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MIS的系统分析采用任何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均需进行系统分析,只是每种开发方法的系统分析详细程度不同。
本章以“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为背景,说明系统分析的基本过程与原理。
一般来讲,系统分析的任务就是定义用户的需求,提出系统的初步(逻辑)模型。
§5.1 可行性分析及详细调查概述1.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内容任务:明确开发MIS的必要性、可行性。
必要性——〉取决于开发任务的紧迫性。
可行性——〉取决于实现系统的资源、条件。
内容:⑴管理上的可行性,包括:A.管理人员(高、种、低层)的态度;B.管理环境:管理方法正确与否;管理制度健全与否;原始数据正确否。
⑵技术上的可行性,包括:A.软、硬件技术(速度、存储能力等);B.开发人员水平(内、外兼有)。
⑶ 经济上的可行性,包括:软硬件、开发及培训等方面的成本效益。
2. 可行性分析报告内容:⑴ 系统概述(IS 、业务等方面现状);⑵ 项目目标;⑶ 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 ⑷3. 详细调查的目的、原则与系统的“初步调查”不同,详细调查主要针对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及数据流程进行。
目的:A.立即开发;B.改进原系统;C.具备条件后再开发;D.不开发等。
通过系统的“初步调查”来完成现状; 问题; 收集资料等。
目的下一步的 工作基础调查的方法:⑴访问;⑵开调查会;⑶发调查表;⑷参加业务活动。
调查过程中所用的工具(图表):⑴用户(组织)结构图;⑵管理业务流程图;⑶表格分配图;⑷数据流程图;⑸判定树;⑹决策表。
§5.2 管理业务调查又对本系统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的集合。
一般而言,环境就是管理系统(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等)。
开发一个新系统,意味着需要重新设计一个组织。
其前提工作就是管理业务调查,内容包括:组织结构调查、管理功能调查和管理业务流程调查。
1.组织结构调查“组织结构的调查”的结果,要形成相应的“组织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并配之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其中包括组织中各级部门的职能、工作职责、决策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要求等。
2.管理功能调查管理功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
一般用“功能层次图”描述,如下图所示(实际当中,可能会有3.管理业务流程调查原则:按原系统信息流动的过程逐一进行。
工具:管理业务流程图/表格分配图。
内容:⑴ 各业务环节的处理步骤、方法(含计算方法;⑵ 各业务环节的信息来源; ⑶ 各业务环节的信息去向;⑷ 提供信息的形式(报表、图表、屏幕显示)、时间等。
符号※(绘制管理业务流程图的符号):1)管理业务流程图 例题:某企业的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如下:车间填写领料单到仓库领料,库长根据用料计划审批领料单,未批准的领料单退回车间。
库工收到已批准的领料单后,首先查阅库存帐,若有货,则通知车间前来领取所需物料,并登记用料流水帐,否则,将缺货通知采购人员。
采购人员根据缺货通知,查阅订货合同单,若已订货,则向供货单位发出催货请求,否则,就临时申请补充订货。
供货单位发出货物后,立即向订货单位发出提货通知。
采购人员收到提货通知单后,办理入货手续,接着,库工验收入库,并通知车间领料。
此外,库工还要依据库存帐和用料流水帐定期生成库存报表呈送有关部门。
A.分析:弄清上述问题涉及到哪些人员、部门,这些人员、部门中,哪两个之间存在业务往来?人员/部门:库长、库工、采购员车间、供货单位、有关部门业务往来:车间——库长;库长——库工;库工——车间;库工——采购员;库工——有关部门;采购员——供货单位B.分别绘制出上述“业务往来”的业务流程图:①车间——库长②库长——库工③库工——车间④库工——采购员⑤库工——有关部门⑥C.把上述各个“业务往来”对应的业务流程图综合到一起,便得到本问题的答案(见下页)。
课堂练习:⑴请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绘制相应的“管理业务流程图”。
⑵ P131,5.22)表格分配图例题:采购部门财务部门收货部门§5.3 数据流程图仔细考查一下“管理业务流程图”会发现它有以下特点:⑴没有脱离“物”的因素;⑵不够抽象、概括。
显然,这两个特点不适合于计算机信息处理,为此,必须做进一步的工作,具体内容包括:⑴收集所有原始单据和存储介质的格式;⑵进一步弄清各业务环节的处理方法、计算方法;⑶ 明确各单据、帐本的下列“属性”: 出处;份数;报送处;发生量等。
⑷ 明确单据、帐本上的数据类型、长度、范围等。
有了上述准备,便可以着手绘制“数据流程图”了。
符号※:绘制方法 —— 逐步求精法(分层法),即,根据对现行系统的了解程度,逐层画出相应的数据流程图。
如下图所示:〈单据外部实体 —— 本系统之外的人/部门。
数据流 —— 表明数据的流动方向,可以是一个/一组处 理 —— 也称为“处理逻辑”或“功能”。
数据存储 —— 数据的集中存放之处。
例题:某厂销售子系统的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⑴根据初步了解(常识),可得到顶层的数据流程图如下:⑵经过深入调查,得知销售时有以下几种情形(即“销售处理”包含的具体内容):①赊购;②等有货再处理;③先付款,再发货。
因此,可把顶层的“销售处理”细化为:当然,上述的数据流程图可以进一步“细化”下去,直到不必要细化为止。
不难发现,与业务流程图相比,数据流程图具有以下特点:⑴抽象性——舍去了“物”的因素;⑵概括性——把各个业务过程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
进行数据流程分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⑴仔细地考虑各种异常情况、边缘情况的处理,以增强未来系统的适应性;⑵“数据存储”和“处理”的编码方法不唯一。
有关绘制“数据流程图”的其它实例,请参见P113(图5.6)和P126(实例5.1)。
课堂练习:P131,5.3§5.4 数据字典数据流程图中,与数据有关的各个要素(数据流、数据存储等)只是表现为一个个的“名称”,还不足以用来开发新系统。
为此,要对数据流程图中涉及的各个概念进行详细的定义与描述,其结果便是数据字典。
一般而言,数据字典中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外部实体实际应用中,相应定义中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需要进行取舍。
1.数据项的定义数据项——最小的数据单位,一般称为“数据元素”,可以用来构成“数据结构”、“数据流”等。
例:2.数据结构的定义数据结构——由若干数据项和若干数据结构组成。
其定义中包括名称、编号、简述及组成等。
3.数据流的定义数据流由一个或一组数据项组成,其定义中一般包含编号、名称、简述、来源、去向、组成、流量以及高峰流量等。
例:4.处理逻辑的定义——仅对最底层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逻辑定义,内容包括:编号、名称、简述、输入的数据5.数据存储的定义——在此,只涉及数据的逻辑存储结构,不涉及其物理结构。
内容包括编号、名称、简述、构成、关键字以及关联处理等。
6.外部实体的定义——包括:编号、名称、简述以及有关数据流的输出和输入。
§5.5 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数据流程图中,仅仅给出“处理”的名称,“数据字典”中只对简单的计算进行了定义,那些复杂的运算(判断)则需要另行说明1.判断树(也称判定树)当求得一个结果所需确定的条件较少时,一般使用判断树进行描述。
例:期末成绩作业情况2.决策表(也称判断表)当求得一个结果所需确定的条件较多时,一般使用判断树进行描述。
3.结构化英语结构化英语是一种“类自然语言”,常用的结构有以下两种:① IF 条件 THEN 动作;② IF 条件1 THEN 动作1ELSE动作2;显然,“结构化英语表示法”是一种模仿计算机高级语言的描述方法。
§5.6 系统化分析——针对原系统的业务/数据流程的不足,提出优化和改进的方法,给出新系统应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案。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系统目标*系统目标,事关重大,要在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调整系统目标是一个非/半结构化问题。
2. 分析业务流程具体内容包括: ⑴ 分析原有流程有价值?—— 合并?删除? 合 理?—— 改进?优化? ⑵ 业务流程的优化—— 去掉冗余的信息处理,以避免/减少出错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 其它不合理的流程 导致避免/改进不合理之处可能性。
⑶确定新的业务流程——新系统(组织)的业务流程。
⑷明确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3.分析数据流程具体内容包括:⑴分析原有流程有价值?——合并?删除?合理?——改进?优化?⑵数据流程的优化——去掉冗余的信息处理,以避免/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⑶确定新的数据流程——新系统(MIS)的数据流程。
⑷明确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4.功能分析和子系统划分⑴功能分析⑵子系统划分目前,子系统划分的方法尚不统一。
常用的方法有U/C矩阵法、输入/输出表法等。
一旦子系统划分完毕,需要进一步分析数据流程图,以确定是否要增加、取消、合并或改进某些功能。
5.数据属性分析⑴数据的静态属性包括:数据类型、长度、取值范围、发生量等。
⑵数据的动态属性分析包括:固定值属性、固定个体变动属性和随机变动属性。
——使用RDBMS后,数据的动态属性分析已经不很重要了。
6.数据存储分析即数据库(DB)概念设计,方法有E-R图法等。
7.数据查询要求的分析查询要求包括:查询方式、查询时间、查询结果的输出形式、使用查询的部门等。
(请参见P123图5.11)8.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9.绘制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⑴ 在2,3的基础上进行;⑵ 完善数据字典。
10.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脱机处理(成批处理)、联机处理§5.7 研究和确定管理模型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原本在应用中受到限制的管理模型能够容易地得到应用。
系统分析过程中,强调充分地了解各个业务环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从而能够为每个(或若干个)业务环节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型。
输入输出教材中列举了若干类常用的管理模型。
1. 综合计划模型如:企业中长期计划模型;厂长任期目标分解模型;中长期计划滚动模型等。
2. 生产计划管理模型生产计划大纲类:规划模型(如,优化生产计划模型);MRP ;投入产出模型;能力需求计划模型等。
系统分析业务环节1生产作业计划类:网络计划(PERT)模型;设备平衡模型等。
3.库存管理模型库存物资分类法;库存管理模型;最佳经济批量模型等。
4.财务成本管理模型5.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参见P124-126,课后阅读)§5.8 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新系统的逻辑方案是系统分析的阶段性成果,是“系统设计”的基础。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内容包括:1.新系统的业务流程⑴原系统业务流程的不足;⑵新系统的业务流程;⑶新系统人机界面的划分(人机分工)。
2.新系统的数据流程⑴原系统数据流程的不足;⑵新系统的数据流程;⑶新系统人机界面的划分(人机分工)。
3.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即,新系统子系统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