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改革试题材料一张謇于1913年10月中旬前往北京,就任熊希龄“第一流人才内阁”的农林工商总长,幻想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推行他梦寐以求的“棉铁主义”。
在两年任期中,他“延揽通晓工商法之人”,认真编辑20 余种法令条例。
他主张应把工业发展的重点确定为纺织和钢铁,提倡和保护民营工商业,强调吸收外资须注意“条约正当,权限分明”,并拟订了各种雄心勃勃的发展实业的计划。
1914 年 2 月,熊希龄内阁被迫总辞职,张謇暂时留任,但已不安于位。
1915 年春,正式辞去农商总长职务。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1卷《张謇传》材料二1912年11月,北京政府工商部召开首次全国工商会议,得到全国工商界的热烈响应,制订工商法规,提倡自由经营,为工商界所最为关心提倡者。
他们要求政府“早日颁布新律,以俾商人有所遵行,俾全国现有之商务得以保障,将来之商务得以振兴”。
北京政府顺应工商界的要求,在此前后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
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政府时期颁布的76项主要经济法规中,有54项颁布于袁世凯当政时期,超过总数的70%,内容包括工商矿业、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银行金融、权度、税则、经济社团等方面,其中较为重要者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1912年l2月)、《公司条例》(1914年1月)、《公司注册规则》(19l4年7月)、《矿业条例》(1914年3月)、《矿业注册规则》〔1914年5月)、《商人通例》(1914年3月)、《商业注册规则》(1914年7月)、《农林政要》(1912年8月)、《森林法》(1914年l1月)、《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914年11月)、《民业铁路法》(1915年11月)、《国币条例》(1914年2月)、《证券交易所法》(1 914年12月)、《权度祛》(1915年1月)、《所得税条例》(1914年1月)、《印花税法》(1912年10月)、《农会暂行规程》(1912年9月)、《商会法》(194年9月)等等。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6卷《民国初建》(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謇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特点。
(5分)1】目的:保护和促进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2】特点:法制化;涉及各行业,比较全面。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张謇改革的结果。
(10分)1】积极面:制定的经济法律涉及农牧业、工矿业、商业、金融、经济组织等,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和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发展,1912-1919年间出现了私营经济发展的短暂繁荣。
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借鉴。
2】消极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导致国家动乱,经济法律落实得很少;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政府更替频繁,政局动荡,战争频仍,改革没有起到使国家富强的目的。
选修二民主政治试题材料一这年5 月,统一党又和国民协进会以及民社等几个小党派联合在一起,组成共和党,充当袁世凯的御用工具,在临时参议院中和同盟会对抗,更使宋教仁感到,组织一个大党,在国会中造成多数党的声势,已经刻不容缓。
他所要极力联络的其他政党,主要是指参议院中的第三大党统一共和党。
宋教仁征得孙中山和黄兴的应允后,在8 月 5 日,双方代表进行正式谈判。
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得到讯息,也先后派出代表前来参加,表示愿意一起实行合并。
经过反复商讨,他们决定以“国民党”作为这个新党的名字,并且通过了保持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厉行种族同化、采用民生政策和维持国际和平等五条政纲。
材料二国民党的成立,使宋教仁踌躇满志。
他以喜悦的心情写信对海外的同盟会员说:“自斯而后,民国政党,唯我独大,共和党虽横,其能与我争乎?”3 月9 日,他在国民党南京支部的欢迎会上,则简单扼要地阐述了自己的全部政治主张:“现正式国会将成立,所纷争之最要点为总统问题、宪法问题、地方问题。
总统当为不负责任,由国务院负责,内阁制之精神,实为共和国之良好制也。
国务院宜以完全政党组织之,混合、超然诸内阁之弊,现已发露,毋庸赘述。
宪法问题,当然属于国会自订,毋庸纷扰。
地方问题,则分其权之种类,而为中央地方之区别。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1卷《宋教仁传》(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同盟会到国民党,政治主张有什么变化?(6分)1】同盟会: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制定宪法,实行民主政治;平均地权,发展经济。
侧重点是革命。
2】国民党:保持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厉行种族同化、采用民生政策和维持国际和平。
侧重点是实践民主政治。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民国初年国民党的活动。
(9分)1】国民党的成立是民国初年西方民主政治移植到中国的突出事件,它表明当时民主共和已经成为一股潮流。
2】国民党的主要目标是实行《临时约法》规定的责任内阁制,由具有民主政治思想的政治家治理国家,改造封建因素浓厚的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国家实权掌握在袁世凯这样具有浓厚封建性的官僚手中,国民党实践民主政治的愿望因为袁世凯刺杀宋教仁而化为泡影。
选修三战争与和平试题材料一1914年8月,日本以日英同盟为由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的目的是,将德国1898年间从中国得到的为期99年的租借地山东半岛的胶州湾纳入保护领,并夺取德属南洋群岛。
日军于11月攻占了青岛,控制了胶济铁路(青岛一济南)。
另一方面,第一舰队的南遣支队于10月占领了赤道以北的德属南洋群岛。
1915年5月,日本据“二十一条要求”与中国缔结有关山东省的条约,“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利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
但声明“日本国政府要求在目前的战役结束后,胶州湾租借地委托给日本国处置,并按下述条件还给中国”,于是便提出了开放胶州湾、设置日本专管居留地等条件。
日本军方认为:“胶州湾作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固然重要,而对我国来说,由于该地距佐世保不足500海里,我军舰一昼夜即可到达,因此从军事上来说未必非占领该港不可,但决不能让德国及其他第三国占领。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伊始,日本即向中国提出要无条件接受德国在山东省的权益,方针是只有在确保胶济铁路、矿山等利权,胶州湾租借地作为商港开放,设定日本居留地等条件下,才能归还中国。
日本不顾中国的反对,取得了美、英、法的承认。
但是,在中国因此而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
1922年华盛顿会议之际,由美英为中介,调解中日间的谈判。
其结果为:日本交还胶州湾租借地;中国赎回胶济铁路,分15年偿清;矿山由中日合办;撤销设置专管居留地的要求。
2月,中日签署了关于解决山东问题悬案的条约。
5月,日本撤军。
日本虽然不得已从二十一条要求后退,但通过长达七年半的占领所获商业利益得以确保。
山东集中了以纺织为首的日本的企业,“虽然中国大陆广大,但由日本的经济势力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地区,除满蒙之外只有山东”。
山东地处扼华北华中要冲的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27年及1928年日本出兵山东,给中日间刻上深深的裂痕。
材料二日本占领了赤道以北的德属马里亚纳(美属关岛除外)、帕劳、加罗林、马绍尔诸群岛。
1914年12月海军组建南洋群岛临时防备队,将其置于军政之下。
巴黎和会决定把南洋群岛的施政权交给日本,1920年12月的国际联盟理事会确认了委任统治条款。
据此,日本视南洋群岛“成为日本帝国的组成部分,拥有施政及立法的全权,并且可根据情况在必要的地方加以变更,得以在当地适用日本帝国的法规”。
不过,“不得在本地域内建立陆海军基地或筑城”。
1922年4月,南洋群岛临时防备队撤销,在帕劳群岛的卡罗尔岛设置了南洋厅,分支机构设在塞班、雅浦、帕劳、特鲁克、波纳佩、贾卢伊,向民政过渡。
事实上领有小笠原群岛以南的南洋群岛,对日本的南进来说,具有比占领台湾更为有利的意义。
日本甚至把南洋群岛称为“内南洋”。
“内南洋”为日本向赤道以南的“外南洋”肆无忌惮地扩张提供了巨大的支点。
1933年日本从国联退出后继续统治南洋群岛。
在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在这一地区修建了海军的航空、舰队基地,开展了太平洋战争的南洋作战。
——江口圭一著《日本帝国主义史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
(6分)1】1895年德国参加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此时参加一战主要对德国作战,报一箭之仇。
2】山东是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就想占领的地区,1898年德国划为势力范围,威胁了日本在华利益;此时对德作战主要是夺取山东势力范围和胶州湾租借地。
3】日本早就有扩张计划,其中海洋扩张是其目的之一,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实力有限,太平洋系列岛屿被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瓜分;此时对德作战主要是夺取德国占领的一些群岛。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参加一战后果的影响。
(9分)1】后果是日本占领了中国山东和德属太平洋群岛。
2】形成山东问题,巴黎和会将山东权益交给日本,激发中国五四运动;后来华盛顿会议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在山东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以后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桥头堡。
3】日本占领德属太平洋群岛,使日本势力扩张到中南太平洋,引发了一战后太平洋地区的军备竞赛,是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之一;日本将这些群岛作为自有领土经营,成为以后发动太平战争的前哨基地。
选修四人物试题材料一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
戊戊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民国成立后,他的注意力更集中在高等教育方面。
——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见《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期材料二(民国)六年一月,始任事于北京大学。
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
孑民【蔡元培字】推求其故,以为由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
故对于教员之专任者,不甚欢迎。
其稍稍认真者,且反对之。
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之兼任者,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而学生特别欢迎之,以为有此师生关系,可为毕业后奥援也。
故于讲堂上领受讲义,及当学期、学年考试时,要求题目范围特别预备外,对于学理,毫无兴会。
——蔡元培《传略》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材料三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曾于《北京大学月刊》之发刊词中详言之。
——蔡元培《传略》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末年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这一主张。
(8分)1】主张:教育救国。
2】简析:这一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思想。
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就是支持变法的人太少,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近代教育没有取代封建教育,思想启蒙做得不够,这一主张切中当时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