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循环系统

第七章循环系统

吉林大学教师讲稿(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第七章循环系统课程名称: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年级: 06级动物医学系(教研室):基础兽医学系任课教师:李子义吉林大学农学部教务处制第七章循环系统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是一个封闭而连续的分支管道系统,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两部分。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动脉和静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毛细血管最细,管壁最薄,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淋巴管系统(lymphatic vessel system)是一个单向回流的管道系统,起始于毛细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逐渐汇合,形成比较大的淋巴管,最后汇集成淋巴导管通入大静脉。

淋巴管内输送的液体称淋巴,是回流的部分组织液。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持续流动,把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和氧运送到机体各部的组织和细胞,供其生理活动的需要。

与此同时,组织和细胞在生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随时由血液和淋巴输送到排泄器官(主要是肾和肺)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此外,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亦依靠血液和淋巴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起调节作用。

第一节心脏心脏(heart)是一个壁厚有腔的肌性器官,能够有节律地进行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环流不息。

一、心脏的组织结构心脏分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心室和心房壁均由三层膜组成。

内层为心内膜,中层为心肌膜,外层为心外膜,其中心肌膜最厚。

(一) 心内膜(endocardium)心房的心内膜较心室的厚。

心内膜又分为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三层。

1.内皮(endothelium)为衬覆于心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呈多角形。

内皮与连于心脏的血管内皮相连续。

2.内皮下层(subendothelial layer)为内皮下面的一薄层结缔组织。

在室间隔处可见有少量平滑肌纤维。

3.心内膜下层(subendocardial layer)在内皮下层的深部,由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血管、神经和蒲肯野氏纤维。

在心脏的房室口和动脉口处有由内膜突入心脏所形成的瓣膜,称心瓣膜(cardiac valve)。

瓣膜表面被覆一层内皮,内部是致密的结缔组织。

瓣膜基部与纤维环相连,其中有少量平滑肌纤维。

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正常时没有血管,三尖瓣和二间瓣内可见有小血管,但血管并不伸到瓣膜的游离缘。

心瓣膜的功能是阻止心房或心室收缩时血液倒流。

(二) 心肌膜(层)(myocar- dium)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

心房肌层较薄,分内外两层,常有向各个方向排列的肌束。

心房肌纤维的体积较心室肌纤维为小。

心室肌较厚,心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约可分为内纵、中环和外斜三层。

心肌纤维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填充有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在心房肌与心室肌交界处,有胶原纤维环,环绕于房室口的周围,将心房肌和心室肌完全分隔成两组不连续的部分,使心房肌的兴奋不能直接传到心室肌。

电镜下,心房肌纤维的结构与心室肌的大致相仿,但心房肌纤维有以下特点:肌丝较少;线粒体外形多样;T小管很少,甚至缺如;肌浆网主要在肌膜下形成肌膜下囊池,并和肌膜组合成偶合体(coupling);部分心房肌纤维的肌浆中含电子致密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specific atrial granule),内含心房尿钠多肽(atrium natriuretic polypeptide,ANP),简称心房肽,它具有降低血压及抑制醛固酮分泌等作用。

(三) 心外膜(epicardium)为心包膜的脏层,其外表覆以间皮,间皮深面为薄层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脂肪细胞等。

二、心脏的传导系统心脏除有一般的心肌纤维外,还含有少量的特殊心肌纤维,这些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了心脏的传导系统(impulse conducting system)。

它具有产生兴奋和传导冲动的功能,以协调心房和心室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收缩。

其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房室束到室间隔两侧的左右分支和左右分支的终支。

窦房结(sinoatrial node)是心脏搏动的起搏点,位于前腔静脉与右心房之间的界沟内、心外膜深部。

窦房结由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和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其中的特殊心肌纤维具有复杂的分支并相互连接成网状,在结周围的一些区域内,它们直接与心房的一般心肌纤维相接连。

在窦房结的结缔组织中含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以及神经节细胞。

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位于房间隔的右心房侧、卵圆窝前下方的心内膜深层。

房室结的结构基本类似于窦房结,其中的特殊心肌纤维可与心房的心肌纤维和房室束的蒲肯野氏纤维相连接。

房室束(atrioventricular bundle)又称希氏束(His bundle),与房室结相延续。

房室束穿过心房和心室间的纤维环进入室间隔,分成左、右两束,进入左、右心室壁,于心内膜下层不断分支,形成网状丛,进入心肌层与心肌纤维相接。

有人认为,心房内分布着可将窦房结的冲动传向左、右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束,这些传导束为结间束(internodal tract)和房间束(interatrial tract)。

结间束为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传导束,分为前结间束、中间结间束和后结间束。

房间束是将窦房结的冲动传到左、右心房的传导束。

关于这几个束的形态和功能,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目前尚未得到普遍承认。

组成传导系统的细胞可分三型:(一) 结细胞(nodal cell)主要分布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中,但以窦房结中最多。

此种细胞是起搏冲动的发生部位,故又将其称为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简称P细胞)。

这种细胞较小,其分支聚成密网,包埋在一团较致密的结缔组织中。

胞质内细胞器较少,有少量散在肌丝和吞饮小泡,但含糖原较多。

(二) 移行细胞(transitional cell)移行细胞的形态结构介于结细胞和心肌纤维之间。

细胞为细长形,比心肌纤维细而短,胞质内肌丝较多。

此种细胞也主要分布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内,但在房室结中较多。

(三) 蒲肯野氏纤维(Purkinje fiber)为房室束及其分支的主要组成成分,故又称束细胞(bundle cell)。

此型细胞比心肌纤维粗大,在马、羊、猪和水牛等则更为明显。

光镜下,因肌浆多、肌原纤维少且位于周边,故较心肌纤维着色浅淡;细胞中央有1~2个核,核仁一般较明显。

电镜下,肌浆内有分散的肌丝束,糖原颗粒和线粒体丰富。

相邻细胞之间由闰盘相连。

该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冲动。

三、心脏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营养心脏的血液由冠状动脉供应。

冠状动脉的分支由心外膜进入心肌膜,在心肌纤维间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汇成心静脉回流入右心房。

心肌中毛细血管的密度、通透性均比骨骼肌的大。

心脏的淋巴管可分为三组:(1)较大的淋巴管与血管一同分布于心脏表面的沟中;(2)心外膜结缔组织内的淋巴管;(3)心肌膜和心内膜的淋巴管。

心肌膜中淋巴管丰富。

毛细淋巴管起始于心肌纤维周围和心内膜附近,这些毛细淋巴管与心内膜下层和心外膜的淋巴管相通连。

心外膜的淋巴管再通入心脏表面较大的淋巴管。

心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对心脏具有兴奋作用,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具有抑制作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心脏形成广泛的神经丛,它们在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围特别密集。

心脏的感觉神经纤维在心脏各层形成游离的神经末梢。

第二节血管一、动脉动脉(artery)将血液从心脏引向毛细血管。

动脉管壁的结构—般分为三层:即内膜、中膜和外膜。

根据管径大小,可将动脉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由最大的动脉到最小的动脉,管径的大小和管壁的结构是逐渐变化的,其间没有截然的分界。

其中,中动脉管壁的结构比较典型,故先叙述,借以了解动脉的一般结构。

(一) 中动脉(medium-sized artery)除主动脉和肺动脉等大的动脉外,凡是解剖学上已命名的动脉,均属于中动脉,如股动脉、桡动脉、脾动脉和肾动脉等。

中动脉的特点是中膜含有丰富的平滑肌,故中动脉又称为肌性动脉(muscular artery)。

1.内膜(tunica intima)位于腔面,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所构成。

(1) 内皮(endothelium)衬覆于内表面,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可减少血流阻力。

(2) 内皮下层(subendothelial layer)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可缓冲血流对血管壁的侧压。

此层中含有少量纵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

该层随血管变小而变薄。

(3) 内弹性膜(internal elastic membrane)是内膜的最外层,由弹性纤维所构成。

内弹性膜有许多孔,称窗孔。

在横断切片标本上,因血管管壁收缩,此膜常呈曲折波纹状。

一般常以此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界。

2.中膜(tunica media)为中动脉最厚的一层,主要由环行排列的平滑肌构成。

平滑肌纤维之间夹有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

动脉的内膜和中膜内不含成纤维细胞,管壁中的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纤维和基质的能力。

中膜中平滑肌纤维的收缩与舒张,使管腔缩小或扩大,从而调节血流量。

3.外膜(tunica adventitia)外膜的厚度与中膜相近,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小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小血管因提供外膜和中膜的营养成分,故被称为营养血管或自养血管(vasa vasorum)。

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一层较明显的外弹性膜(external elastic membrane)。

(二) 大动脉(1arge artery) 是由心脏发出的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和臂头动脉总干等。

因其管壁中富有弹性膜,弹性大,故又称弹性动脉(elastic artery)。

大动脉管壁的层次与中动脉相同,其结构特点是:1.内膜内皮下层比中动脉的厚,并在近中膜处常见纵行的平滑肌束。

内弹性膜因与中膜的弹性膜相移行,故内膜与中膜的界限不清。

2.中膜主要由多层环行弹性膜构成,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其间有环行平滑肌及少量胶原纤维。

中膜含呈异染性的基质,其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

3.外膜较薄,由富有胶原纤维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弹性膜不明显。

(三) 小动脉(small artery)管径在1mm以下的动脉,称小动脉。

小动脉的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也属肌性动脉。

小动脉的结构特点是随着管径由大变小,其内弹性膜由清楚可见到不十分明显;中膜平滑肌的层次逐渐减少;外膜逐渐变薄,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小动脉平滑肌的收缩,可使管径变小,血流阻力增大,故小动脉又称外周阻力血管,它对血流量和血压的调节起着主要作用。

(四)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和颈动脉窦1.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颈动脉体(carotid body)是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外膜结缔组织内的扁平小体,主要由排列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团索组成,细胞团索之间有丰富的血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