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印制电路板基础-1
带状线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位于两个实体平面层中间的信号线层上,这两个 实体层可以是地电位,也可以是具有一定电位的电 源平面
➢带状线加强了抗RF辐射发射噪声的特性,但相应 地减缓了传播速度
➢仍然会由于在外层安装的元件而产生辐射
➢使PCB顶层上元件引线电感最小会减小辐射发射 作用
电源与地的层间退耦作用基本上不存在,需要安装分立的退耦 电容器件;
RF回流电流不能不间断地回到源头,除非在信号层布放一条紧 邻电源层的地线条
地 信号 信号 电源
备选结构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无显著的退耦作用 加强通量对消层 较差通量对消层 无显著的退耦作用
无法修复装配损伤,很难测量和调试;
将时钟线条布放在靠近RF回流路径、接地平板(多层 PCB时)、地网格或接地/保护线条处
将元件塑料封装内产生的磁通引导到零伏参考系统
通过降低时钟或频率振荡电路产生的RF驱动电压来减 弱线条中的RF电流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线条拓扑结构 两种基本拓扑:微带线和带状线
图 PCB叠层结构举例
PCB很难加工;
可以防止线条上的RF能量向空间辐射,然而这些RF能量会传送 到位于外层的元件的引线端子上。如果没有在元件装配设计时提 供了恰当的RF回流路径,这些元件将辐射所有的内部的RF电能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射频转移
射频转移是处理电磁能量由高频段向低频段转移 的设计。 射频转移表示,当一个电路的电磁能量由高频段 区域向低频段区域进发时,信号将发生固有的传输 延迟。 引起这种信号传输减缓作用是因为所有的元件都 有输入电容和内部传播延迟
V
I
R
V (时域) rf
Irf Z
(频域)
式中,V是电压,I是电流,R是电阻;Z是阻抗,下标rf 表示“关于射频能量的分量”
当频率低于数千赫兹时,最小阻抗路径就是最小电阻路 径;当频率高于数千赫兹时,电抗的值通常就超过了电 阻值R,最小电抗路径成为主导因素
低频电路
E
高频电路
E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高频设计中通常需要采用多个到机架地的连接,多 点接地使PCB的电源配送系统的接地阻抗最小化。
每英寸的PCB印制线条大约能附加12-20nH的电感, 这个电感值随着印制线条的宽带和厚度而变化。
该电感同参考平面与机架地之间的集总电容或分布 电容组成了谐振电路并产生振荡。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O互连和接口
低速模拟电路
低速数字电路
具有中速射频带宽的电路内存,支持逻辑总线结构 具有高速射频带宽的电路 (CPU、时钟、缓冲、DMA)
PCB的射频转移的分区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射频电流密度分布
零伏“0V”参考面或回流平面允许RF电流回到它的负载之中, 这个回流平面完成了功能实现要求的封闭回路电路,线条中的 电流分布使回流结构中的电流蔓延开去。
RF回流电流不能不间断地回到源头,除非在信号层布放一条紧 邻电源层的地线条
信号1 地
电源 信号2
填充物质 层间均等分隔距离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具有强通量对消特 性
较差的退耦特性, 高电源阻抗
具有强通量对消特 性需要使用接地线 条
布线层的阻抗可以具体设计为期望的数值;
对于多层参考平面的情形,与零伏参考平面邻近的 布线层比邻近电源平面的布线层更具有高速信号线 条的特性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单面板设计:通常只用于那些不包含周期信号(时钟) 的产品或者用于模拟信号的仪器和控制系统中 ➢单面板PCB一般只用在几百千赫兹工作的情形 ➢最便捷的设计单面PCB的方法是由设计电源和接地线开 始,然后设计高风险信号(时钟),该信号的线条必须紧 靠近接地线条,最后再进行其余线条的设计
信号与地环路
地回路是RF能量产生和传播的主要渠道
关于在PCB上抑制EMI的最重要的设计思想是要设 计一个最优化的地或信号回流回路控制。
为使地平面电位尽量小,高速逻辑和高频振荡元件 必须尽量布放在靠近接地桩附近。
发生RF回路电流的常见的例子是在具有适配卡的典 型的个人电脑进行单点接地的情况,在适配卡插槽和 单点参考地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回流环路面积,每个回 路都辐射电磁波。
接地桩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应该大于最高频率或关心谐波所 对应的λ/20。
这种空间间隔距离要求的原理是偶极子天线的特性。
多点接地的概念就是要使信号线条与地回流路径产生的偶 极子效应最小,两个位置点的空间距离越小,产生天线谐 振的频率就越高,在PCB组装时PCB所引起的EMI就越小。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第7章 印刷电路板基础
无源器件隐含的射频特性 EMC是“巫术”?
为什么一支电容器不仅仅是电容?
为什么电感器不是电感?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PCB怎样产生射频能量
麦克斯韦方程描述了产生EMI的根本原因是时变电流, 对麦克斯韦方程的高度概括可以认为其方程可以联合 成欧姆定律
信号线条靠近零伏线条, 线条间的尺寸比到参考平 面的距离小得多
四层板设计
信号1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强通量对消层
地 电源
为获得最低的电 源阻抗采用最小 间隔距离
信号2
层间均等分隔距离
缺乏通量对消作用
信号线条有较高阻抗,可以达到105-130Ω
层间退耦设计可以去除电源到地的开关电能影响(一定的效果)
振荡器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图 加强型双面板布线中对RF回流的安排
必须在尽量靠近强干扰信号线条的附近布放一条回流线条以便RF 能量能经这个回流路径回到源头去。电源及其回流线必须相互平行 布置,每一个向电源系统中注入开关电能的器件都要加退耦电容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图 单点接地方法
电路1 电路2 电路3
电路1 电路2 电路3
图 多点接地方法
图 混合接地——电感耦合 注:也可用电容替换电感
单点接地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当元件、电路、连接器和类似的部件的工作频率在 1MHz以下时,单点地是最好的方式。
在CPU主板或I/O接续器中,采用单点接地方式时, 如果机架金属板为地,就会在零伏参考平面与机架之 间产生回路电流,从而导致辐射发射或传导发射。
在个人电脑和类似的设备中几乎不可能采用单点接 地方式,因为此时的各种装配结构和边缘结构都直接 地接到金属机架的不同位置实现接地。
由电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的转移机制在电路中产生 耦合电压并产生环路结构,多点接地将这些eory and application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图中是较差的布线设计,在电源和地网络中存在着许多多 余的回路面积。此外,没有给关键线条的RF回流电流准 备回流路程。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非对称地放置不同封装尺寸的元件,采用同一电源要求的 元件,这已经成为单面板设计的标准做法,上图中的电源 和接地线条采用了径向路由的方法
分布电流共用线条和平面间的公共阻抗,就会由于电流蔓延 而产生互耦合
当线条和平面间距很大时,前进和回流路径之间的回路面积 增加
回流路径的增加增大了电路的电感,而其电感正比于回路面 积
信号线条
I d
地平面
接地方法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电路1 电路2 电路3
电路1 电路2 电路3
➢当使用双带状线时,两个布线层上的线条是垂直 布置的
叠层安排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在设计印制电路板时,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实现电 路要求的功能需要多少个布线层和电源平面
最好在PCB上就把RF能量抑制下去,而不是靠金属 机箱或封闭的导电塑料盒将RF能量封闭住
每一个布线层都与一个参考的平面(电源或地)相 邻,而只有最外层的微带线或单层板的情况例外, 最外层的微带线只应该是低速线条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1)确定沿着最关键电路的信号网络中的电 源和接地点 (2)划分为功能子段布线,考虑敏感元件及 其相关的I/O端口和连接器的要求 (3)将最关键信号网络的所有元件邻近放置 (4)如果需要有多个接地点,确定这些接地 点是否需要连在一起 (5)布防其余线条,但要记住承载RF频段能 量多的线条需要采取通量对消措施,同时要注 意能确保RF回流路径始终是可用的
所以,进行双层板设计时,最好的方法是把它看 成两个单层板来设计,顶层和底层板都采用单 层板的设计规则和设计技术。任何时候都要保 证接地环路控制,要为RF回流电流提供实际 存在的线条。
1W 8W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1W 2W 1W
参考平面到信号线条的距离 达到8倍印制线条的宽度, 使通量对消作用很小
接地连接的距离 EM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如何使PCB组装中的RF回流效应最小呢?
如果多层板安装时有机架地,最简单的方法是在PCB上 设计许多个安装到机架地的接地桩。那么,这些接地点的 相互距离应该有多远?如果设计者有选择位置的可能,那 么在具体地应用这一技术时,应该将接地桩摆放在什么位 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