以高于法律标准将非股东利益相关者权益纳入考量。
CSR之所以能在经济法秩序中找到充分依据并得到有效实现,是因为企业的经济力量的崛起已经远远超越了它作为一般民事或商事主体地位,也远远超越了股东作为普通财产权主体的地位,倡导CSR已经是现代企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5.政治学视野。
政治学家认为,由于企业生存于一定社会中,就必须以一定的政治权力架构和经济关系为约束。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让渡部分权力给政府或社会,从而换取企业在有序竞争的市场中生存。
企业让渡给政府的权力是企业的法律责任,以政府信任为基础而让渡给社会的权力则表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当今政府的权力也出现了双向让渡的趋势,对外向国际组织让渡部分主权,对内向各种社会组织放权,政府已不再是所有领域唯一的权力中心,很多社会事务已经由社会组织运用其社会资源与社会权力来治理,因此,企业作为社会组织在接受政府让渡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与此相应的责任,亦即CSR。
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衍生理论1.企业公民理论。
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与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
企业公民要素包括三个核心原则和三个价值命题。
三个原则是危害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关心利益相关者并对他们负责;三个命题是理解、整合和强化企业价值观,将这些价值观融汇到企业核心策略中,形成支持体系强化这些价值观并实施。
企业公民的发展随企业的发展呈现阶段性。
莫维斯(Mirvis)将企业公民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级阶段,企业主要是按照法律与行业标准来进行生产经营,很少考虑股东利益以外的事务;第二阶段是参与阶段,企业开始用新视角来看待自身在社会的作用,参与更多的社区与社会事务来争取公众的信任;第三阶段是创新阶段,企业不但要对股东且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第四阶段是结合阶段,企业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将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等相结合;第五阶段是转变阶段,这一阶段的企业家也是慈善家,把企业公民看作持续的商业行为,关注世界贫困和疾病等一系列问题。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The Stakehold)概念最初由伊戈尔·安索夫在他的《公司战略》提到,1984年弗里曼的专著《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式》出版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开始被广泛使用。
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或者能够被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个人与团体。
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是关于公司治理的理论,它是从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角度提出企业不仅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
普瑞斯顿通过比较研究,认为在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下,供应商、投资机构和员工被看作投入要素,而在利益相关者模型中,除此之外,投入要素还包括政府、社区、政治集团和行业协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