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国际化条件文献综述

货币国际化条件文献综述

货币国际化条件文献综述作者:王琼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22期【摘要】本文从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计价货币、国际交换媒介货币、国际价值储藏货币的条件等四个方面对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以此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提供经验借鉴。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形势下还应考虑政府政策推进与国家间金融合作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国际计价货币;国际交易媒介货币;国际价值储藏货币引言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当前以美元和浮动汇率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人们的拷问;欧债危机也挑战了欧元区整体的稳定性,使其在全球货币体系当中的角色受到挑战。

反观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金融体系保持着相对的稳健和安全,人民币国际化获得一个较好的时间窗口。

一国货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具备各种主客观条件,本文拟对有关货币国际化条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提供借鉴。

一、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Andrew(1961)指出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了货币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和作为国际货币周期的长短。

Page(1977)提出,一国较大的贸易规模将有助于本国货币国际化的实现;Eichengreen,Frankel(1996)与 Hartmann(1998)的研究表明,一国的经济规模与一国货币国际化是正相关的关系。

Ewe-chee,Lim(2006)认为大规模经济体的货币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较大的外汇交易量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该国货币国际化。

Rey(2001)一国与外国的贸易规模越大,那么该国的货币越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

Philipp Hartmann和Otmar Issing(2002)认为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及对外开放度直接影响货币的国际使用。

Rasual Shams (2005)指出在全球贸易中占有最大份额的国家的货币更有可能承担国际货币的职能。

Philipp Hartmann和Otmar Issing(2002)也指出成熟的金融市场为一种货币发挥功能提供潜力保障和制度支持,发达的金融市场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流动性来刺激货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使用。

Ewe-chee,Lim(2006)通过经验分析得出美国的国际货币地位正是以纽约的具有深度、高流动性和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为支撑的。

Galati Gavriele、Wooldridge Philip(2006)运用均值---方差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美元、欧元的竞争决定因素,认为美国在金融市场的发达状况是美元比欧元更胜一筹的重要原因。

Mundell(2002)提出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取决于人们对该货币的信心。

综上所述,在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主要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规模、稳定的币值及发达的金融市场。

二、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计价货币的条件国际计价货币或记账货币(invoice currency)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用于报价并标明贸易双方债权债务数量、发挥记账单位职能的货币。

在国际贸易中,商品计价通常采用以下三种货币计价方式:生产者货币计价(PCP);当地货币计价(LCP);工具货币计价(VCP)。

国外学者对于国际计价货币的选择进行了较早的研究。

从产品的差异性的角度来看,McKinnon(1969)认为贸易商品的差异性将影响计价货币的选择,对于高度异质的商品一般以出口国货币计价(PCP);但在差异性较低的初级产品交易中,生产者多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计价结算多使用单一的国际货币,McKinnon 认为人们出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认可,美元成为大部分商品交易的工具货币(VCP)。

Grassman(1976)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机械制品等差别化较大的货物的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倾向于出口国货币(PCP),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则倾向于选择发达国家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Goldberg和Tile(2008)认为在产品替代程度高的产业中,为限制产品价格波动,竞争厂商间会有使用同一货币的倾向。

从一国货币价值的稳定性的角度来看,Magee和Rao(1980)认为国际贸易如果发生在较低通货膨胀率的发达国家和较高通货膨胀率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往往发达国家的货币充当计价货币,另外贸易双方也有可能选择第三国货币来计价(VCP)。

Tavlas(1997)认为具有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波动率较小的货币将作为计价货币的首选。

Donnenfeld和Haug(2003)通过对加拿大的实证研究认为汇率风险与进口方货币计价(LCP)正相关,与其它两种方式计价方式负相关,但是Wilander(2006)对瑞典的研究则表明汇率的波动与进口方货币计价(LCP)负相关。

Johnson和Pick(1997)及Friberg(1998)在考虑出口企业利润函数的基础上认为不同国家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到出口国计价货币的选择。

从进出口企业对计价货币的选择来看,Bilson(1983)通过进出口方在价格和计价货币选择的讨价还价模型分析了贸易双方以出口商货币计价(PCP)的激励机制。

Otani(2003)的研究指出,垄断型出口企业有计价货币的选择权,当其利润函数是汇率的凸函数时,会选择本国货币定价(PCP),当利润函数是汇率的凹函数时,会选择进口国货币定价(LCP)。

Bacehetta、Philippe、Eric van Wincoop(2005)认为出口商在出口国的市场占有率即市场份额与其以本国货币计价(PCP)的比例成正相关关系。

Goldberg和Tile(2008)通过使用讨价还价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计价币种的选择取决于出口商与进口商的谈判力度。

还有学者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国际计价货币的选择,Giovannini(1988)系统的研究了宏观经济波动如何影响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及计价货币的选择。

Goldberg和Tile(2008)则认为对于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产品有使用单一货币计价的羊群效应存在。

并在考虑产业特征和宏观经济因素情况下,发现国际计价货币的选择有“从众”倾向:商品的替代性越强,价格变化导致的销售量变化就越大,“从众”选择计价货币的现象也越明显。

三、一国货币成为国际交换媒介货币的条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国际媒介货币的选择。

Swoboda(1969)认为交易成本低的货币将成为交易媒介,交易成本低的原因在于该货币在外汇市场上有较大的交易量和较高的流动性以及汇率波动较小。

Krugman(1980)在假定交易成本随交易规模递减的条件下得出了国际收支规模在全球占主导地位国家的货币将成为媒介货币的结论。

Rey(2001)通过引入三国一般均衡模型认为具有最大开放度和最低交换成本的货币将成为国际货币。

部分学者还从货币搜寻的角度来考查交换媒介货币的形成。

Chrystal(1984)认为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国际媒介货币将大大降低人们兑换货币的搜寻成本。

并进一步说明从外汇交易的初始状态出发,在交易商初始兑换中,需求量最大的货币会自然成为媒介货币。

Matsuyama,Kiyotaki和Matsui(1991)通过在均衡选择理论中运用进化博弈论方法,发现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其货币越有可能成为媒介货币,两国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其货币在市场越有可能共存,经济的开放度是决定中心媒介货币的关键变量。

还有学者从“历史惯性”的角度来考察媒介货币的选择和使用。

Swoboda(1969)和Tavlas (1991)的研究揭示:一种货币一旦在国际范围内成为交易媒介,则其受欢迎程度将是具有历史惯性。

Krugman(1980)指出处于媒介地位的货币受到惯性的支持,即便该国家的商业地位已经下降,它的货币仍会继续发挥作用。

Ogawa 和Sasaki(1998)使用1986 年至1993 年间季度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的研究发现:其他国际货币对美元的边际替代性是相当之低的,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享有很强的惯性。

在Eichengreen(1998)的研究发现,美国时滞变量回归系数为0.8,英国和日本为0.7,这也证明了历史惯性的作用。

Fukuda和Ono(2006)的研究也证实媒介货币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历史惯性和趋同性,并强调了惯性对美元成为工具货币具有重要作用。

四、一国货币成为价值储藏手段的条件根据Hartmann(1998)的观点,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国际货币的两种用途:货币替代和投资(私人用途)、国际储备(官方用途)。

Ogawa(2001)美元的交易媒介方面的强势地位加上美元惯性优势使得象日元这样的货币只有在价值贮藏功能方面才能与美元进行竞争。

Siegfried(2003)通过研究指出相关企业在发行债券时选择币种的考虑因素主要包括外汇波动风险、监管差别化、对冲操作和市场属性等因素。

Menzie Chinn 和Jeffre Frankel(2008)研究了各国央行国际储备的影响因素,其中显著的变量包括发行国的经济总量、通货膨胀率、汇率的波动方差大小和发行国的金融市场大小。

五、文献综述的启示从上述对货币国际化条件的研究的文献来看,对货币国际化的条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这为我们进行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奠定的扎实的理论基础。

但是已有的研究都侧重于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一国货币实现国际货币职能的条件,对国家政治、经济合作对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作用关注较少,而在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推动和金融合作是各国顺利推进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因此,有必要在研究人民币实现货币国际化的经济条件外,研究政策推进与国家金融合作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从而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1]Page,S.A.B,Currency of Invoicing in Merchandise Trade[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1977(81):77-81.[2]Hartmann P.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World Trade after European MonetaryUnion[J].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12):424-454.[3]Rey,Helence.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urrency Exchang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1,68(2):443-464.[4]Philipp Hartmann,Otmar Issing. 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ro[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2,Elsevier,vol24(4):315-345.[5]Tavlas,G.S.On the Exchange Rate as a Nominal Anchor: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redibility Hypothesis[J].The Economic Record, The Economic Society of Australia,2000, 76(233):183-201[6]Galati Gavriele,Wooldridge Philip.The Euro As a Reserve Currency:A Challenge to The Preeminence of The US Dollar[C].BIS Working Paper,2006(218):1-29.[7]Mckinnon,R.I.Portfolio Balance and International Payments Adjustment in Monet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M].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9:199-234.[8]Grassman,S.Currency Distribution and Forward Cover in Foreign Trade Sweden Revisited,1973[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6,6(2):215-221.[9]Goldberg,L.S.,Tile,C.Vehicle Currency Use in I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6(2):177-192.[10]Bacehetta,Philippe,Eric van Wincoop.A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7(2):295-319.基金项目:湖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编号:R20130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