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尹少淳 陈卫和 李力加 《美术教育学新编》 三人谈

尹少淳 陈卫和 李力加 《美术教育学新编》 三人谈

尹少淳陈卫和李力加:《美术教育学新编》三人谈编者按:2009年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育学新编》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全书50多万字,配有大量的图片和图表,这本书是为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写的,是为现职美术教师写的,是一本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实用的美术教学手册”,也是近年来美术教育研究方面难得的一本好书。

故本刊特邀作者尹少淳先生,另请陈卫和、李力加教授向我刊读者对此书作一个简略的评介,希望能对大家阅读和理解此书有所帮助。

一本书三人谈尹少淳陈卫和李力加一、尹少淳谈——由内在体验开始……据说,唐代以前的饱学之士大体上能读完当时世上所有著述,柳宗元所谓“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实在矫情,因为当时的书毕竟有限。

宋代由于活字印刷的出现,出版的著述之多,用“汗牛充栋”之谓倒也贴切,任何博学之人已经不可能阅完世上之著述了。

而当今之世,书籍更是浩如烟海,仅一年国内出版的书籍就达之数十万种之巨,一个人如何努力,即便皓首穷经,也无法尽读全部,叹曰:人生有限,书海无涯。

于是之故,读者应该读好书,作者应该写好书,出版社应该出好书。

出一本美术教育学的好书,乃我之夙愿!业内皆知,美术教育学课程是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其开设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原因诸多,除师资之外,教材、教学亦为要因。

我从业多年,历经甘苦,在与学生的频繁互动之中心生感慨:教学脱离学生的经验、脱离学生的需要,在理论性和体系性的旗号下,兜售着学科中心主义,学习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加,而非由内及外的积极建构。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如同一对没有感情却被一纸证书拴在一起的夫妻,彼此痛苦,却又无奈。

其实此种感受,我们一生不知涌现多少。

学数学、学物理、学化学,不知何用之有,只知为成绩,考试完毕,目的达成,所学即抛之九霄。

此种学习姑称之为“以学待用”,但待于何时,用于何处,却又是懵懂茫然。

与之相异,有时我们会为了打好乒乓球而主动学习一些技巧,为了照好照片而主动了解摄影机和拍摄方法,为了设计一件东西而主动学习一些软件……这又是一番情景,积极而愉快,因为我们明白不足在哪?目的为何?此种学习可称为“以用带学”。

学校中“以学待用”是为主流,生活中“以用带学”更为普遍。

这一认识成为了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助跑器,同时也是我构思《美术教育学新编》的起点。

反大多数教科书之道而行之,我没有从抽象的理论开始,而让学生以“用”来感觉自己之不足,从而“带”动学习。

换句话说,首先让学习者在没有多少经验和认识的时候直接体验美术教学,使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变得有目的、有动力。

为此,我在教材中设计了三个进阶:1.入门——从唤起记忆和进行体验开始课程的学习;2.基本——向学习者提供完成美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3.拓展——全面而深入地学习美术教育知识与技能,推进学习者向职业的高峰发展。

窃以为此乃本教材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

我不习惯于就事论事地在孤立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因为既不利于理解,也容易乏味。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相关知识构成特定的关系,形成特殊的场域,学习不仅需要进入特定知识的内部,也需要在其外部去发现各种关联。

因此,我在教材中设置了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较强相关性的栏目,形成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认知场域,以助学生从中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同时也拓展其知识面,提高认识和理解能力。

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它们与专业知识构成了相互关联的双轨,使学习之轮滚滚向前。

在业内经营多年,我对美术教育教学产生了一些独特的认识,它们虽然极具个人性质,但经过发表和交流并被他人所接受之后,就具有了公共性质。

不否认,作为具有公共性质的教科书介绍美术教育的一般原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止步于对现有原理的介绍和阐释,只能是重复,创新性就会丧失殆尽。

包括对美术教育的理解、运用T形结构解析美术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的关系以及显示不同层次美术教育的特征、用二元易变的观点分析美术教育的演变规律、对美术教科书要素与结构的分析……等等,应该说是一些带有个人认识的知识,但由于尚有新意,且无明显讹误,所以就塞入书中了,姑妄称之为对继承与创新这类社会性的主题的具体演绎和实践吧。

再有,许多同类教材都有“美术教学的原则”,“原则”给人以一种刚性感,带有不容违背的执拗,容易导致学习者的被动性,也不符合人文学科的特征,故而我在教材中没有照样移植,而是从对美术的特点认识引向对美术教育的特点的思考,让学习者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主动和创造性地进行美术教学实践。

我的感受是,一般原理与独特认识的融合会使得教材获得了一种内在性、深度感和一种易于引起共鸣或反思的品质。

《美术教育学新编》是为大学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写的,是为现职美术教师写的,也是为美术教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写的,从接受理论看,他们的理解、阐释才是本教材在社会中产生价值和生成意义的终端。

与所有已在业内和将在业内的诸位共生,此为心声!二、陈卫和谈——以美术的方式说教育在艺术院校担任美术教育学课程多年,感觉这门课程的重要,因为担任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有很大不同,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都讲究美术特征,不了解其中规律和特点,即使会画也不定能教。

但是讲述这门课程也很苦恼,学习美术教育学的学生都是感性思维型,不是不想学而是进入不了状态——美术教育学通篇理论,折磨神经令人痛苦。

曾经听尹少淳教授说又在写一本《美术教育学》,采用案例点击等比较感性的方式,因此非常期待能够先睹为快。

牛年开春新学期伊始,出版社编辑在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这本《美术教育学新编》,封面标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当手捧厚厚一册书时暗自思忖,又是一块砖头般的理论书呀!接下来很快浏览书中的内容,发现有些像一本手册,很多类似报刊上的“豆腐干”文章和插图,好像不是长篇大论的“砖头”哦!因为正准备出差,随手将书装进我的行囊。

在长达四个小时的飞机座舱逼仄位置里我埋首阅读,对这本书有了比较深切的认识和了解。

这是一本“迁就”学生的教材。

在美术学院上理论课的老师,都深知美术学生对理论的“痛恶”,即使放下手中的活计脑瓜子仍然不上路。

尹教授长年担任美术教育理论课教学,他对学生宽厚,讲课幽默而有条理,尽管如此还是听说有学生上课时悄悄给他画像,让美术学生对研究教育的产生兴趣难啊!这本教育理论书很“迁就”学生,书中也有不少图例,甚至不乏作者自己的插图。

理论教授的思维在向学生靠近哦!粗看此书不太像一本理论教材,翻不出连续几页的长篇大论,几乎每一面都穿插了图表、案例、拓展阅读或词语解析,而理论阐述有时就是短短几行或是纲要性的罗列。

仔细读下来却发现,作者在根据美术学生的感性心理创造一种阅读方式,读者可以按自己的阅读兴趣看书,所有的理论阐述都有具体材料支撑,都可以找到具体例证,这恰恰吻合美术教育理论的应用性特点。

更为新奇的是本书的“引子——由唤起记忆和进行体验开始”,一串贴近学生的问题,逐步引发学生产生获得美术教学技能的想法,巧妙引导学生把感性状态导入理性思考,出现掌握美术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动机。

我想此书便于学生随便翻翻,可以从任意问题触发对美术教育的认识,确实满适合美术学生感性阅读的特点。

但这样安排绝不意味教材缺乏理论的严谨,全书一共10章,从第二章开始组成美术教育的理论框架,从美术教育定义辨析到发展史,从美术教育的意义思考到课程构成,从美术教学的实施到评价,以及延伸至课程资源、课外活动、教师要求,对美术教育进行了全面完整地表述。

读者对美术教育由产生兴趣到深入研究,作者匠心独运为学生铺就了一条学习之路。

这是一本实用的美术教学手册。

作为学科教育学专著,一般都很注重理论阐述,而学习美术教育学的人更加关注应用,希望能够描述美术教学的具体过程和组织方法,所谓要学以致用。

针对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的特点,作者把美术教学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首先集中于第一章介绍,新教师准教师们可以急用先学。

这是学科教育学著作中少见的写法,完全出于实用性的考虑,而不是摆出理论大师的架子。

可以这样说,如果只需要知道怎样上课,掌握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翻翻第一章就可以了。

其实要做一个美术教师并不难,了解备课的基本方法,认识教学的基本过程,本书的基础部分看看足矣。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也有希望,后面的拓展部分可以满足需要,非常适合查漏补缺似的选学。

该书考虑到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现学现卖和深入研究,业务修习和学术提升,《美术教育学新编》为大家准备好了不同的套餐。

这本书的信息量确实够大,百科全书式的写法,400多页大量的分类阅读材料,后面还附录了课程标准、教案、论文和调查报告举例。

尹教授大概希望每个有志于美术教育研究的人,在阅读本书时都能够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

确实,在我国目前冠名“美术教育学”专著不多的情况下,尹教授在尽量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对这本“砖头”书的感觉由此释然,惟其实用,所以量多。

尹少淳教授是1987年我国美术教育学方向首位招收的研究生,从事美术教育学研究已有20多年,因为他的美术学科背景和师范美术教学经历,使得他对美术教育学的研究紧靠专业注重实际。

在他主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时,我们较多接触,感觉他思考教育非常务实并绝对尊重艺术规律,把握美术与教育的关系具有客观而全面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对美术教育的思考更加深入和成熟。

他尝试将美术教育理论的写作与教学结合,表现出一个美术教育学者对美术教学的理解,对教学对象的知悉,尝试用感性的方式传播美术教育的理念。

本书在谈到美术教学实质时,用了两个圆形来说明教学信息传播和接收,我们的教学追求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佳化,就是两个圆形的完全重合。

过去我们的美术教育理论教学常常是信息无效传播,理性的言说与感性的学生总是错位,两个圆形似乎无法对到一起。

尹教授试着将美术教育理论尽量感性呈现,用类似美术的方式说教育,把读者的感性导入理性,然后用理性来把握感性,实现美术教育学教学信息传播的最大化和最佳化。

我个人觉得,只有深谙美术教育内在规律的人方能想到如此创新。

如果要说理论创新,在我看来这本《美术教育学新编》就是理论创新的一朵奇葩。

除开美术教育学者,恐怕找不出有人会这样写一本学科教育学。

翻阅这本书我也感到有些美中不足,本来用美术的方式说教育,在书籍装帧和版式设计上面可以配合。

字体应该要看出变化,阅读材料和图表安排要讲究美感,现在看到的大块色底和刚性分隔感觉像材料堆砌,也不太能够吸引阅读。

《美术教育学新编》拿在手中还应该更美些,期待着再版时改进。

三、李力加谈——探寻适应学生需要的美术教育学教学之路美术教育学(论)课程,是高等师范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

但是,长期以来这门理应受到重视的课程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施情况却并不乐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