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虞世南其人,识记诗歌内容。
能力目标: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虞世南正直高贵的人格品质。
教材分析: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教学重难点:1、学会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品位诗歌内涵,理解“诗言志,诗缘情”的诗歌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比较法教具准备:一块小黑板蝉(实物依条件而定)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烦躁的蝉鸣(可模拟蝉声,引起联想)。
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
其实,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
(板书诗题及作者)二、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
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
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
贞观七年封为永兴县子,又一年进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永兴。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
其诗文也多有佳作,《蝉》最为著名,诗人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寄托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该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1)难认字、节奏点拨,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读三分钟,教师巡查指导。
(3)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解诗意“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这里代指蝉,同时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突出了“贵”的内涵。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露的特点是清亮,晶莹剔透,突出“清”的内涵。
“流响”:“响”是声音的意思,对仗(“垂緌”对“流响”),流响即流动的声音,一声接一声的蝉声。
“出”传出。
“疏桐”借代,代指树林。
籍,凭借。
3、设计问题,解决重难点(1)本诗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借蝉自况,那么,他写了蝉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提示:形态食性声音吸食清亮晶莹露水的蝉,它能停在高树之上放声歌唱,不需凭借秋风,自己凭着实力就能把声音送出很远。
(2)诗词创作最讲究炼字,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个字或几个字?请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
(学生自读课文并准备发言)教师提示:“出”把蝉声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突出蝉声的远传。
“自”“非”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同时说明一个问题,蝉声传播的高远,不是凭借他物,而是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实力。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句论蝉,说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教师提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4)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评论,结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单描述一下。
(5)比较虞世南的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简单谈谈诗人各自心中的寄托。
教师介绍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学生讨论,代表有感情朗诵诗歌并发言。
4、齐背全诗,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板书设计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贵、清统一,为论蝉做铺垫状物托物寓意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点睛之笔,“清”无需借“贵”论蝉五、课后反思孤雁一、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二、注释1、孤雁:失群的大雁。
大雁喜群居,飞时一般排列成行。
2、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3、意绪:心绪,念头。
4、自:一作“亦”。
三、译文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
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四、诗歌赏析1、“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深切地写出了失群者的心情,显示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2、既然是在写孤雁,为什么全诗最后两句会出现野鸭呢?参考答案:尾联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
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鸭”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3、赏析首联参考答案:首联道破所咏之物,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这一联写出了“孤雁”执着的精神。
4、赏析颔联参考答案: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颔联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落群的伤感。
5、赏析颈联参考答案: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
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6、赏析尾联参考答案: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
这里诗人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7、小结: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
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四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孤雁,孤单困苦却飞走哀号,处境险恶却苦苦追寻,卑微渺小却心比天高,这是一首孤雁念群,悲中有壮的赞歌,这是一曲披露心曲,挑战人生的赞歌。
小小一只孤雁写尽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
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8、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和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9、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鹧鸪一、作者简介郑谷(849~911),字守愚,宜春人。
晚唐诗人。
僖宗光启三年(887)进士。
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出名,人称郑鹧鸪。
唐末退隐家乡,筑读书堂于仰山。
改诗僧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为“一技开”,对体现“早梅”的主题,有点睛之妙,时人因称郑谷为“一字师”。
曾与许裳、张乔、任涛等唱和酬答,号“芳林十哲”。
今存《云台编》(又称《宜阳集》)。
二、注释1、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
因为它的啼声好像在说:“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唐代歌曲中就有模仿鹧鸪啼声的曲子,名为《鹧鸪词》。
2、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
3、品流:等级,类别。
4、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5、黄陵庙:祭祀娥皇、女英的庙。
皇陵,山名,一名湘山,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相传娥皇、女英是唐尧的两个女儿,同嫁虞舜为妃。
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赶至南方,也死于江湘之间。
6、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7、征袖:指游子的衣袖。
征,远行。
8、翠眉:古时女子用螺代(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的眉。
9、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
10、日向:一作“春日”。
三、译文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近。
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相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四、诗歌赏析1、颔联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渲染出怎样一种氛围?参考答案:暮雨潇潇,落花纷纷,鹧鸪掠飞,哀鸣不已,此等景象营构成一种幽冷凄迷的意境,渲染出愁苦伤感、魂销肠迷的氛围。
2、“乍”“才”两个虚词,在表现力方面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游人闻鹧鸪哀鸣而泪湿衣袖,佳人刚开唱却哑然失声、低眉不语,“乍”“才”虚词,表现了鹧鸪衰音伤人之迅速,有力地烘托出鹧鸪蹄声的衰怨伤人。
3、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鹧鸪”这一意象,主要表达的是诗人何种情感?参考答案: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羁旅乡思之愁。
4说出古诗词中“鹧鸪”的意象。
参考答案: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
李白的诗《狱中览古》,诗人借《鹧鸪》这个意象抒发了当时昔盛今衰的感慨。
其实,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一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禽鸟意象。
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