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PPT课件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PPT课件


【比对判断】 原文说“微博粉丝”是“为了追逐
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而选项说
“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来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的说法就属
于无中生有了。再者,原文中说“为大众建构了生
活的幻象”的主语是“偶像”,而选项把这个主语说
成是“微博粉丝”,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5.2014年高考,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命 题样式稳定,应以2013年题型为训练重点。备考
时要逐一落实对设错类型的认知,如以偏概全、 无中生有、颠倒因果、偷换概念、断章取 义、张冠李戴、混淆范围等等,只有掌握了这
些设错类型,才能顺利判断出选项的正误。
怎样读?
坚持一种信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读(题干选肢) 坚持“六字方针” 找(文中信息)



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 技法 ,画风
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对应原文] 陈淳 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
花鸟、山水兼擅。
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
干湿浓淡和渗透 ,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
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比对判断】 “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 技法”的人是陈淳,而不是文徵明,属于张冠李戴。
达的意思。
例 [2013·山东卷]第 7 题 D 项



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 ,从而
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对应原文]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 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 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 静寒中表现生趣, 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
漏 比(选肢和信息) 衍

高考论述文阅读题
窥探陷阱
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
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
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
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
答 题
要有以下十种类型:


1.曲解文意。原文是那样说的,而选项却偏
偏给出另一种理解,故意曲解作者的观点或所要表
2.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
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 [2013·辽宁卷]第 3 题 D 项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 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 的文化价值特征 , 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对应原文]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 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 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2014届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想说爱你不容易
选材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 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 历史学等 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 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考纲说明
•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 1、 理解 •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 • 2、 分析综合 • (1)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情纵览
2.题型上,2010年有四道题,两道客观题, 两道简答题,每题3分,共12分。但从2011年开始, 减去了一道简答题,至2013年的三年来,都是两道 客观题和一道简答题,分值一直都是9分。这种题 型和分值的稳定保持了三年,预测2014年将继续保 持稳定。
3.阅读篇幅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考查角度比
【比对判断】 原文说“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 之下……”,而选项说“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 价值特征……”,选项的说法与原文有较大的出入,这就 是篡改原文了。
3.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
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颠倒对象。 例[2013·四川卷]第7题C项

4.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
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 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例 [2013·天津卷]第 6 题 B 项
“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 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 力 ,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想。
[对应原文] “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 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 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 物等偶像 。偶像 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 象。
较稳定,三道试题主要涉及理解文中重要概 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信 息以及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等 方面,主要集中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种能力上。
考情纵览
4.从选择题的题干要求来看,要求选择正确 (或最恰当)的一项,要多于要求选出不正确(或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说明选项大多设误, 含有陷阱。
5.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
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来干扰考生。 例 [2013·山东卷]第 6 题 B 项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 永恒的宁静是中国 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
[对应原文]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 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 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 面目 。
考 什 么 ?
考情纵览
考情纵览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本考点是必考内容, 考查形式一直比较稳定,具体特点如下:
1.选文题材趋于多样化。浙江省高考的论述 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主要是社会科学类文章, 2010年和2012年选择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 2011年选了一篇兼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章, 但总体而言仍然属于社会科学类。2013年的选文 跟建筑学有关,但主要内容还是谈社会学的。选 文大多比较中和,虽有一定的专业品位,但专业 术语和难懂的专业知识极少。
• 【比对判断】 原文中有两个关键的短句,其 一是“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 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其二是“静寒 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由原 文可知作者对“空虚和死寂”是持反对意见 的,但选项中把这个意思说成是“以彻骨的 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 即肯定了空虚和死寂,这就曲解了原文的意 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