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室检测常用技术

实验室检测常用技术

本法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由Van weemen、Schuars及 Perlmarn等相继分别报道后,现已引起广泛重视。
原理
将已知抗体或抗原结合在某种固相载体上,并保持其 免疫活性。测定时将待检标本和酶标抗体或酶标抗原 按不同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吸附的抗体或抗原发生反 应,用洗涤的方法分离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游离物成分 ,然后加入底物显色,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
操作过程
血清
血清加入量 稀释液 抗原
工作量补体
二单位溶血素 2.5%红细胞
判定结果举例
被检血清
0.5
0.5
0
0.5
0.5
0
0.5
0.5
0.5
0.5
0.5
0.5
++++ -
对照管
阳性血清
阴性血清 抗原
0.5
0.5 0.5 0.5 0
0
0.5 0 0.5 0
0.5
0 0.5 0
1
0.5
0.5 0.5 0.5 0.5
牛、马、鹿、骆驼 1:100血清稀释,猪、山 羊、绵羊和狗1:50血清稀释,出现“++”以上凝 集现象时,受检血清判定为阳性。
牛、马、鹿、骆驼 1:50血清稀释,猪、山羊 、绵羊和狗1:25血清稀释,出现“++”以上凝集 现象时,受检血清判定为可疑。 (GB/T 186462002)
补体结合试验
概念
血凝实验步骤
抗原(ul)
注:第12孔为阴性对照。
振荡混匀,于室温(20℃-25 ℃ )放置40分钟后判定 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环境下)。对照孔 红细胞将呈明显的纽扣状沉到孔底。
结果判定
将板倾斜,观察红细胞有无成泪滴状流淌。完全血凝 (不流淌)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代表一个血凝 单位(HAU)。
抗原、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 凝集试验管(三分管)、试管架、吸管及温箱
试管法
置37℃~40 ℃温箱24h,取出检查并记录结果。
试管法
每次试验均应设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和抗原对照。
牛、马、鹿、骆驼血清稀释法与上述基本一致,差异 是第一管加1.2ml稀释液和0.05ml被检血清。
大规模检疫时也可只用2个稀释度,即牛、马、鹿、 骆驼用1:50和1:100,猪、山羊、绵羊和狗用1:25和1:50 。
四单位抗原配置
根据血凝试验结果配置4HAU抗原。以完全血凝的病 毒最高稀释倍数作为终点,终点稀释倍数除以4即为含 4HAU抗原的稀释倍数。如血凝终点滴度为1:256, 则4HAU抗原的稀释倍数应是1:64(256/4)。
四单位抗原配置
四单位抗原回滴
4单位抗原(µl)
血凝抑制试验步骤
注:第11孔为阳性对照,第12孔为阴性对照。
注射剂量:不论大小牛只,一律皮内注射0.1ml(含2000IU) 。
注射方法:先以75%酒精消毒,然后皮内注射牛型结合分支 菌素PPD,注射后局部应出现小疱,如对注射有疑问,应另 选15cm以外的部位或对侧重做。
皮内注射后72h判定,仔细观察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 反应,并以卡尺测量皮皱厚度,做好详细记录。
酶 酶标记 抗体 抗体
抗原 抗体
抗抗体
1.将抗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 2.如样品中含有抗体,则结合 为抗抗体-抗体复合物。 3. 加入抗原及酶标记抗体, 则结合为抗抗体-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
4.酶催化底物并显色。
固相载体
捕获法(抗-HAV IgM、抗-HDV IgM等)示意图
应用
疾病临床诊断、疾病监测、疾病普查、法医检查、兽医及 农业上的植物病害的诊断检定等。
37℃~38℃水浴20min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37℃~38℃水浴20min
++++ - - - -
溶血素 0
1.5 0 0
0.5 0.5
++++
补体 0
1.5 0
0.5
0 0.5
++++
结果判定
第一次判定要求不加抗原的,不加或加抗原的阴性血 清对照管,抗原对照管呈完全溶血反应。
玻片法
判定:
在阴、阳性血清对照成立的条件下,方可对 被检血清进行判定。
受检血清在4min内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者 判为阳性(+),无凝集现象,呈均匀粉红色者 判为阴性(-)。(GB/T 18646-2002)
试管法
材料准备:
稀释液:0.5%石碳酸生理盐水。检验羊血清时 用含0.5%石碳酸的10%盐溶液,如果血清稀释用 含0.5%石碳酸的10%盐溶液,抗原的稀释也用含 0.5%石碳酸的10%盐溶液
内容
血清学检测: 血凝抑制试验 凝集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皮内变态反应 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原学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
基本概念
抗原:抗原是指那些能够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 疫应答,产生抗体和致敏效应淋巴细胞,并在体内外 与之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是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分子, 和机体其他生物大分子一样是细胞的产物,分泌到体 液中或表现在细胞表面上。
实验准备
稀释液:0.85%生理盐水 绵羊红细胞悬液:采成年公绵羊血,用稀释液洗涤3-4
次,最后一次以2000r/min离心10min,以稀释液配置 成2.5%红细胞悬液 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溶血素 受检血清:用稀释液作1:10稀释,加热灭能 溶血素 补体 抗原
直接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与凝集素直接结合并出现凝集现象的试验 称作直接凝集试验(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直接凝集试验按操作方法可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
玻片法
玻片法为定性试验。 此法简便快速,可用已知诊断抗原悬液检测待检血清
是否存在相应抗体。
玻片法
试验准备:
试验原理(续)
血凝抑制试验可以用于:①应用标准病毒悬液测定血 清中的相应抗体;②应用特异性抗体鉴定新分离的病 毒。
测定动物血清中的血凝抑制抗体,必须首先:①滴定 病毒或其血凝素对相应红细胞的血凝效价;②应用某 种或某几种方法处理被检血清,除去其中的非特异性 血凝抑制物质。
实验准备
血凝板 0.5%-1%的红细胞悬液 100ul微量移液器 PBS或生理盐水 待检病毒液或检测抗原 待检血清及阳性血清
凝集实验
概述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吸附在胶乳、白陶土 、离子交换树脂和红细胞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 见的凝集团块,称为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凝集试验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应的方式分为直接凝 集试验(简称凝集试验)和间接凝集试验。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的反应亦称血清 学反应。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试验原理
某些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的使某种或某几 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 为血凝(hemagglutination,HA),也称直接血凝反 应。
当病毒的悬液中先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 足以抑制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 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红细 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 (hemagglutination ingibition,HI)反应,也称血凝 抑制反应。
ELISA可用于检测抗体,也可用于检测抗原。
实验的方法类型有多种,如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 竞争法和捕获法等,虽然原理不尽相同,但实验特点 和影响因素基本一样。

抗抗 体
酶标记 抗抗体
抗体
1.将抗原包被在固相载体上。
2.如样品中含有抗体,则结合 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3.再加入酶标记抗抗体,则结 合 为抗原-抗体-酶标记抗抗体复 合物。
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 受检血清应新鲜,无明显蛋白凝块,无溶血、 无腐败气味 洁净的玻璃板,其上划分成4cm2的方格 吸管或分装器,适于滴加0.03mL 牙签或火柴杆,供搅拌用
玻片法
操作方法:
将玻璃板上各格标记受检血清号,然后加相 应血清0.03ml
在受检血清旁滴加抗原0.03ml 用牙签类小棒搅动血清和抗原使之混合 每次试验应设阴、阳性血清对照
轻轻混匀,静置约40分钟。
结果判定
以完全抑制4个HAU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 滴度。
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log2,阳性对照孔血 清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实验结果才有效。
HI价小于等于3log2判定HI试验阴性;HI价等于4log2 为可疑,需重复试验;HI价大于等于5log2为阳性。 (GB/T 18936-2003)
4.酶催化底物并显色。
抗原
固相载体
间接法(抗-HCV等)示意图
酶 酶标记抗体
抗体 抗原
1.将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 2.如样品中含有抗原,则结合 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3.再加入酶标记抗体,则结合 为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 物。
4.酶催化底物并显色。
抗体
固相载体
双抗体夹心法(HBsAg、HBeAg等)示意图
检,其结果仍为疑似反应时,经60d再复检,如仍为疑 似反应,应判为阳性。(GB/T 18645-200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概述
酶具有高效生物催化作用,一个酶分子在数分钟内可以 催化几十、几百个底物分子发生反应,产生放大作用, 使得原来极其微乎其微的抗原或抗体在数分钟后就可被 识别出来,这种技术被称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试管法
结果判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