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法解题摘要: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中的重点,也是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章节之一,在教学过程和高考试卷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历年高考的命题中都是热点和重点之一。

圆锥曲线的定义在初高中数学乃至高等数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论文首先对圆锥曲线的定义进行归纳总结概述,运用类比和大量的举例对圆锥曲线概念作了说明;其次给出了利用圆锥曲线定义巧解题的一些方法以及解题过程,然后对利用圆锥曲线定义巧解题中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作了归纳和总结;最后通过调查分析了解了学生在学习利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中常出错的地方,并给出了应对方法。

关键词:圆锥曲线定义解题方法一、圆锥曲线的定义圆锥曲线包括三类曲线,分别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对于圆锥曲线,国际上总体上有两大类的定义,第一种定义明确的标出了圆锥曲线的三类曲线的特性,第二种定义则概括出了各圆锥曲线的本质上的联系。

在数学中,定义是展现数学概念之间区别的强有力的工具,定义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对与数学定义的深刻理解,能够为提高解题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在圆锥曲线中,有相当多的问题是可以化归到运用定义从而得以简捷求解。

1.1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高中数学教材中对与圆锥曲线给出了两种定义,第一定义展示了三类曲线各自独特性质和几何特征,分别为:椭圆:平面内与两个定点距离的和等于定值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双曲线:平面内与两个定点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定值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这两个定点叫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抛物线:平面内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几何解析中,用垂直于圆锥锥轴的平面去截圆锥,得到的是圆;把平面稍稍的倾斜,得到椭圆;当平面倾斜到和圆锥的一条母线平行时,得到抛物线;当平面再倾斜一些就可以得到双曲线。

1.2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统一定义:平面内一个动点M与一个定点F的距离与一条定直线l(点F不在直线l上)的距离比等于一个常数e。

当0<e<1时,动点M的轨迹是椭圆;当e=1时,动点M的轨迹是抛物线;当e>1时,动点M的轨迹是双曲线。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是圆锥曲线定义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圆锥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好圆锥曲线的定义,不仅是研究圆锥曲线图像与性质的基础,而且在许多高中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

具有不可磨灭的特殊作用。

第二定义(又叫做统一定义)深刻揭露了三类曲线的内在联系,使焦点,离心率,和准线等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揭示了圆锥曲线定义的本质属性。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作用2.1导向作用:充分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对于很多高中数学以至于以后的高等数学,关于圆锥曲线的问题的解题过程上都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可以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启迪解题思路。

2.2简化作用:几何学学习中巧用圆锥曲线的定义,能够化简复杂的变形与讨论,从而使问题变得简洁,也有利于学生在考场上轻松解决与关于圆锥曲线考点的相关习题。

2.3转化作用:结合曲线圆锥的第一和第二定义,分析具体题目的独特的结构特征,有助于发掘隐含在考题当中的条件,从而使得题目化隐为显,有效解决高考中的圆锥曲线问题。

2.4联络问题:对于一些需要多种属性思维和解题方法技巧的题目,圆锥曲线定义可以再其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使得解题思路更连贯畅通。

三、圆锥曲线的方程和圆锥曲线的基本性质 3.1圆锥曲线的方程3.1.1椭圆 参数方程:θθsin ;cos x b Y y +==(θ为参数) 直角坐标(中心为原点)3.1.2抛物线 参数方程:pt 2x 2=(t 为参数) 直角坐标:c bx ax y 2++=(开口方向为y 轴,0a ≠) 3.1.3双曲线 参数方程:θθtan ;asec x b Y y X +=+=(θ为参数)直角坐标(中心为原点)2222y x -=1y a b (开口方向为轴)在近几年高考对于考察圆锥曲线的考题中,大多数都是题目繁琐,且解答过程也很繁杂,但如果能透彻的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并利用定义熟练解题,就会使问题化繁为简, 3.2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基本性质形 状标准方程 22a x +22b y =1(a >b >0)22a x -22b y =1(a >0,b >0)y 2=2px(p >0)顶 点A 1(-a,0),A 2(a,0);B 1(0,-b),B 2(0,b)A 1(0,-a),A 2(0,a)O(0,0)轴对称轴x=0,y=0长轴长:2a短轴长:2b 对称轴x=0,y=0实轴长:2a 虚轴长:2b对称轴y=0焦 点F 1(-c,0),F 2(c,0)焦点在长轴上 F 1(-c,0),F 2(c,0)焦点在实轴上 F(2P,0) 焦点对称轴上焦 距|F 1F 2|=2c ,c=b2-a2|F 1F 2|=2c,c=b2a2+准 线x=±ca 2准线垂直于长轴,且在椭圆外.x=±ca 2准线垂直于实轴,且在两顶点的内侧.x=-2p准线与焦点位于顶点两侧,且到顶点的距离相等.离心率 e=ac,0<e <1 e=ac,e >1 e=1四、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最值问题 4.1.椭圆第一定义在最值问题中的巧用椭圆第一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a 2的动点M 的轨迹叫椭圆,即a MF MF 221=+。

例1:椭圆1163622=+y x 上一点P 到两个焦点距离之积为m ,求m 的最大值,并求出当m 取得最大值时P 点的坐标。

分析:此题求P 点到两焦点之积,由不等式性质和椭圆第一定义,可转化为两距离之和来求解。

解:设椭圆1163622=+y x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F 、2F , 1021=+PF PF ,25222121=⎪⎪⎭⎫⎝⎛+≤=PF PF PF PF m , 当且仅当21PF PF =时取等号,此时点P 为短轴的端点。

所以P 的坐标为(0,4)或(0,-4)时,m 能够取最大值,最大值为36。

考题中考察的是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而且题目中有涉及到圆锥曲线的焦点,我们此时可快速想到这种问题可以运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来解。

此题考察的是动点到两焦点距离之积,从而能够很快速的想到该题能够涉及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值2a 。

再结合曾经学过的不等式性质,能够很容易的把题目的考点转化为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使得问题得到轻松的解决。

例2、如图,椭圆C 的方程为2222 1 (0)y x a b a b+=>>,A 是椭圆C 的短轴左顶点,过A 点作斜率为-1的直线交椭圆于B 点,点P (1,0), 且BP ∥y 轴,△APB 的面积为92,求椭圆C 的方程; 分析:看似题目考查的是函数问题 ,按照经验似乎应该做函数求峰值。

但如果这样一来,问题会变的很复杂。

但是我们可以巧用椭圆的第一定义,解答就相比较变得简洁许多。

解:(1) ,2921=⋅=∆PB AP S APB 又∠PAB =45°, AP =PB ,故AP =BP =3. ∵P (1,0),A (-2,0),B (1,-3)∴ b=2,将B 点坐标代入椭圆得:222191b b a =⎧⎪⎨+=⎪⎩ 得 212a =,所求椭圆方程为2124y 如果题目问的是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时, 如果由题目所给的条件, 考虑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来求解, 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在解题中,要注意题目的已知条件,对问题中所给的条件反复推敲,举一反三。

假以时日,以后遇到相同或者相近的习题时,就都可以此类推,下面列出一题,因解法类似,在此就不做解答了。

题:已知两点M(-2, 0),N(2, 0),动点P(x, y)在y 轴上的射影为H 2和PN PM ⋅的等比中项.(1)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2)若以点M 、N 为焦点的双曲线C 过直线x+y=1上的点Q ,求实轴最长的双曲线C 的方程. 4.2.双曲线的第一定义在最值问题中的巧用双曲线第一定义:平面内点M 与一定点F 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ace =,这个点 M 的轨迹是双曲线。

定点是双曲线的焦点,定直线叫双曲线的准线,常数e 是双曲线的离心率。

例3:如图2,M 是以A 、B 为焦点的双曲线222x y -=右支上任一点,若点M 到点C (3,1)与点B 的距离之和为S ,则S 的取值范围是( )A 、)262,+∞ B 、)2622,⎡+∞⎣C 、2622,2622⎡⎣D 、)262,+∞解:连结MA ,由双曲线的第一定义可得:2MB MC MA a MC +=-+22222622MA MC AC =+-≥-=当且仅当A 、M 、C 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小值。

此题充分凸显的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的便捷性。

我们现将该题延伸(1)若M 点在左支上,则点M 到点C (3,1)与点B 的距离之和为S ,则S 的取值范围是多少?(2)如果M 是以A 、B 为焦点的椭圆22143x y +=上任一点,若点M 到点1,12C ⎛⎫ ⎪⎝⎭与点B 的距离之差为S ,则S 的最大值是多少?(3)如果M 是以A 、B 为焦点的椭圆22143x y +=上任一点, 若点M 到点1,12C ⎛⎫⎪⎝⎭与点B 的距离之和为S ,则S 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分析:连结MA ,由椭圆的第一定义可得:()22MB MC a MA MC a MA MC +=-+=--,当且仅当A 、M 、C 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大、最小值,如图所示。

对于抛物线,也有类似的结论,由于较简单,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例4:已知双曲线191622=-y x 内有一点()2,6B ,1F 、2F 分别为双曲线左右焦点,P 是双曲线右支上的动点,求PB PF +2的最小值。

分析:题目问的是PB PF +2的最值问题,若从函数问题着手求最值则显得太过繁琐,我们可以从圆锥曲线定义入手。

利用曲线第一定义,把2PF 转化为81-PF ,而1PF PB +为平面内三点距离之和,当B ,P ,1F 点共线时有最小值。

解:如图,由题意得)0,5(1-F 、()0,52F ,有双曲线的第一定义得 821=-PF PF 所以PB PF +2=812-=PF PF ,当p 点在如图2位置时有最小值,当P 点在如图位置时有最小值,即552)56(2211=++=≥+BF PB PF ,所以PB PF +2的最小值为855-。

4.3.抛物线的第一定义在最值中的巧用抛物线的定义,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定点需在直线外。

如果定点跑到直线上,则平面内与这个定点和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过这个定点与定直线垂直的直线。

在抛物线的标准方程px 2y 2=中,p 的几何意义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相关主题