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孝道思想探析及其启示论文关键词:孔子孝道思想启示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孝及孝道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孔子论孝的重要性及其孝道的内涵,从而认识到孔子的孝涉及父母、家庭、自然、国家等,是大孝、全孝。
再结合当今社会孝道的流失,倡导孝道的回归,主ff-A4~’l行孝要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实践中践履孝道。
学校应加强孝道教育,将其纳入德育体系。
强调全社会孝道重生的意义。
一、孝与孝道的内涵《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
儒家指养亲、尊亲。
②指居丧。
如:守孝;戴孝;孝服。
③保育《汉语大词典》中孝:①祭,祭祀。
②孝顺,善事父母。
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
④居丧。
⑤指孝服、丧服。
L2]《孝经》中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围炉夜话》:“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
”笔者认为,孝是天地之正气的凝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
孔子说:“所谓道,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一种妙用;所谓孝,是人实践道而达到的最高德行。
道包容天地,生育万物,形成万象,赋予事物的个性和生命,这功德最实在;但并不因此将万物据为私有,充当储藏万物的府库,不做万物的主管,不寻求人们的理会、了解,不占有任何东西,这就叫做道。
道用在人身上,则叫做孝。
所谓孝,就是敬奉父母的意思。
”二、孔子论孝的重要性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对百姓的一切教化都应从孝道开始。
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即孔子说,仁是所有道德的根源,而孝是众德之根本。
还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强调天地问万事万物中人是最贵重的,而人的行为没有比孝更重要的。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_3瑚进而强调孝道是天经地义的。
既然孝非常重要,不孝是不可以的。
他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那强调不孝行为罪大恶极。
孝是美好的,不孝是可耻的。
那么是否人人都有条件行孝呢?他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白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 孔子进一步强调,普通人通过天时地利、谨身节用也能行孝,不可能无条件行孝。
三、孔子论孝与父母、自然和国家孔子认为,孝必须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于是他论述了在处理与父母、与自然、乃至与国家时孝如何体现。
1.孔子论孝与父母(1)让父母无忧。
父母是子女的生命之源。
《诗经》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瑚意思是父母生我,教育我,挂念我,出入抱着我。
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
母亲回答说:“思而啮指。
”孔子评价道:“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这从侧面说明了无论儿女走到哪里,父母就牵挂到哪里。
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所以父母在,人们不能到处跑,即使不得已也要说明去向,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
孔子还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就是说子女要珍惜生命,修养身心,建功立业,让父母得以慰籍和荣耀,这是孝的最终归宿。
(2)善待父母。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Jl 意思是如果子女的孝在于养活父母,那么与养活狗马无区别。
所以孔子说:“意者身不敬!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日:农与缪与,不女聊。
’这要求我们对待父母不仅态度恭敬,还要和颜悦色,不能只满足给其吃穿。
孔子还要求人们做地道的孝子,“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即所谓:“生事受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孔子不愧是圣人,他不仅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还教导人们怎样对待活着的父母和死去的父母。
(3)了解、帮助父母。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我们要了解父母,知道父母的年龄,为父母的年高而高兴,为父母日近大去之日而悲伤。
我们不仅要了解父母,而且要为父母出谋划策,帮助父母。
他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还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教导人们不要一味的顺从父母,当父母有错时,做子女的应尽力劝谏,即使父母不接受,也不要对父母大吼大叫。
(4)对待丧事。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即说,生前要礼待父母,父母死后要按礼的规矩安葬父母。
还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傣,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嘲 6]即说父母死了,我们要痛苦,要悲伤,吃好穿好也高兴不起来,悲痛无以言表。
2.孔子论孝与自然孔子提倡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并上升到道德中“孝”的高度。
他说:“伐—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孔子这个伟大的圣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要爱护自然的论断,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观点是一致的。
我们应该从圣人的理论中得到启示,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和地球。
3.孔子论孝与国家孔子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爱者,不敢慢于人。
”嘲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嫌弃天下人的父母,敬重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轻慢天下所有人的父母。
“故不亲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享,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是的,一个爱父母的人才会爱别人的父母,如果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怎能让怀天下呢?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又说:“君子之教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之睇,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之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还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睇,故顺可移于长。
”嘲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教民要从孝开始,孝悌之道可以移于治国之道。
只要人人孝,才可以使人敬爱天下人的父母,才可以使人敬爱天下人的兄长,才可以忠于君王。
总之,只有实行孝道方能实现天下太平。
孔子这一观点,虽然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的社会秩序。
但它同时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它启发我们要人人拥有爱 tl,,人人奉献爱心,以共建美好的未来。
从这个角度讲,孔子的孝是全孝、大孝,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孝。
所以,孔子主张要舍小爱为大爱,舍小孝为大孝。
适当的时候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乐于奉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因为孔子心怀天下,所以将爱心和责任推及他人和社会。
四、孔子孝道思想给我们的启示1.正视社会孝道的流失,倡导孝道的回归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天地之间正气的凝结,是天地的精华,宇宙中万事万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然而当今的社会,激烈的竞争和知识的商品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关爱和责任逐渐淡化。
现代人物质欲求的日益膨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他们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甚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寿命的延长,我已步人老龄化社会,明日的老人可能拥有百万财富,但精神上能倍感寂寞,更需要子女的慰藉当代的青少年是国家未来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肩负着高度的社会责任和希望,所找们必须注重孝道教育,使青少年一代懂得敬爱父母和关爱人。
只有这样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人陡,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希望。
2.家庭应重视对成员的孝道教育,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它是一个人最初接受育的场所,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将来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有很多教育家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作过论述,如颜之推、载、朱熹、王阳明等,因此孝道教育应通过家庭在一个人幼年就开始,通过日常生活来丰富幼儿有关孝的知识、增进孝的感、磨炼孝的意志,巩固孝的行为。
我国古代在这方面有很多功的经验,我们的家庭孝道教育应加以批判吸收。
3.学校要加强孝道教育,将其纳入德育体系孝道教育应从小进行,尤其是学校应把孝道教育纳入学德育之中。
学校在德育课中应有针对生地开设孝道及孝道关的课程,同时应把孝道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之中,通过各科学来培养学生的孝道。
同时,学校应倡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践活动,把孝道教育落实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鼓励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孝道。
4.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把孝道教育传播于全社会社会也应注重孝道教育。
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大力宣孝的典型并对不孝之人予以曝光、谴责和鞭挞,把孝道教育传于千家万户,培养全社会敬老爱老的道德风尚,营造良好的社舆论氛围。
让每一个人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的责任,不孝可耻的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和个人事业的健康发展,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5.青少年应当在生活实践中践履孝道首先,青少年在远离父母时,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
树立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不要在人生的征途中走上迷途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发愤学习或勤奋工作,抓青春时光,不浪费一分一秒,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或良好的业绩报父母。
从而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慰籍,让父母为自己的子女感到自豪。
其三,经常与父母沟通,尽力消除父母的担忧。
青少年假使远离父母千里之遥,无论如何父母总是会牵挂他们。
所以,不要以学习或工作忙为借口忘了远方的父母。
即使不能家看看,也要经常打电话或发信息,及时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父母,让父母彻底安心。
其四,如回到家中,做子女的要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最后,珍惜父母的劳动,不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尽量节省开支,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的压力。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行孝是每个人天经地义的事情。
很难设想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能够主动地爱别人、主动地帮助别人、能够有效地融入集体而为社会所接纳。
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后代少些冷漠、多些爱心,有了敬爱之心,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关心和爱护别人,才能自觉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必须让后代体验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以及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使他们完成爱亲人、爱家、爱社会、爱自然、爱国家的使命,使f也1门尽到从小家到天下的责任。
我们自己也应义不容辞地爱父母,主动地爱别人和帮助别人,热爱自然和国家,为全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片孝心,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我们从孔子孝及孝道教育的思想中不正好可以获得这些宝贵的启示吗?参考文献:[1]辞海编辑为运会编纂.辞海(1999年普及本中册)[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514.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第4卷)[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196注受宽.孝经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王永彬.围炉夜[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4.李殿元,王定璋,杜国志,注译.论语外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李申.论语精粹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1.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EM3.济南:齐鲁出版社,2004.昊新成.论语易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胡文正.论语类读[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