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
语感的重要性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出而日渐深入人心。
“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写入了课程总目标,而且在课程标准中多处被提及。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
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读中感悟,训练语感;品词析句,增强感悟;积累语言,深化感悟,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②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
”③可见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
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
总之,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
新课程目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一、读中感悟 ,训练语感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
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语句的连贯性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
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为现实言语。
要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如《桂林山水》一文,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引导学生反复感情朗读,感悟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2)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课文内容梗概以读为本,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
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惟、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贮存在记忆中的“心理词典”,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夜莺的歌声》一文,篇幅较长,如果让学生概况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边用概况小标题的方法来概况主要内容,那就容易多了。
(3)加强示范,把握语感的技法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是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
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
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
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在配乐声中,教师感情范读,把学生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漓江上,仿佛随着作者一起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二、品词析句,体悟语感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
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
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
”(见《朱子语类》)。
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
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三组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之中有的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之中有的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那样的”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从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语感和想象是紧密相联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情上与作者发生共鸣。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描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五次擦燃火柴产生了美丽的幻象,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教学时,引导学生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了什么。
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小女孩所看到的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3)评中训练,体验语句的情感A、品词品句促感悟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
如《小英雄雨来》中有一句:“那双手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像鹰的爪子”,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用“鹰的爪子”比喻“那双手”。
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像鹰的爪子”,使人想到了什么?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议论纷纷:“像鹰的爪子”,使人想到了鹰的爪子的锋利,从而想到鬼子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对鬼子的憎恨。
学生从“像鹰的爪子”,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B、评价促感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经验,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珍视的。
但是,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的理解,并不是说有错不敢改,有偏不能纠。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学生阅历浅,对事物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难免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珍视学生多元感悟和独特体验外,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巧妙引导,委婉纠正,让课堂成为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师生评价等方式,开展阅读反思与评判,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使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积累语言,深化感悟(1)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
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A、熟读成诵小学生记忆力旺盛。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
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已证明这一点。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B、广泛阅读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做到一篇带多篇。
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