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始见期调查、病情系统调查、设定测报观测圃、大田普查、气象条件记载、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方面内容。

本方法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中心病株
田间出现零星的单株病株。

2.2 现蕾期
有50%的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

2.3 “标蒙”气候标准
存在菌源的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第一次出现连续48小时内,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经15~22天后田间出现中心病株。

3 始见期调查(中心病株调查)
3.1 调查时间从植株现蕾期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后开始,每3天一次,直到发现中心病株。

3.2调查田块选择低洼潮湿、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5块。

若当地普遍种植抗病品种,则预先在发病条件好的地块播种感病品种,用于调查。

3.3调查方法采用按行踏查方法,田块面积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田块面积在667m2以上,则取667m2实查;掌握中心病株出现日期及初始发病指数。

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

结果记入表1。

表1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
单位年
4 定点系统调查
4.1 调查时间出现中心病株后,每3天一次。

4.2 调查田块选择发病条件好、代表性强、已发病的感病品种田3块进行定点系统调查。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观测圃选择当地最感病的品种和低洼湿地,以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观测圃远离马铃薯大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设置面积不小于3亩。

以掌握田间病情自然消长规律和再侵染情况。

4.3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5点,其中至少1点选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2米行长,以株为单位调查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病情指数。

大田定点调查结果记入表2,测报观测圃调查结果记入表3、表4。

表2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
单位年
表3 马铃薯晚疫病观测圃带病种薯系统调查表
单位年
表4 马铃薯晚疫病观测圃健康种薯系统调查表
单位 年
5大田普查
5.1调查时间 中心病株出现后,立即进行普查;若气候条件适宜,则每10天普查一次。

若气候条件不宜,根据人力情况,及时组织几次病情普查。

5.2调查田块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田块类型选择调查田,每种类型田调查数量不少于5块。

5.3调查方法
采用按行踏查方法,田块面积不足667m 2则全田实查,田块面积在667m 2以上,则5点取样,每点查667m 2,以株为单位调查发病株数,计算病株率。

结果记入表4。

表4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普查表
年度
6 气象等资料记载
马铃薯生育期间,利用田间小气候仪或抄取附近气象台记载的气象资料,填入表5。

表5 气象基本情况记载
单位: 年度:
7 严重度分级标准
每株发病叶片占全株总叶片数的比例,分为
4级表示。

0级:无病;
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 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 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
4级:几乎全株叶片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有时茎部也枯死。

8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

9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程度分级标准
10 预报方法
10.1 发生期预测:利用“标蒙”气候标准,结合田间调查预测发病始期(中心病株出现时间)。

需要注意“标蒙”气候标准与地区性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因此应通过长期观察和积累资料,找出适合当地特点的“标蒙”氏条件。

一般情况下,在中心病株出现后,在适宜条件下,大约经过10~14天,就会扩展蔓延到全田。

10.2 发生程度预测:种薯带菌和中心病株虽然是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但它们的数量不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在种植感病品种地区,气候条件是流行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晚疫病最易流行成灾。

一般中心病株出现后仍保持日暖夜凉的高湿天气,病害将会很快蔓延至全田。

10.3 发生面积预测:根据种植品种的抗病性,种植区域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预测发生面积。

10.4 防治适期预测:发现中心病株后,根据天气情况和未来一旬天气预报,确定大面积防治适期。

11 数据传输
11.1 主要传输工具
采用互联网和传真机等。

11.2 模式报表
按统一汇报格式、时间和内容汇总上报(见附录A)。

其中,发生程度分别用1、2、3、4、5表示。

同历年比较的早、增、多、高用“+”表示,晚(迟)、减、少、低用“-”表示;与历年相同和相近,用“0”表示;缺测项目用“××”表示。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马铃薯晚疫病模式报表
要求汇报时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期每周一次,周一汇报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1 气候条件晚疫病为一种典型的气候型流行病,气候条件与发病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

晚疫病发生要求高湿凉爽的气候,菌丝生长适温20一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高于24℃,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7%,萌发及侵染均要有水滴。

在发病季节,温度条件一般都是具备的,因此雨水或湿度则是影响流行的关键因素。

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最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2 寄主抗病性不同品种对晚疫病抗病力有很大差异,病害能否流行及流行程度,首先取决于品种抗病性的强弱。

病害在感病品种上发展快、病菌产生孢子囊数量大、传播快,容易流行成灾。

寄主的田间抗性,则以芽期最易感病,以后抗病力逐渐增加。

到现蕾期抗病力又下降,开花期最感病。

田间病害流行也多从开花期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