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犯罪的客体
《刑法》第十三条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 不大的行为(不认为是犯罪) 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对社会有危害的 行为
三,危害行为的基本形态 作为
预备行为 故意危害 实害行为
从违反的规范性质
不作为
实行行为 过失危害 危险行为
从行为发展阶段
从主观意识的性质
从行为后果
三,基本形态——作为 作为:不当为而为之 作为:
第二节
危害行为
概 念 特 征 形 态
(唐僧手拿月光宝盒)对悟空
唐僧:你想要啊?悟 空,你想要的话你就 说话嘛.你不说我怎 么知道你想要呢?
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 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 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 要吗?那你就拿去吧! 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 道你真的想要吗?......
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 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 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 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 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 唯一领域,因为行为就 是我为之要求生存权利, 要求现实权利的唯一东 西,而且因此我才受到 现行法的支配.
危害国家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秩序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罪 侵犯财产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罪 危害国防利益罪 贪污贿赂罪 渎职罪 军人违反职责罪
四,犯罪客体的种类
3.直接客体 主要客体:抢劫罪——财产权 次要客体:抢劫罪——人身权 随意客体:非法拘禁罪——健康,安全权
五,犯罪对象
行为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
五,犯罪对象
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 具体的人,物 犯罪行为直接作用(非手段,非目的)
刑法规定
五,犯罪对象
Cf.
犯罪客体——以盗窃罪为例
对象 财物 感官感知 无关定罪 无谓侵害 客体 物之所有权 大脑分析 决定定罪 遭受侵害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无独立犯罪的:视具体情况定 担任该职务,从事该业务且正 在执行为前提
基本形态——不作为 三,基本形态——不作为
不作为中的义务来源
法律 行为 引起 的义务 合同 自愿接受行为:权利义务 均等
基本形态——不作为 三,基本形态——不作为
不作为中的义务来源
先行 行为 引起 的义务 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先 行行为),使其对该行为所 影响的直接对象具有保护责 任,在该行为对象出于极度 危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有保 护该对象,免除进一步危难 的积极义务.
第三百四十三条 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 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 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擅自进入国家规 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 人矿区范围采矿的,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 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 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 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 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 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管制 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 有殴打,侮辱情节的, 从重处罚.
第二百三十八条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期徒刑;致人死亡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 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 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 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人为性 只能是自然人或单位的行
为
受人的意识,意志所支配 受人的意识, 有意性 的行为 光有意识——思想犯 只有行为——不可抗力
★缺乏有意性不属于危害行为:
1)反射动作:非意识行为 2)睡梦中的动作:无意识行为 3)精神病人的行为
★缺乏有意性不属于危害行为:
4)不能抗拒的原因(不可抗力):不能 遇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 《刑法》第十六条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 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 不是出于故意或 者过失, 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 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难点:如何理解先前行为 先行行为是正当行为的,不构 成作为义务之来源 (有争议) 正当防卫后是否有救助义务?
案例分析
某甲夜间于海边散步时,遇到仇家某乙. 乙见甲一人,大喜,立即手持木棍向甲攻 击.甲一边躲闪一边抵挡,退到无路可走, 乙仍然持续攻击,甲便一把夺下木棍,挣 扎中甲将乙推至海水中.不料乙不谙水性, 甲置诸不理,乙因此淹死. 问:分析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四,犯罪客体的种类
1.一般客体(第十三条) 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 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 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 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 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 权利……
四,犯罪客体的种类
2,同类客体
基本形态——不作为 三,基本形态——不作为 不作为:当为而不为 不作为:
1)"应 ) 当":有 义务 2)"能 ) 当":有 能力
保护义务: 保护义务: 保证人责任
基本形态——不作为 三,基本形态——不作为
不作为的成立要件
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
难点:什么时候当为?
哪些是必须为的义务?
积极动作性 举动组合性 违反刑法禁止规范 违反刑法禁止规范
盗窃,侮辱尸体的,处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者管制. 抢劫枪支,弹药,爆炸 物或者盗窃,抢夺国家 机关,军警人员,民兵 的枪支,弹药,爆炸物 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 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三,基本形态——作为 作为的实施
利用人的自身条件:性别犯,身份犯 利用人的自身条件:性别犯, 利用他人:未成年人,不知情人 利用他人:未成年人, 利用工具: 利用工具:
不作为的成立要件
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 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可能性 未履行——核心 未履行——核心 对社会造成了危害——已经或可能 对社会造成了危害——已经或可能 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
基本形态——不作为 三,基本形态——不作为
二,犯罪客体的特征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二,犯罪客体的特征
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 侵犯 威胁
三,犯罪客体的意义
把我送到张家界, 把我送到张家界,不然 我就杀了你
分析:
劫持汽车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 法劫持船只,汽车的,处五年以上十年 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非法拘禁罪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 行为
4)行为人在危害社会意识支 ) 配下实施的可能成立犯罪的行 为,即危害行为. 即危害行为.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 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 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 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 罪.
危害行为 Vs. 犯罪行为
基本形态——不作为 三,基本形态——不作为
不作为中的义务来源
法定义务
夫妻的扶养义务 儿女的赡养义务 公民的赋税义务 公民的保密义务…… 公民的保密义务……
基本形态——不作为 三,基本形态——不作为
不作为中的义务来源
职务义务
独立犯罪的:见危不救——战时 见危不救——战时 ——
在救护治疗职位上,有条件救治而 拒不救治危重伤病军人的,处五年 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选择因素——时间,地点
第三百四十条 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
地点
时间
方法
在禁渔区 禁渔期 禁渔区,禁渔期 禁用的工具, 禁渔区 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 禁用的工具 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 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四,客观方面的意义
区分罪与非罪——危害行为 区分此罪与彼罪——危害手段 认定主观要件 帮助正确量刑 客观不同 社会危害性 量刑
★缺乏有意性不属于危害行为:
5)身体受暴力性强制——不属于危害行为 精神受暴力性强制——不属于危害的 紧急避险
第二十一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 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 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缺乏有意性不属于危害行为:
5)身体受暴力性强制——不属于危害行为 精神受暴力性强制——属于危害行为的 协从犯 属于危害行为,符合其他构成要 件时,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应 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 处罚"
难点:如何理解先前行为
先行行为是犯罪行为的,是否构 成作为义务之来源——不作为成 为转化犯的(其他罪)
非法拘禁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 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基本形态——不作为 三,基本形态——不作为
第二编
犯罪论
第五章 犯罪的客体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 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 系."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客体就是刑法保护的法益 ——"法益说" 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 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修正说"
二,犯罪客体的特征
一种社会关系(人与人)
《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刑法》
难点:如何理解先前行为 重大道义义务不构成作为义务 之来源 恋人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 之间只有重大道义义务而无保 护义务
难点:如何理解先前行为
先行行为是犯罪行为的,是否构 成作为义务之来源——不作为成 为加重刑的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 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 刑或者死刑.
主客观相统一
二,客观方面的特征
客观性 多样性
危害性 法定性
三,客观方面的内容
必要因素:危害行为
选择因素:危害结果 危害对象 危害手段 时间,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