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辞赋与汉代诗歌
•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 《子虚》、《上林》则以四千余字的长篇, 铺写游猎一事。……作者以“苞括宇宙,总 览人物”的巨大时空意识所作的呆板堆砌而 又浑厚雄伟的铺陈描写,正是展示了中华民 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之际,那种征服世 界、占有世界的自豪、骄傲,展示了那个时 代繁荣富强、蓬勃向上的生气。这里弥漫着 令后人不断回首惊叹的大汉气象。
汉赋(大赋)的美学特征
• 繁富靡丽是汉大赋美学风貌的主要特 征。
• 扬雄《法言.吾子》: “诗人之赋丽以 则”; “辞人之赋丽以淫”。
3.抒情小赋(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
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转变、衰落期。
• 东汉中叶以后,宦官外戚争权,政治日趋腐败,加以帝王贵族奢侈成风,横征暴敛, 社会动乱频仍,民生凋敝。文人们失去了奋发扬厉精神,失望、悲愤,乃至忧国忧民的 情绪成为他们思想的基调,这就促使赋的题材有所扩大,风格有所转变。这种情况的 出现始于张衡。
• • •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就是说,赋是由 《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 3)赋直接受到屈宋楚辞的极大影响。 《楚辞》特别是《离骚》的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词藻、局部设为问答(与灵氛、巫咸 的问答)以及宋玉赋中的铺排等都是赋的主要来源。宋玉学习屈原的辞赋,创作了 《神女赋》、《高唐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赋体作品。 4)另外,战国恣肆之风、《战国策》的铺排手法(以《苏秦始将连横》为例)也是赋 的来源之一。
• 赵壹的《刺世嫉邪赋》揭露批判时政,笔锋犀利,犹 如匕首投枪式的杂文。这篇赋对封建集权制社会的揭 露、批判是大胆而深刻的,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已 超过了“怨刺”文学的界限,而更接近于“诗人的愤 怒”,这在整个汉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 蔡邕的《述行赋》是他在桓帝时被当权宦官强征赴都, 在途中有感而作。在赋中作者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 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贵族们荒淫无耻的现实,而且 还满怀同情地写出了当时的民间疾苦,表现了作者的 爱憎感情,语言平实,格调冷峻,颇具感染力。
1.骚体赋(汉高祖——汉武帝初年) 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
• 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 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他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及司马相如的 《长门赋》等骚体赋上承楚辞,下启西汉中期的新体大赋。代表作还有董仲 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 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 • 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 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 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汉代文学的正宗,是“一代之文学”。
二、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流变
• • • 1.赋的起源和流变: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1)“赋”源之于《赋》(荀子有《赋篇》,形式上设为一问一答。) 2)《诗经》中使用的“敷(铺)陈其事”的表现手法,是赋的主要来源。
班固《两都赋〃序》:“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李善注引《毛诗序》“《诗》 有六义焉,二曰赋”,意谓汉赋这种文体来源于《诗经》“风、赋、比、兴、雅、颂” 之“赋”,故以赋为《诗》之流。
•
的句子。节与节之间多用“于是乎”、“若夫”、“况乎”、“岂必”等连 接词。
《子虚赋》
•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大赋的 代表作。两篇作品不作于一时,《子虚赋》作于相如为梁孝王 宾客时,《上林赋》作于武帝召见之际,前后相距十年。但两 赋内容连属,构思一贯,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 《子虚赋》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 叙齐、楚和天子畋猎[tián] 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 作品的基本骨架。 • 作品生动描绘出大汉帝国的富庶繁荣,是大汉帝国盛世景象的 艺术再现。 • 司马相如将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验证的艺术旨趣紧密结 合在一起,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义即讽谏作 用的依归,较好的融为一体。
第二节 汉代辞赋
【教学设想】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作品之多、作家之多是 前所未有的。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的隔阂,今人读起 来障碍很大。 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汉赋的产生、发展情况;了解汉赋 的特征;介绍和评价汉赋的代表作家作品以及它们的时 代意义。 对作品,重点讲读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 邪赋》等,对大赋作品,只选讲一些重点片断,借以了 解其思想和艺术及大赋的特点。
•
这一时期,汉赋不论从思想内容、体制还是风格都开始有所改变,之前歌颂国势声威、 美化皇帝功业,专以铺采叠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 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 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过渡,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在张衡之前,已出现过一些言志述行的赋,如班彪所作《北征赋》,通过记述行旅的见 闻,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显示了赋风转变的征兆。 继张衡而起的是赵壹和蔡邕。 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 1)纪行赋 东汉的纪行赋主要有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 行赋》。 2)述志赋 张衡的《归田赋》 3) 咏物赋 祢衡的《鹦鹉赋》
• 第三、从文学发展史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 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进作 用。
五、对汉大赋的评价
•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在今天看来,汉赋虽也有一些较 好的作品,但绝大部分是一种歌功颂 德的僵化了的辞章。
它们的主要缺点,是形式呆板,文字 堆积,辞句艰深,缺乏情感,缺少现 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
同时,汉赋在描写事物时,喜欢大量使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铺陈渲染,层层 递进、推波助澜,形成波澜壮阔的场面和雄浑凌厉的气势。
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张衡等。
•
•
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代表作品主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班固的 《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2.散体大赋(汉武帝时期——东汉中叶) 二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兴盛期
• 散体大赋又叫新体大赋,大赋。
• • •
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
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铺陈叙写事物时, 面面俱到,穷形尽相,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如司马相如《子虚赋》写楚国云梦泽时就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各个角度作淋漓尽 致的描绘。
•
4、行文结构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方式,是对话体。 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开头是序, 通常是赋中人物的简单对话,交代出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部分是 正文,主客双方彼此夸耀和辩难;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告终,揭示出讽谏意。 5、用韵和语言上,韵散相间,开头的序和尾巴一般用散文体;中间的正文,以韵文 为主,夹杂一些散文。语言句式上,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五、七言甚至更长
•
2.汉赋的发展:
• 条件1)由于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 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非常雄厚的物质基础;
条件2)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更促进了它 的蓬勃发展,文人士大夫都争相以写赋为能 事,所以在它短暂的辉煌中,成为了汉代宫 廷生活景致的书写工具。
• 赋作为一种文体
• 在内容上,由侧重抒情转为侧重咏物叙事, 并且开“微讽”先河;
• • • • • • •
张衡的《归田赋》
• 《归田赋》构想出一个充满自然情趣的田园景象,表达作 者对仕途污垢的厌恶。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自然风光, 抒发了自己的情志,表现了作者在宦官当政,朝政日下的 情况下,不肯同流合污,自甘淡泊的品格。பைடு நூலகம்• 这在汉赋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机。他把专门供帝王 贵族阅读欣赏的“体物”大赋,转变为个人言志抒情的小 赋,使作品有了作者的个性,风格也由雕琢堆砌趋于平易 流畅。 • 该赋篇幅短小,语言清新自然,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 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 体赋。
• 而赋中对封建统治者的劝谕之词,也反映了这 些赋作者反对帝王过分华奢淫靡的思想,表现 了这些作者并非是对帝王贵族们毫无是非原则 的奉承者和阿谀者。尽管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 现得很委婉,收效甚微,但仍然是不应抹杀的。
• 第二、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 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 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 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 语言、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 得到不少启发。
一、汉赋的性质
• 在先秦,赋的含义有二: • 一是“赋”的本意,即铺陈直叙。《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 •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赋是《诗经》创始的与比兴并列的,以铺陈直叙为特色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 一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 赋到汉代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 它像诗歌,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 •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文”; • 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 李泽厚《美的历程》: • 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壮丽 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万千生民,都可以置于 笔下,汉赋就是这样。尽管是那样堆砌、重复、拙笨、 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 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 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 不刻意描写,着意夸张。……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 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 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 堆砌,但它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 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达到。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发达 的文明社会后,对世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 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要求全面的肯定、歌颂和玩味自 己存在的自然环境。……汉代文艺尽管粗重笨拙,却 如此心胸开阔,气派雄沉。汉赋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去 理解,才能正确估计它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意义和价 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